搜索
杨廷松的头像

杨廷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03
分享

云 卷 云 舒

乡村,最美在早晨。晨曦,旭日,彩霞,鸟语,……空气中,涌动着新鲜和快活。

 早起,静观彩云变幻,聆听婉转鸟鸣,朝气蓬勃。山巅、树林、溪流、村容之中的情调,欲言难尽。

 古人说,欣赏红霞,悟其明丽绚烂;观赏白云,慕其卷舒浪漫;山岳灵秀奇险;河海浩瀚激荡;天地之间皆文章。有情调的人,领略绿竹为谦谦君子;学习秋菊高风亮节——植物皆有秉性。

 旷野,清静。人在其中,倾诉枝叶细语,仰望蓝天白云;隐藏尘迹,高出物外,与古人神交,与自然神交。天然诗画,闲人吟诵,寄托情志。

 数年独居,谓之小隐。云霞为伴,青松励志。常以老翁幼童闲话。一壶浊酒,三两人会心一笑。侃家常事,俗世话。不言命,不涉市肆官场。可谓水声小河流,清闲日悠长。浪漫。

 有时,写些小文章。见多了污染之事,堵得慌,虽不累名誉,尚有倾诉之需。人不如树木有胸怀,枝头上歇过多少鸟,鸟儿唱过歌,风吹日晒,昆虫蚕食,秋风扫落叶,又长出了多少新芽,经历过多少个春秋冬夏?——这些,它从不向外诉说。只留在树干的记忆里。人则不同,唠唠叨叨没个完。这里痛,那里痒,是非曲直扯出来,没完没了。凡夫俗子,就会生出别样心来。俗气。

 恋锦衣厚味,必有万状愁苦。岁月将我推向清静闲逸之境,坐行随意。食粗茶淡饭,也品得味道来。情有寂寞之虚,所幸者是,从小有爱书之癖。弥补。

 圣贤书,能指点我从迷惑中走出来,将心头琐碎事放下,拥有那片宽阔的蓝天。人的一生中,难免遇到大事难事、逆境困境、临惊临怒的时候,先贤会教人用担当、襟怀、涵养、识见去消化。坦然。

我诗里的爱情故事,没有准确的名字,写的可能是你、可能是他的灵魂。

话 里 话 外


 我喜欢玩,玩文字,独自玩。平常也走出去玩,尤其在退潮的湖边玩,空旷的感觉,很美妙。如同读老子的《道德经》那样,天地人,融一起。心的高远,深而邃的苍穹,道的玄妙,万事万物生生息息。美妙的文字,也难以尽善尽美表达。

 与朋友聊起《道德经》,朋友说,读老子,仅仅读其五千言是不够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与之进行对话,像《道德经》这么深奥的哲学思想,必须反复阅读,必需悟出其“言下之意”、“话里有话” 、“弦外之音”。深层次用心去悟,明白“道法自然”的真正内涵,就不会将其名言警句常挂在嘴边而莫名所以。朋友这些话,有道理,并且深刻。

 

淡 中 味

 

 步入老年,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却近了黄昏。岁月流逝,浪淘铅华,带走了狂妄与急躁。似湍急的河流来到宽阔的平滩,显得安静、慈祥、和蔼、稳重的模样,正是老年人应持的形象。不然,“枉费了一大把年纪”。这话,杀伤力很大。

 人活一世,匆匆几十年。老了老了,总想做个好人,存着一颗善良的心,端正自己的言行,为身后留个好印象。

 我的老年生活,越活越谨慎,生怕一得意,就忘了形。所以,向程子学习,取“静”;向朱子学习,取“敬”。静者心不妄动,敬者保持清醒。有人说,静心可以延年益寿,敬可以增长知识。仔细想想,古人就是智慧,静和敬对人来说,益,终生受用。

 近年,交了一位朋友,朋友爱读书,善观察,勤思考。她说她的一位同事,人很善良,乐于助人,也有爱管闲事的习惯。常常做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事后又悔不当初。嘴边常说“下回遇见这事,不管了”。然而,她那一股热情,遇事勇于上前,处理问题欠思考,嘴比脑快,手比心快的作派,每每都是“事前不忧,事后懊悔” 。我想,如果她听从了李绛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的劝说,可以避免“搬石头砸脚”的后悔了。

 古人的警句格言,也总是在事后同我们一起 “悔不当初”。平时,风调雨顺的时候,它们睡在书本里,藏在空气中。一旦失败或犯错的时候,它们纷纷扬扬登场:“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唠叨。只可惜,后悔药,总迟到。

《草庐日录》中,有这样两句含意深远、韵味无穷的诗,“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多吟诵几遍,就不会有浮躁与骄傲放纵行为。

 苏东坡在《志林》书说:“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在富贵、闲散、痛痒面前,经受住忍耐、安静,不为功利所动的人,必定是道德修养相当高的人。

 处理事务,与个人修为、心态有关系,太过松散随意,固然轻浮;激烈冲动,更容易弄巧成拙。

 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应有一颗善意的心;如果丧失了良心,就与禽兽不远了。圣贤教导芸芸众生,保持一颗纯洁平常的心,走一条正直大道。

《匍 匐 山 路》选

 

 …… ……

《莲心不染》,尘外梵音。静心聆听,权力、财富、荣辱、功利就成了浮云。佛说,这些都是酿造人生自身痛苦的根源。我听过《大悲咒》。听了那经诵梵呗,有一种空旷、明净的感觉。遇见古寺庙宇,信男善女,恭恭敬敬膜拜焚香。虽然不能一下子进入“无我” 境界,却可以感觉到清爽甚至开启体验的明觉。在这如听神泉涤尘、天风驱雾的梵音中,脱离尘俗思维左支右绌的迷魂阵。纯净。

 世间众生皆有佛性。

 山路上络绎不绝的脚步,为追求心安而亲近佛门。人们在俗务中不堪重负,更想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清静。但凡亲近过佛门的香客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德行善举,或多或少有些提升。在密林深处,暮鼓晨钟的亲近中,让人们感觉到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督察之力,仿佛那双纯净如水的眼睛时刻劝导你虔诚修行。只要往佛前一站,昂起的头,不由自主地低下,不再嚣张。这里没有权力之争,没有财富的炫耀,没有残暴,也没有太多的诗情画意,只有清静、真言和无限智慧。

 我对佛教的认识,是通过一些朋友集体活动匍匐过许多山路,见过和尚、法师,有过焚香跪拜佛像的虔诚,从而作为解读其直接的范本。我崇尚修行者高尚的品德和宁静的生活,遵守不盗、不淫、不妄、不恶……等等戒律和扬善救难普度众生的宽大胸怀。

《匍 匐 山 路》手记

 

《匍匐山路》,写写停停,迟迟没有完稿。这个“西天梵音”真够神秘的,写了几稿,都不满意。显然,在“经”上做文章,同关公面前耍大刀。“经”是神圣的,是极其丰厚文化构建的,又那么精深而堂皇。凡夫俗子欲加其颜色,谈点体悟,难免不伦不类。佛之门槛很低却浩如烟海。

 佛被引进中国已经两千多年。让许多人流连于深山庙宇,烧香膜拜。佛,隐深山,静人心。佛,高,云霄之外;细,则抚慰烦恼。当我想用文字去表达内心声音的时候,不敢大胆妄为,因为这很危险,不小心会伤到别人或者伤害自己。因此,写,也只好用写意的方式。

 在中华文化中,儒、道、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又完美相融,非常奇妙。一言志,一逍遥,妙悟才是真如。

 自从那天离开芙蓉山佛古禅林寺以后,我的脑海里一直被《大悲咒》所萦绕,《莲心不染》洗濯红尘。

 同钻山林的还有金玲君。明川君说,芙蓉山,原名无用山。佛古禅林寺,原名王寺涧。他曾经在这里上山下乡,劳动场地。他非常熟悉。无用山和王寺涧,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多了几分神秘。

 许多人,为了追求安心、自在,或因罪过、或因心累而亲近佛门。匍匐山路,却并没有持戒修行、自律,倒像是写意。泛泛而谈,谁都会背诵一两句经文。真正达到精神腾跃,恐怕只有少数有智慧的高人。更需要依凭悟性和不断苦修。虽然山路上的行人神色也有虔诚,也只不过是写意式的虚浮禅风。真正以人格形象进入佛教理念而普渡众生的僧侣,又以高尚的品德和洁净的生活向广大佛教信徒作表率的高人更是难得。

 我想,大凡能够静心寡欲、渐渐进入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人,都是庄严文化的使命唤醒因贪婪而迷途性灵的人群,依凭真言禅悟的修行而超越自我的人。我仰慕他们!

 于是,想到了自己曾经写的一首诗

 

这棵树以那条根为生命的源泉 / 栖息在树上的鸟为春天歌唱 / 没有抱怨没有嫉妒没有不平 / 一路欢乐的大树直接蓝天 / 歌词从我胸膛里蓬勃谱曲 / 枝桠叶片在嬉闹 / 喜鹊此时正在庭院欢唱 / 我没有睡意没有睡 / 在明媚的春光里喝醉 / 善于忘记选择记忆 / 欢乐轻松热闹顺着树 / 攀向生命 / 抬头望望天空永恒的太阳 / 拥抱白云飘飘的情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