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便思杂念,书画却为雅事。用书画修身养性,也算 “澹泊之守” 吧。
我,性格浮躁,缺乏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欲望不少,因此难得慷慨大度;爱唠叨,却没有持之以恒的作风;为人粗鲁,浑身上下难以觅见文学的风雅。偏偏,爱上了胡乱涂鸦。喜欢在大众广庭之中卖弄文字,没有建树。却给自己找一个 “自得其乐” 的理由做门卫。
如是,也不错。
自古琴棋书画属雅趣。我将听流水的声音当弦乐歌唱,用欣赏美人姿色的心情观赏明艳灿烂的云霞。虽然,我的文章格局不大,但却是“一声两声落花雨,诉尽平生云水心”。
我在喝醉酒的时候喜欢跟朋友打电话,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举动。说了什么,跟谁打了电话?醒来后没有印象。有人说这是“记忆休克”。
好心的朋友事后关心我 “醒酒没” ?我惊讶问他 “你咋知道我醉了” ?
他说我, "语无伦次”,“话冲”,“夹杂着骂人的俗语”等等。我问他“骂你什么啦” ?他说 “忘记了”。他还说“我最容易忘记的是人家骂我的话”。
我嘿嘿地糊上歉意。
一位智者说过:“人能忘,和能记,是人的两大本能”。然又补充说,“人不能记,固然不能生存;如不能忘,也是活不下去的”。
岁月催人,阅历增加。人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萦绕于心,林林总总的生活碎片全部放进记忆里,恐怕谁都不能做到。然,该放下的、该忘记的未必都能放下与忘记。佛祖劝人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实话,我做不到。
一直以来,追求,幻想,回忆,长时间的伴随着我。并且,我特别喜欢写那些过去的、印象深刻的生活碎片。追思往事,沉醉于亲情、友情和甜蜜的梦幻之中。
近些年来,我结识了一位让我品味到如清水明月的朋友。这位朋友,思维清晰,思想透明。从不窥探别人的秘密,没有记住别人对她的怨言,甚至连伤害过她心的话语也没有记住。但她在知天命的年龄居然能够背诵和默写余秋雨翻译的《离骚》全文,和许多篇唐诗宋词。
每每想起她,我终于明白 "善忘” 的真正涵意。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在记中。看不惯的,就直言不讳地指斥;见到虚伪的行为,就揭穿底细,让别人无地自容而后快。这样做,伤害过不少人,也伤到过自己。
难怪我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心浮气躁,六神无主,忽左忽右,这些都是不“善忘” 的原由,更非养生立命之道。
于是,我开始向她学习,学会善忘,学会“选择性记忆”。
近几年,有点起色。不止是思想意识上,在日常生活细节上,心胸开阔多了。比如汽车来了,我站在路边等过;遇见妇人吵嘴,不问是非,远远绕开;碰到不愉快的人和事,转身便忘了它;一般不主动约酒,或被邀无关紧要的宴席,婉拒。这在此以前,我断难做到。
可是我很荣幸地做到了这些,甚至更多。
当然,没有超凡脱俗。更不主张对他人麻木不仁的处世哲学。我只是觉得,年龄不是资本,也不是荣耀。而是应该趁着还有精力的时候,做一些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认为记忆还是好的,是人的储藏宝阁。《史记》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没有记忆,就没有 “后事之师";没有记忆,哪来的 "前车之鉴"?
我们写文章,没有往昔的生活记忆素材,又如何写出 “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好作品?
人生旅途中,谁没有过伤痛的教训?谁都有过生活的经验吧?虽说年龄不等于经验教训,但岁月总是与经验教训同在。
入冬以来,阴晴恍惚,雾气时浓时淡。近几天冬雨绵绵,我的心跟着安静不下来,有些烦乱。
以前,每当我静下来读书,就有一种如隐居深山清静生活的感觉。
虽然也曾感到过寂寞,但没有现在这样烦躁不安。
我非常苦恼单身生活,既帮不上儿女的什么忙,独自承受孤独也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乐趣。这几年,有熟人介绍过单身妇女给我认识,却没有继续努力的欲望。
对我来说,步入老年,谈不上什么爱情,也没有热烈的情欲。从好的方面去想,谋求一个伴,相互照顾,说说话,聊聊天,生活愉快些。
如果说爱情就像一张蛛网,那么这张蛛网早已潮湿,没有黏连性,缚不住蚊蚋;灯光已暗淡,飞蛾视而不见,远远的飞去了。可以这样说,慢慢地无人问津,内心的欲望也变得淡如秋水了。
耳顺之年,不可能有陷入情欲之网的机会。老来伴,这个“伴”,不容易找。根据经验证明,谈不上爱情,时值情欲淡季,靠理性是很难走进婚姻的。
试过许多解决烦恼的方法,比如读书,比如写文章,比如往热闹的地方钻,……每当窗外暗黑、寂静的时候,细雨朦朦的时候,所有的苦闷,所有的思念纠缠和忏悔的痛苦,犹如屋檐下的滴水,滴答滴答,不得安宁。
这种事情,只可以闭门思量,抛在外面会被人笑话。
情意这线,有旧时的,也有新的,不是说一刀两断真的就断得干净。白天还可以忍得住不去胡思乱想,但晚上的寂寞,扰乱得思想五花八门。总想象着,断了的蛛丝,遇上有缘的风,黏贴在一起了。
有一位文友说我,虽然多愁善感,但不会写恋爱小说。
人的一生,往事云烟,留在记忆里的东西,都是值得纪念的故事。
三十五岁以前,我不会下棋、打扑克,那时的牌九和麻将,我不懂得玩的规则。
每天傍晚,年轻的教师放下饭碗就上了蓝球场。出一身汗,洗洗澡,下班的去教室里陪学生晚自习,没班下的到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那时候的我们,生活单调,也很艰苦。教师住的房间低矮潮湿,窗户很小,小得让人们称之为 “格眼” 。格眼上的玻璃破了,就钉上薄膜油纸,阻挡风雨。
一天晚上,我上床睡觉,刚要躺下,感觉床板下沉,不知所以。擎灯去照,原来是床板被老鼠挖出来的土给抬了起来,床铺下变成了 “黄土高坡”。第二天,把黄土清理,捡来一些细石,将鼠洞堵了个严实。后来没发现再有新土出现,或许是它们将户口迁移到别处去了。
过去的事情,似水一样流动;水流过了,一切就成为了过去。
如今,我很寂寞。有时也到原先的学校逛逛。学校变化很大。普通的农村中小学校,相当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办学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操场、足球场、跑道,教学楼、办公楼、公寓、综合楼,崭新气派。学校占地面积大,幽静,绿化也好。办学条件全面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生员较少,走进校园,就像走入幽林静谷一样,不像城里的学校,下课以后像烧开的滚水一样沸腾。
我常常想起床铺下的那堆黄土。
年轻时,不觉得苦和累。只觉得一日三餐两节课,有些单调,有些乏味。后来转行搞行政,虽然属于这山望见那山高,但教师的职业毕竟算得上单调与辛苦。
我看到如今农村校园变化很大,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但教师职业的单调和辛苦,变化似乎并不太大。
小时候,看到远处乌云滚动,心里惊悚,担心大风掀开房屋顶上的瓦片,更怕漏雨湿了床上的被窝。
担心,害怕;风照样刮,雨还是每年春天下得更猛些,屋顶上的瓦片每年都要补充,被窝年年湿透。就那样担惊受怕,过了好些年。
现在住的是楼房,还有个自家小院。家住马路边上,出行很方便。没有了龙卷风的威胁,屋里不再漏雨了。
高枕无忧吧。
仍感觉不到风拨琴弦,雨打鼓乐之诗境。其实,风,在晨曦间吹拂,荡漾心扉;在炎夏,从湖面吹来,给人凉爽;在秋高气爽的时候,风舞弄白云情怀;即便寒风刺骨,也是对季节的牵挂。雨,更不用说,滋润万物。
然而,经历过风雨的岁月,少小欲离开这穷乡僻壤的地方,老来亦眷恋故土。中间隔了四十年(其间常有小住),今楼房林立,却少见屋顶炊烟;亲人团聚之情难慰,痛失父母大姐长兄爱妻之伤心,悲寂痛楚。
人的一生,真所谓 “漂萍随水,转蓬随风”。唯希望家丁兴旺,人才辈出。
我虽然尚参不透生死关,但正在渐悟 "从多入少,从有入无”的学问。我已经尽量不四处云游,也没有经常往热闹的地方凑。以前追求浪漫、沽名钓誉、敢为人先的功利现在淡泊得许多。
我曾经不顾一切的从这里出走,现在又乖乖的回到了这里。
原想找回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年底正月,听到的孩童口音,已经标准化的与电视里的台词相同。老的面孔已远去,新的脸蛋却叫不出名字。乡音,水土之音,渐行渐远了。
深夜,我仍然害怕风雨交加。不是风的本身,而是风云莫测的玄奥。
我还是喜欢春天晨曦间的风迎面拂柳,荡漾着千种风情,万种风流。
关于朋友,人人都有切身体悟。古有屈原、司马迁、苏东坡、柳宗元……等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有诉不尽对“友” 的伤心悟道之言。
孙犁说:“非伤心不能悟道,而非悟道不能伤心也”!
有人说,书呆子气太重的人,对于友谊要求太严苛,很容易伤害别人,同时将自己伤到痛心彻骨之处。
古人说,"学文莫离道,取艺勿弃德”。
如今太平盛世,人们喜闻乐见的是美丽动听的故事。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暖暖贴心的情谊总是与切肤之痛同时存在这个世界。
“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的世态炎凉,与“君有势,我则从君”的前呼后拥,"此固其理也”,谁也没有能力改变的现实啊。
古人说,秋水淡中味,春风静后功。不是我的觉悟提高了,而是身边的世界越来越小了。年轻人,来日方长,前程似锦。与他们凑合一起,总会有年龄悬殊所落下来的尴尬的。曾经有过 "忘年之交" 的冲动,也做过尝试。终因许多不同,只好收兵。我们从童年到结束中年,生活条件艰苦,传统文化流淌在血液里。今天的中年男女,喜欢花天酒地的泡在一起,哥呀妹的。这与我的年龄、见识、思想是有很多的不同。
但是,许多老年人,一旦离开了事业的平台,一脑跌落世俗的漩涡里,指东骂西,将自己曾经的幼稚、冲动忘得一干二净。只有极少数人,以琴棋书画怡情。
所以,人越老越孤独。
当然,或许是我见识短浅,不善于交朋结友。我想,人不可以没有朋友,既是朋友,所以诚,所以谅,彼此是对等的。
以上是近段时间里的尚未成熟的思想,与老朋友新朋友无关,发表这些,也算是参禅悟道之感想。
湖,春涨冬涸,年年如是。
从小至今,闲暇时,常有亲近,情不自禁。
两岸,阡陌繁华,蝶舞春风,柳絮轻飘芳梦。
追梦,数十载,平生云水心。叹夜雨,瘦梨花。多情恋,薄命嗟。追忆迢遥芳草迟,枉叹息。
清风,送来阳光,庭院幽静。朗窗,故人何处?借清风作伴。
我辈,百无一用。久恋情深,惟寸楮尺字,遥寄寸心。
俗人,丈夫,仙佛,得道,……从此追慕脚步。
人间三星,福,禄,寿,不言天,亦别改变天意,修养心性而立命是也。
古云,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圣贤教我:“身世浮名,梦蝶视之"。
闲时,读古今奇书,享世间清福。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