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万奇的头像

杨万奇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15
分享

代步工具变奏曲

我是陕钢集团龙钢公司的一名员工。每当我坐着公司的纯电动通勤车上下班途中,透过车窗,看见路宽景美的108国道上各种各样的私家车的浩荡车流,就不由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我今年已50多岁了。上世纪70年代,我在家乡——韩城市西庄镇杨村读小学期间,老百姓的日子都很清苦。那时大家出门办事、走亲访友全靠两条腿和一双脚,被戏称为坐“11路车”。 我们村东临108国道。那时的国道,只有窄窄的两车道,南来北往的大多是货车。路上的客车每天寥寥无几,往往要等很长时间,乘车十分不便。在我的印象中,当时乘车的基本上都是在外工作的干部和职工,一般老百姓很少乘坐,即使乘车,也是找熟人开的拖拉机或大货车,为的是节省一两毛钱的车费。记得七八岁时,奶奶带我去县城看望姑妈,因为路远难走,才坐了一趟客车,算是见了一回世面。

进入80年代,虽然已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老百姓的日子还不富裕,多数人还买不起只要100多元的自行车,人们经常为出门发熬煎。那时,我正在离家四五里远的镇上读初中。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跑通生,一天来回好几趟全靠一双脚板,煞是辛苦。我清楚的记得,炎夏的一天,年过七旬的爷爷去30多里外的县城赶集,早上八九点出门,到下午四五点才回到家。当我高兴地吃着爷爷买的西红柿时,不经意间看见爷爷正坐在一边用针挑脚上磨出的血泡,我惊讶地叫出声来:爷爷的脚流血了。

那时,我们能见到的小车尽是那军绿色的吉普车。听说只有县上的领导才有资格坐。倘若有一辆吉普车开进了村里,不一会儿,车子边便会围满了看稀罕的大人和小孩。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老百姓通过勤奋劳动,腰包逐渐鼓起来了,买自行车已为人们生活中的首选。谁家买了自行车,那高兴劲比现在谁家买了一辆“宝马”小轿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我们家里有一辆凤凰牌28型自行车,那是在外教书的爸爸的“坐骑”。爸爸对自己的爱车非常爱惜,给梁管缠裹上五颜六色的塑料带,生怕它黑亮的漆皮被碰磕掉。经常给链条、轴承等部位上油润滑,两个车轮总是擦得明光铮亮。这辆自行车给爸爸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给工作带来了方便。

每当星期六爸爸骑车回来,刚撑起车子,我和弟弟两个就围住自行车,你摁车铃,我转车轮,玩得不亦乐乎,院子里顿时响起欢快的笑声。春节里,爸爸用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去给外婆拜年,坐在横梁和后座上,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我们感到生活是这样美好和幸福。每到春节,大大小小打麦场就成了孩子们的练车场,一不小心,就有车子摔到在地或撞在麦草堆上,不时响起一片欢笑声和惊呼声。读高三时,父母为了我上学方便,专门给我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从此我告别了上学靠步行的历史。

80年代到90年代初,自行车可以说是结婚的标配。1991年我结婚时,妻子的陪嫁品之一就是一辆通过熟人买到的飞鸽牌28型自行车,成为我俩爱情的重要见证物。此后多年,自行车成了我最为重要的代步工具,上下班、出门办事都离不开它。那时,新买的自行车也成小偷频频“光顾”的爱物。光我就先后丢了三辆自行车,让人痛心但又无可奈何。好在那时买一辆自行车已不再是让人犯难的事。

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买摩托车的逐年增多,呈上升之势。在摩托车日趋普及的情况下,我也于1999年买了 一辆金城AX100摩托车,从此,我上班或出门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工作之余,爱旅游的我骑上摩托车带着妻子走出家门,领略家乡的大好河山,并游览周边黄龙和合阳等地的美景。

那时,一些率先富起来的城乡个体户和农户,已陆续开上了面包车、客货两用车、三轮车,为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进入新世纪,私家车对于老百姓已不再是遥远的梦,已悄然进入普通百姓的家里。2001年,小弟买了一辆白色北斗星面包车,首开我们弟兄三人买私家车的先河,圆了父子两代人的梦。2008年,小弟又换了一辆黑色本田小轿车; 2010年,大弟接回了一辆红色大众小轿车,他们买小轿车的夙愿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在望。我经常能听到在居民小区传来的阵阵鞭炮声,那是又一辆崭新的小轿车开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门,大家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靥。我作为一个工薪族,近年来先后购买了一辆建设踏板摩托车和一辆尼桑小轿车,代步工具实现了提挡升级,跟上了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绿色环保的共享单车和方便快捷的滴滴网约车已走进了市民的生活,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双腿丈量到抬脚上车,发生在我身边的代步工具的变迁故事,不正是伟大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巨变的一个缩影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