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潇的头像

杨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1
分享

探寻东林寺

      我好奇,以东林寺为名的寺庙,为什么在全国各地估计不下于十座。其中目前存有的位于九江市郊的东林寺大概算是历史最为悠久,其建于东晋大元九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它历尽沧桑,屡废屡兴。

而我的家乡乌江镇栋头村也有座东林寺,不过如今它已不复存在了,现在能见到的古遗址也已被密密匝匝的竹子林所占有,只有那风雨飘摇中的护林小土屋似乎还印有人迹的影子。

家乡的东林寺位于村后山海拔300米左右的高岭上,地形略显开阔而平坦,那一带的山岭一直以来就叫东林寺岭,或许是因寺而得名吧。若去找寻东林寺遗址,从村东出发需步行两里来路,再爬二十几分钟的山路便可到达。东林寺,三面怀山,前方是一溜呈台阶状的斜坡,坡面挤满了青翠的衫树林,并蜿蜒至山底的东林寺水库。东林寺就如一位居高临下的尊者,仿佛在审视着某种哲理,层层章节也便顺势衍生而出,碧绿怡人。

至于东林寺建于何年,至今仍无人知晓。我问了村里好几位八十来岁的长者,他们都说不清楚,也只是见过它的一些残垣断壁,或只是听过一些模糊的传说。我母亲说她年少时听上辈人讲过,那寺庙在高祖父那会儿就慢慢湮香息火了,相传家里的一顶手推青石磨盘就是在东林寺衰败时,高祖父亲自从那抬下来的,后来曾祖父兄弟俩分家时归堂曾祖父家了,现落在了隔壁的堂哥家。我高祖父离世距今也有一二百年了,我个人推测东林寺应该是有一定的年份。

但就是至今仍然不知,当初古人为何在此建起东林寺,又因何而隐退,更不知为何要取众多同名的东林寺?不知是在印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传奇?还是有意在此悟道李修缘(济公)两袖清风间的只言片语?……家乡的东林寺在我的脑海一直是团不解之谜。

我时常在梦境中,随着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踏着朝拜之路来到东林寺。只见东林寺在参天古树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庄严和肃穆,大殿内那一樽樽目光凝重而又慈祥的菩萨佛像就像《西游记》里的场景飘然在我的眼前,栩栩如生,个个鎏金塑身,气势辉煌。身边擦肩接踵的信徒们笼罩在这善净的气与光之中,或伏地跪拜,或点香燃烛,或抽签问愿,神情虔诚的忘了自已。我则沉浸在袅袅的禅音里仿佛早已脱凡易俗。

为了希望揭开这个斑驳的谜底,前阵子我还特意前往过家乡东林寺。我敬佩古人的聪慧和心境,竟然在这高山之颠选了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走进东林寺界地,就有一种四季如春的感觉。据家乡人们讲哪怕是骄阳的六月天,晚上在这入宿须盖上厚厚的棉被才行,否则第二天早上起来不感冒才怪。走进东林寺,这里空气的清新足以让人忘却尘世的纷繁,只是我想像中的那扣人心扉的木鱼声早已随风而去,唯有阵阵婉转的鸟鸣,从密林深处裹着山间迷雾涟漪徐来,时而落在翠绿的竹叶,时而粘在了敏锐的鼻尖,我飘飘然了。

如今的东林寺虽然留下的只是深埋泥土中的半砖片瓦,但那口古井却依然依偎在苍翠的山岭边,常年不枯,满满的一井泉水让口渴的人垂涎。掀开枯枝败草,虽然最上面那一圈砌边的青砖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但井水的清澈依然让人体味到当年的甘甜,我狠不得掬一捧入口。站在古井边,仿佛感觉当年汲水的小和尚就在我身旁;站在古井边,虽然不免有些怅然,但它依然透露出特有的宁静和幽深。

我和几个随行的兄长开玩笑说,要是如今有远见之人重建东林寺并供寮房一间,我一定会第一个成为这里的居士,并舍弃心间世俗,时常来此打坐诵经、静听梵音悟禅道、修身养性点化人来过往,或取一瓢古井之水,采一抔山间菊花,煮一壶朝词夕诗,悠然自乐品茗人生。

东林寺虽已化作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但似乎东林寺岭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物依然受着法门达摩的庇佑。儿时,父亲曾给我们讲过一个似真非真的故事,就是很多年前,有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葛山东罗坑里的俵姑父到此打猎,当时,他明明看到了东林寺附近对面的山坡上站着一头膘肥的麂子,因此,他不敢马虎,全神贯注瞄准,按他自己的射技来讲,打中的把握十拿九稳,后来一铳开出,他满身心喜地摸过去,结果发现打中的竟然只是青石一爿,见此情景他即刻速速返程下山。父亲说俵姑父是个老猎人,凭他的经验预感到这里的山神很严。当然故事归故事,俩老人家也早已作古,我们也就无从求证它的真伪,但这却为家乡的东林寺增添了些许神秘和遐思。

其实,探究家乡古东林寺非我系信佛之人,只因我已习惯于搜寻家乡的一草一木,习惯于家乡人民如古东林寺般的豁达和淡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