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晓凤的头像

杨晓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04
分享

沅水作证

沅水作证

杨晓凤

2017年7月10日,大哥杨俊,永远离开了我们,遵照他的遗愿,火化,把骨灰全部洒向沅江,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在他的灵前,亲人、朋友、同事、同学无不为之痛惜,天妒英才。

1955年10月,大哥出生在泸溪县委大院的干部家庭,他的父母都是5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从小受到家庭熏陶,他的母亲在50年代末精简机构时主动回乡参加当地的土地改革,大哥杨俊也随母亲去乡下读小学,初中高中才进县一中读书,一中初58班,高13班,在校就凸显了他的写作才能,被称泸溪一中三大少年才子之一。他与同学们一起成立了校文学社,办校刊把泸溪一中的校园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度。

1973年17岁的他,踌躇满志,满腹文章,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最基本的农活干起从争7分工到10分工,学会了插秧犁田种地,修水库修水渠,修公路等等,学会了全部农活重活累活。他始终没有间断学习,他所在农村方圆几十里的大队生产队,他是最爱学习的年轻人。看到当地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他带动当地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组织了大队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把八大京剧样板戏全部搬上舞台,晚上走村串寨慰问演出,他扮演样板戏《沙家浜》里的刁德一,惟妙惟肖,字正腔圆,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高度评价。白天下地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从来都是一马当先。他在家有个小名叫海生,寨子里的长辈们亲切唤他“海儿,你也别太挑重了,伤力”,因为当地缺少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在他学会了一切农活争到了10分工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一堂课劳动课在历经了三年磨砺后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乡亲们推荐他在本大队当起了民办教师,一上任就教初中语文,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他带过初中一年级语文课的初二班,3名同学上了初中升中专的分数线,一人因为体检不合格,两名学生考上了中专,这在当时全县产生了轰动,一个小小的大队(当时称呼为大队,现在称呼为村)民办初中考起两名中专生,堪称奇迹。为了学生备课备考,他把自己民办老师的身份置之度外,一心一意为着学生,1979年他考取中师,重新踏入校园。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当学生会干部,学习作文多次成为班上范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在县第一小学教书。他出众的才华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欣赏,很快被调进局机关做文字材料工作。他的教学调研文章,教育工作汇报多次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曾被誉为泸溪一支笔。1988年2月他被提拔为县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2月组织任命他为县教育局局长。他面前的第一重任,是跟随县城移民整体搬迁的步伐,让随上班一族父母的孩子们能够有书读,1995年“6·30”、1996年“7·13”特大洪灾,他身先士卒,始终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县城的学校全部在一片汪洋中浸泡着,淹没线以下没有退路,这个新上任的教育局长接受着孩子们家长们的提问和考验,移民搬迁的补偿资金远远不够学校的建设,怎么办?他拿出了湖南人“霸得蛮”精神,霸蛮让建筑工地去建筑材料店赊账,他在欠条上签字担保,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把小初高幼儿园如期搬进了白沙新城。有一次我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听到坐在背后不认识的家长在轻声议论,“没有杨俊就没有白沙小学”。我可以对天发誓,这句话原汁原味,没有任何添加和虚构,作为亲人,我们知道他背后的付出和艰辛,听到了那样的赞誉也很安慰。

第一份答卷,学校搬迁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认可。教育最核心的工作是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面临师资能力的考验与挑战,在哪个年代外出务工还为数极少,小学遍布每一个村,初中遍布每一乡镇,留在家乡读书的孩子还很多,每年都为数不少的教师请调。教学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盼所想,知识改变命运,是多少寒门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下过乡,受过苦,懂家长们的良苦用心,他一咬牙,把权力交给了学校和学生,开启了教师进城开考的先河。笔试和上公开课,过两关,优胜劣汰。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当然不理解的指责少不了,他只能默默承受。他履职教育局长的五年间,泸溪教育成了全县最亮的一张名片。泸溪县的组织史里有这样的文字记载,1995年至1997年,在全县中小学校实施“五五四”工程,在学生中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社会、爱心献给老师、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朋友的“五心教育”;在教师中弘扬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的“五种精神”;在教育系统开展领导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学校形象“四个形象”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奖金按绩效发放制为主的“三制”改革,在全体教职工中实行定岗、定责、定奖惩的“三定”制度,教育改革成为全县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从1995年3月开始,局党组决定在全县开展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教”工作,此后,每年从城镇学校选派100名以上骨干教师赴农村中小学“支教”,有力地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他履职的五年,也是泸溪教育改革创新的五年,连年被省里评为先进单位,很多经验被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001年大哥调至县司法局任党组书记,他对司法由衷的敬畏和敬仰,虽然任期不长,但他以这段人生经历为荣,一直把他在司法岗位时发的一套制服当贵重物品保存。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和亲人:“人无完人,有时会不自觉的做错事,糊涂事,但千万不能做犯法的事,这是为人的最基本的底线。”

2001年12月县文化局改为县文化旅游局后,杨俊大哥在任局长时面对泸溪实际,努力调整思路,着力旅游宣传,旅游业发展规划,申报风景区,组建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一些小型旅游项目,加强经营行为规范和提高服务质量,开创了县文化旅游新局面。他大力发展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带领电影公司率先行动,利用闲置土地开发4000平方米的电影商贸城。除一次性开发利润分成外,每年获利润160万元以上,公司由此还清搬迁欠下的300多万元债务,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实现全额工资发放,在全州产生很大的反响,2003年全州文化系统泸溪作为参观的现场和典型经验推广。杨俊被公认为优秀的文化局长,市民们最感谢他的对网吧的严格管理,有些家长直接电话到他家,举报有未成年孩子上网,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无策时,也找到他,孩子上网成瘾了,管不了了,他常常带领文化稽查队的工作人员夜访网吧,看看有没有逃课的孩子在上网,心为市民们所系。他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完全融入在他生命的血液里,每一个细节里做起,包括对自己一双儿女的教育,时常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增强正能量,鼓励他们做社会有用的人。

他短暂的人生,不管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平头百姓,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人做到胸怀宽广。在与病痛做斗争的日子里,他把对远在广州黄埔和衡阳衡山工作的孩子们深深思念埋在心底。嘱咐亲人,“不要抢救,不要做高耗费的医治,一切从简 ”。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在这清明断魂的日子里,流着泪写下这篇文字,是为祭。站在他远去的方向,对着沅江静默,大哥,你在那边,可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