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晓凤的头像

杨晓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2
分享

千年古村话传说 文脉传承通古今

盘瓠和辛女的传说

远古时候,沅江中游泸溪境内红土溪村西岸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盘瓠山,山脚下有一个很幽深的岩峒,村民称呼为盘瓠峒,峒里居住着盘瓠峒人——似犬似人似神不得而知。

高辛帝时期,兵荒马乱,纷争频发,高辛古国屡遭敌寇犬戎国吴将军的屠杀,为此,高辛帝贴出告示,广召勇士,承诺:有取得敌寇吴将军头颅者,封万户侯,赐万两金、万亩田,并许爱女为妻。

盘瓠得知,走出盘瓠峒,一位魁梧英俊的青年形象展示给世人,从此人们目睹了盘瓠的真容。他风雨兼程直奔主题,向高辛帝请战:“苟,(瓦乡语我的发音近似音)去摘取吴将军的头颅。”

高辛帝面对这位从南蛮之地而来的应征者将信将疑:答日:“你真的有本事取得吴寇头颅?若成,‘告示’,绝不食言”

几天后,盘瓠拎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献给高辛帝,高辛帝一看,竟然大吃一惊,召集众臣辨认,众臣认定是敌寇吴将军头颅。

高辛帝,特地为杀敌功臣盘瓠举行庆功会,进行赏赐,盘瓠言:“封侯黄金苟(瓦乡语我的发音近似音)不要,苟只要携带公主辛女回故园”。

盘瓠如愿携辛女回到了沅江西岸,盘瓠洞山脚下,如今的泸溪县武溪镇红土溪行政村内的辛女自然村原址,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繁衍生息。

盘瓠和辛女生下了六男六女,男孩英俊挺拔,女孩美貌如花,他们跟着父亲学讲南蛮“一、纵、艘、西、嗯(1、2、3、4、5的瓦乡语近似音),瓦乡语言的最前沿。

盘瓠辛女带着一群儿女上山耕作,下河捕捞,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生活。

几年后,远在宫内的高辛帝想念爱女,派来几个差役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了这南蛮之地接他们回宫。

盘瓠和辛女决定带着儿女们去遥远的高辛帝宫拜谒,他们一家大小八个跟着几个差役,热热闹闹,挑的挑,背的背带着山中野味,沅江极品刁子鱼踏上了北上的船。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爬山涉水,克服了重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了高辛帝宫,高辛帝见着爱女及孙辈大摆筵席,像过节一般丰盛。

孩子们在高辛帝宫住过一段时间,便开始嚷着要回南蛮故园,那里有青山绿水,花香鸟语,是他们自由的天堂,猎趣的乐园。

高辛帝给他们打发了几箱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天文地理书籍及麦棉种籽、犁耙、织机等物品,并赠一艘木船,几匹骏马,他们一路风尘,走水路划那艘木船,走旱路骑那几匹骏马,越过千山万水,满载而归。

回到故园之后,他们尊重高辛帝嘱咐,慢慢的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接受中原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垦田地,种植水稻、小麦、棉花,并在沅江一带传播大汉文化文明。

阳春三月,盘瓠挥鞭耕种,辛女背着背笼,在田埂上等候,背笼里装着盘瓠的中餐:白蒙蒙的米饭和香喷喷的鱼虾。

炎炎夏日,盘瓠在沅江的河滩上撒网捕鱼,辛女手里提着一只装鱼的竹篓收获。

艳艳秋日,盘瓠拎着竹筲,笑看辛女高扎裤脚,在浅浅的小溪捞虾的美姿,村民为纪念辛女将小溪取名辛女溪。

北风凛冽的寒冬,盘瓠爬坡去山林里放套捕野兽,辛女紧随其后,背笼里装着一把亮锃锃的勾勾刀。

每当夜色降临,辛女亮起松油灯在织布房里纺纱织布,盘瓠陪伴左右,过着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的桃源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盘瓠辛女全家在高辛帝宫里居住的日子,也使更多的人知道了盘瓠,他的英勇与善战使犬戎国更加后怕,当年战败的犬戎国复仇的火焰从未熄灭过,在盘瓠辛女回南蛮的消息传出后,敌寇已经派人悄悄跟踪,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个漆黑的深夜,一帮穷凶极恶的复仇者闯进了屋内,将正在酣睡中的盘瓠绑走,复仇者将盘瓠嘴里塞棉球,将他拖到河边的鼓岩上,挥起犀利的屠刀,将其斩首,抛断头尸入深深的抛尸潭,从此沅江多了一处忠骨哀怨。

辛女打着火把追到鼓岩边时,盘瓠的鲜血已经凝固,盘瓠已经被害,辛女悲痛欲绝,为了寻找盘瓠的遗体将搁置在悬岩上的那艘木船放进沅江,在涛涛沅江上下寻觅,她划船来到长潭,村民流传至今称呼为抛尸潭,登上机床岩上,朝着河潭寻觅,没见踪影,辛女继续划船至八里长滩,后来村民称呼为辛女滩,狮子岩上那只雄狮鼓起一双大眼,告诉她:尸体已流下去了。不知不觉辛女划船来到仙人峒,她站在峒门口打望着,任然没有踪迹,一路顺水下寻,爬到悬崖上打望着脚下那滚滚长流,还是不见踪影,辛女又顺水划着那只木船,来到箱子岩下,后来沈从文大师也有过箱子岩的描写,登上箱子岩望着眼下这滔滔沅江,还是没有踪迹,为了寻夫,辛女顺流而下,来到马嘴岩边,骏马说,盘瓠已流去很久了,辛女划着木船,过了白沙滩之后,爬到河对面岩坎上,她泪水涟涟地询问鹰嘴岩上的老鹰:看见有尸体流过这里吗?老鹰指着那个长滩说:“已流过滩”,后来人们取近似音,把地名取为刘家滩,辛女划着那只木船沅江寻夫,可终究是一场空,只好返回。她悲伤至极而绝化为一尊石峰——辛女岩,耸立于沅水中游西岸泸溪辛女村境内,日日夜夜守护着沅江,守护着盘瓠的亡灵,后人为了纪念辛女的忠贞与大义在辛女岩石峰顶建了辛女祠,千百年前来祭拜的人们从未间断,一九九0年金秋十月,经中宣部批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召开全国首届盘瓠文化学术讨论会,会址选在盘瓠文化发祥地——湖南省泸溪县,后来新建泸溪县城,在白沙县城建有辛女雕塑,以示后人的敬仰。

辛女村的青石古巷道

辛女村村名的来历,是传说上古时代高辛帝的女儿、远嫁杀敌功臣盘瓠,后人为纪念辛女的大义而命名的,贯通全村东西南北的三条青石岩铺成的古巷道,是辛女村的亮点,也是常来考察盘瓠文化遗址的专家学者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留足的景点之一。

一九八五年六月,时任湖南省人大常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楚风》民间文学杂志主编,侗族作家李呜高在侯自佳老师的陪同下,考察辛女岩、辛女祠遗址、辛女村的老人经过代代相传而知,村里的大院子与其他木屋都是明清时期所建,这三条青石古巷道也是明清时期所铺筑的,最大的特点是那些青石板不仅硕大,质坚,光亮,而且都很厚实,足足有三寸厚,李鸣高主席告诉村民“辛女村的青石板路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少见的青石板路,要好好保护啊”

一九八八年十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主任、苗族著名学者龙海清,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辛女村苗族青年侯自鹏的引领下考察了辛女岩、辛女桥、盘瓠庙、辛女村、辛女庵、辛女村的青石古巷道。赞誉辛女村的三条青石古巷道是这座古苗寨悠久的历史见证”

一九九0年金秋十月,百余位民族文化学者专家及有关领导实地考察了盘瓠文化遗迹,对辛女村的三条青石古巷道赞美有加,称赞“辛女村是沅江流域独具风格的古苗寨,是原生态遗存最完整的古村落”。村子中央那条青石岩古巷道特点异常显眼,宽度约六尺,两边系高墙大院,巷道由台阶上延,台阶中间有歇台,巷道两旁耸立的大院,有三尺高的墙基脚,全部为厚实的青石岩砌起,上面雕刻着一行行排列得十分规范的纹路,非常雅观且大方;墙基脚以上均系青砖砌成的高墙,每一幢院子有两道门,门坎为青石岩砌筑,非常坚固,门面板是坚硬的柏子木板且有五寸厚度。第一道歇台偏陡有十级台阶,全系五尺长、一尺宽、五寸厚实的青石板,夯得非常牢固,异常洁净,光亮,显现着高墙大院里人家当年的富有与尊贵。登第二道歇台,则是斜着的,长长的,有十多级台阶,也与第一歇台台阶数一致、造型完全相似,同样洁净,光亮,台阶可以随时当凳坐,歇台可以在其上面打滚,甚至炎夏纳凉可以当凉床眠。登上了第二歇台,坪场里的老木屋为明代所建,当初为一排整齐的吊脚楼,屋门口的矮台阶也全系厚实的青石板铺成的,其边沿也雕刻着几条精湛的线纹,醒目,耀眼。

辛女村左右两边的两条青石古巷道,青石台阶排列似乎看起来更加洒脱,像两条玉带飘逸在古老的辛女村寨,仿佛告诉后人,人间正道必须工整,规范,规矩,仿佛暗示着什么?寓意着什么?也展示了先辈的工匠精神。

二00七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央电视台在泸溪举行的中国湘西首届椪柑节,实地采风拍摄的记者们,经过多处踩点,将摄像镜头瞄准了辛女村的青石古巷道,全村男女老少将一篓篓,一筐筐从村子种植的椪柑橘园采摘途径青石板挑出,洋溢着金灿灿的光,编织着辛女村这条青石板古巷道诗意一般的画卷,整个画面很震撼,很多观众从镜头看到了辛女村的古巷和青石板台阶,慕名而来辛女村采风观光,无不赞美“辛女村的青石古巷道古韵犹存,是怀旧的好去处”

千年古柏的神秘色彩

一颗松柏树千年根植于盘瓠故园的辛女村,且已年近千载,仍然郁郁葱葱,青春依旧,无不惊叹生命的神奇。

据侯自佳老师生前讲述,辛女村代代相传盘瓠后人于汉代在沅水中游西岸辛女岩下修建了盘瓠庙,年年如期而约祭奠老“祖宗”,于宋初将神父盘瓠神母辛女分庙而敬,侯家人捧着辛女塑像,在村前修了座祭奠神母的辛女庵,并将侯家村改名为辛女村,且在村门前栽了棵小柏树,千年古柏传说它出现过多少回现代科学无法释然的神秘事,辛女庵建成后,村里人即在村前栽下一棵小松柏树,春去冬来,一晃三载,尚不见其有丝毫长势,仍然原模原样,可怜兮兮要死不活,后来,村里德高望重的古稀阿普(瓦乡语言称呼的老爷爷)侯光松突发异想,“莫非是一棵神树,亏待不得啦”,从此,村里人每回在辛女庵举行祭祀之后,就去给这棵“神树”敬祭一番,还真灵验,从此,古柏便猛长,一年更比一年茂盛,成了辛女村一棵极为美丽的风景树,也成了该村民的一棵“精神树”。

宋朝末期的一年春上,辛女村里突然出现了一种危害少儿的瘟疫——天花,且慢慢地蔓延开来,全村男女老幼皆处于一片恐怖之中,因为当时缺医少药,村民束手无策,此时,古稀阿娘(瓦乡语言称呼的老奶奶),李香桂突发奇想:“那郁郁葱葱的古柏叶儿莫非辛女神母赐予的灵丹妙药”?于是,她吩咐大家攀折几枝去煎汤给患儿饮服,果然,染病的孩子喝下后即刻“药到病除”。

明末清初,村里有个名叫侯明书的读书郎,一门心思考科举,从明末的一个毛毛后生家一直考到清初驼背弯腰时,仍然不见榜上有名。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白发苍苍老翁给他点破了迷津——考前要给古柏树敬“树”,翌年应考前,他遵梦嘱,便欣然去应考,公榜时,他果然“金榜题名”,中榜“举人”,他欣喜若狂,满村子的跑上跑下,大喊:“我中了,我中了……”,村里老辈人一代代地往下传来的许多古柏的故事,至今是个“谜”。

民国三十三年,当时设在广州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来到湘西招生,在辰州府城沅陵读初中一年级的辛女村青年侯自长抱着试试的心理去应试,其父得知后大力支持,先去辛女庵祭拜,再去古柏敬“树”,果然中了,毕业时,国共分裂,他见势不妙,灵机一动,借口自己生病,回到了辛女村。

湘西剿匪时,他毅然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有勇有谋,单刀直捅匪穴,活活擒了一个排的匪徒,成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剿匪英雄。一九四九年夏初,一个阴沉沉的日子,盘踞于古镇浦市的大土匪头子徐汉章部下一伙匪徒闯入辛女村抢劫,听说辛女村有颗古柏很仙灵,他们不信,那帮土匪挥斧去砍那棵大古柏,突然天气骤变,狂风暴雨猛袭,一阵巨雷“轰隆”一声炸来,那些匪徒们被掀倒在地,吓得屁滚尿流,赶急丢了斧头逃之夭夭,把抢劫的物品也扔在古柏树下,土匪逃走后,村民自发认领回被抢的物品,在哪缺衣少食的年代,领回了家里被抢的物资也算是保了一家人的命。种种现象,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千年的古树真有了天地之灵气,保佑苍生,在辛女村村民的心中那棵千年古柏已经是“神树”,能镇压邪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广州空军地勤部队来到泸溪一中招收高中生入伍,正在读高二的辛女村学子侯周湘积极报名,应征人伍后,老实巴交的父母担心儿子遭遇不幸,便常在古柏下祭拜,祈祷保佑平安,侯周湘一腔热血,一颗赤胆,忠心耿耿保国防,多次遭遇危险之中,都化险为夷,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一路升级,村里老人说:是村里那颗古柏树保佑了侯周湘。后来他转业到武汉市东区检察院任检察长,再后来,他成长为从辛女古村走出去的正师级领导。

纵观历史至现实,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奇闻异事,把这棵千年古柏演绎得扑朔迷离,不得其解,也就自然被封为“神树”了。

文脉延续辛女村里的书香苑

侯自佳老师生前用一生的积蓄在儿子侯周磊、女儿侯黛玉的助力下,在辛女村祖屋老宅重建的自佳书香苑,收藏与展示侯自佳老师一生创作成果与众多名家赠送的签名书籍、字画、书信、赠品以及本县作家、艺术家、州内外省内外文友赠送的签名书籍、盘瓠辛女文化研究资料、书画、诗词、摄影等作品于一体的农家书屋,书屋常年免费开放,并无偿提供资料数据查阅,是泸溪文化旅游的精神守望,是众多学者专家常去查询资料的宝库。

盘瓠辛女文化照片、书籍、字画、诗词及侯自佳老师与文坛名流交往的图片,部分挂在墙壁上

盘瓠辛女文化书籍、资料与本县作家、艺术家、州内外文友赠送的签名书籍藏入的玻璃柜

书屋中有中国画坛百杰海天画的侯自佳老师画像,有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题字“沅水文痴侯自佳”,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题字“自强不息,佳作等身”。有侯自佳老师夫妇与叶辛、玛拉沁夫、刘梦岚等名家大家的合影,有侯自佳老师夫妇与李秀龙夫妇在辛女广场的合影照,侯自佳老师与文友尹汉胤、万斌生在侯自佳旧居门口的合影,侯自佳老师与艺术大师黄永玉的合影等珍贵图片。

楼梯间墙面有侯自佳老师参加大型文学、文化活动的合影,1973年7-8月侯自佳参加韶山省文艺创作学习班学习与诗歌组作者合影、国际苗族文化研讨会合影、全国苗族作家文学研讨会合影、吉首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沅水文痴”侯自佳作品研讨会合影、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与湘西州作协等举办的“苗族作家侯自佳作品研讨会”合影、侯自佳文学创作50年作品与手稿展活动与众多文艺名家合影。

书屋收藏了侯自佳老师公开出版发表的3000余万字的30部专著,手稿3000余万字、发表在海内外130种报刊的作品1000余份,藏书一万余册,有书信、书法与名家签名赠书、字画、书信与赠品300余件都收藏在玻璃柜展示

顶层一半室内建筑,生活起居室,功能齐全,一半露天平台用于观看沅江及辛女滩外景。

书屋有茶座、餐厅、厨房,功能齐全,游客来到辛女村,自佳书香苑是必去的打卡点,一位文化老人为挚爱的文化事业一生的坚守坚持,感动着后人,也激励着后人。

书屋里的文字记载着泸溪的沧桑巨变,为沅江流域水文化的文脉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字记载为后人研究学习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史料,侯自佳老师生前,担任过泸溪县政协副主席,泸溪县文联、泸溪县作协第一任主席,为泸溪的文化事业呕心沥血,自佳书屋是他一生两袖清风,一身风骨的见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