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你的全世界走过,只为寻找人间最后一片净土。让疲惫的心在一隅清净中静静安放,是我三十年做的同一场梦。
梦回故乡,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我是草原上一个快乐的牧羊女。着一身艳丽的长袍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奔跑,迎大漠孤烟唱嘹亮的情歌,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和相爱的人一起策马扬鞭。
深梦如漪,不能释怀。我认定,我的前世,一定与雪山草原有过一段不解之缘。今生,我一定要赴一场约,此念,长久依依。
大漠孤烟太遥远,我等不起。于是在那个索玛花开的季节,我用半天车程,满怀激情奔你而去。于是,遇见香格里拉。
(二)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藏语称“绒赞卡瓦格博”。神山中的神山,藏民心中至高无上的精神高地。一座要用心去仰望的山。
传说卡瓦格博曾是当地一座无恶不作的妖山,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师历经八大劫难,驱除各般苦痛,最终收服了卡瓦格博山神。从此,皈依佛门。做了八大神山之首,统领众神山,维护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藏族认为,每一座高山的山神统领一方自然,而卡瓦格博则统领整个自然界之所有。
转山时连一句不敬的言语都要避讳的圣地,却偏偏有人要选择征服。十五年九次尝试失败,经历了令人痛心的山难之后,人类选择了放弃,梅里雪山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明令禁止攀登的山。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在大自然里如同一粒尘埃,卑微渺小。
我不信佛,但面对卡瓦格博,我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三)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松赞林寺
松赞林寺,噶丹·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云南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在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小布达拉宫”。
依山而建的古堡,院外围筑椭圆形城垣,从格局看就非常象布达拉宫。只是比布达拉宫小一些。
拾级登临,寺院建筑金碧辉煌,镀金铜瓦熠熠生辉,殿宇宝角兽吻飞檐,主殿威严而华美。
殿中供奉诸多佛像,佛前的酥油花惊世绝伦,壁画雕饰精美琳琅。
一座寺院,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实至名归的藏族艺术博物馆。
在大殿前的台阶上,心怀敬意聆听藏文化学者讲述藏传佛教,讲天葬,讲佛教的给予快乐。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十分认同佛教劝人向善和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的理念。
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放下一些东西,学会心怀善念去给予,世间的烦忧就去了大半。
(四)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白水台。
纳西语称白水台为“释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这花,一长就是几万年。
碳酸钙溶解于泉水流淌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千万年的积淀形成的台幔,自下而上,一台台,一层层,堆云凝雪,纯白如脂,莹润如玉,纤尘不染。
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又似层层梯田遗落山野。所以有了“仙人遗田”的美称。
丁巴什罗,纳西东巴教最早的传播者,被后世奉为东巴教祖师。因在此修炼成道,白水台被人们奉为东巴道场,东巴教的发源地。
他与门徒用象形文字撰写东巴经,经过千百年的丰富和发展,成了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与甲骨文异曲同工历史文明,
白水台,流淌的是文化。积淀的是文明。
(五)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独克宗古城。
独克宗,一座璀璨的城池,八瓣莲花的建设布局里暗藏对佛的敬意。
就地取材的白色粘土在建筑上打造出月光一样的色彩。独克宗的藏语发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白色的石头城”,一是“月光之城”。
历史长河里,它是云南马帮进藏的第一站,它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它是川藏滇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
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千年的老城,茶马古道,留不住时光,留下了魂,渐行渐远的马铃声,悠悠流淌的马帮文化是一个个扑朔迷离又真实存在的传奇。
没见过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古城,我来,她走了,2014年的一场大火,火烧连营烧毁的不只是100多栋老房子,还有古城长长的记忆。一个多亿有形资产的损失,有价。永远消失的文化遗存。无价能估。
凤凰涅槃后的重生,修旧如旧的建筑,很美。千年之后,相信一样能承载起这份时代的重托,迎来独克宗古城更加美好的未来。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奶子河边,一座山顶上建立的“尼旺宗”,“日光城”,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日月同辉”现今留给我们的,只有传说。
万千游客奔你而来,安放灵魂过于奢侈,求得在你怀里的片刻安宁,已心满意足。
(六)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普达措。
“普达”是梵文音译,与布达拉宫的“布达”同意,都是普度众生到达彼岸之舟的意思。
属都湖,“属都”也是藏语,奶酪如同石头一样结实,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比喻。用石头形容奶酪优质坚硬,香气浓郁,口感醇厚。
第一次转湖,入乡随俗,按顺时针方向走一圈,为自己祈福。
碧塔海,相传天女梳妆时不小心掉落了镜子,破碎形成了许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一块镶有绿宝石的镜片。
六七月,千万株杜鹃一起开花,开成一片花的海洋,花瓣飘落湖中,让鱼儿沉醉。“杜鹃醉鱼”成了传世奇闻。
树长满“胡子”,灰绿色的丝状物是“松罗”,与雪山上的雪茶同属一个家族,它对环境近乎苛刻的要求,成为这片人间最后的净土“孤独的守望者”。
(七)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伊拉草原
我不要无边无垠的草原,望不到边让人心生迷茫和空洞,无端生出无依无靠的无助感。伊拉草原,眼前的辽阔和天边的安稳,对我而言,刚刚好。
盛夏的依拉草原温润凉爽,草坡宛如碧波荡漾的海,数不清的鲜花,红的、黄的、粉的、紫的、白的……五彩斑斓,争奇斗艳。
与草原水乳相融纳帕海,三十多平方公里的高原湿地,是众多珍稀候鸟的栖息地,伊拉草原的魂魄所在。山背后的湖,是它的藏语意译。
奶子河、那曲河,几十条弯弯曲曲的河流汇集在一起,滋养得美丽的伊拉草原水草肥美,云南最大的春季牧场,五月,很多地方草才萌芽,伊拉草原早已绿草茵茵,鲜花满地。
雨季来临,充足的雨水补给,大部份草原被湖水覆盖成为海,雨水收了,湖水退去,变成了草原。雨季里富余的湖水,西北面的辛苦雅拉雪女山麓,有天然落水洞,水流经过溶洞,从尼西汤满河排出,流入金沙江。
秀丽的纳帕海、美丽古老的依拉村,“高原仙子”黑颈鹤翩翩起舞,悠闲的牦牛,洁白的羊群。一幅灵动的山水,洁净,安宁,人间仙境。
(八)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牦牛和格桑花
牦牛,因惊人的负重能力和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极强的适应性,成为高原人家最普遍的家畜,成为人类顽强生存的支柱。
它的存在,让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成为人类美丽的家园。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藏语里的美好时光和幸福。
格桑花的来历有太多传说,它是治病救人的神草,它是掌控人间疾苦和幸福的天神,是雪莲花的妹妹,还是蒙军入藏时忽必烈带回草原的“盛世之花”。
之前我狭隘的认为,格桑花就是一种植物,具体到那种学名为波斯菊的植物。
到藏区,我才知道,格桑花,格桑梅朵,泛指高原上所有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波斯菊、金露梅、狼毒花、高山杜鹃、雪莲等等。
格桑花,作为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念存在于人们思想之中,是象征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是所有美好情感的表达。
牦牛和格桑花,活的都是一种精神。
(九)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虎跳峡
虎跳峡,世界上最壮美的大峡谷之一,因“险”闻名天下。
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袭而来,湍急的金沙江在丽江石鼓镇拐了个弯,忽然掉头北上,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硬生生挤开一条缝,奔涌而出,形成了壮观的金沙江大峡谷。
骤然收窄的江面,让江水失去了之前的温婉平静,变得怒不可遏,借势短距离216米的落差,连跌7个陡坎,狂驰怒号,如虎长啸,惊心动魄。
最窄处只有30米的江面,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得名虎跳峡。
峡谷之上,阴雨中的哈巴雪山恰似一幅水墨画,相机镜头永远容不下一个完整的画面,一束阳光从一团乌云中挣脱,照亮了落水洞幽暗的深渊,撞碎的浪花闪现出七色的彩虹。跌落的水流瞬间成齑粉,白花花一片似云雾翻腾,发出震耳欲聋回响。
扑面而来的风凉飕飕的夹杂着水雾,仿佛老虎刚跳过去,还把威风凛凛的长啸留在涧底。
(十)
遇见香格里拉,遇见经幡和尼玛堆
经幡,又叫风马旗。是藏区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象征着天、地、人、畜的祥和。
牧民们在刚搭好的帐篷上系拴风马旗,是为了求得逐水草而迁徙的福佑;朝圣者跋涉荒漠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是祈求旅途平安;江畔湖边人们遍插风马旗,显示着对水神的敬畏;生活在崇山峻岭的人们高悬风马旗则是对山神的供奉。
经幡每随风飘动一次,就如同诵一遍经。将祈愿和祝福传达给神灵。
经幡和风马旗的区别:风马旗的寓意是保护一个地方的安宁祥和,抵御妖魔入侵。经幡是祈求福运,消灾灭殃。
尼玛堆也叫“神堆,”石头垒成的“祭坛”。尼玛石刻,是藏民刻在石头上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希望。自然的石头承载了具体的愿望,有了生动的形象和灵气,堆集刻写了朝拜者的朝佛心愿。
看不懂文字,但我知道表达的都是美好。不知道图案的意义,但眼里都是唯美的画面。这种融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古老艺术让我觉得。人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
香格里拉和所有藏区一样,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经幡和风马旗,就有尼玛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