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公青夫的头像

鲁公青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06
分享

家书

每个人都写过家书,特别是年长的人,如果在外地,与家里的联系主要靠写信,发一封平信邮资是八分钱,重要信件可以挂号,邮资是两角钱。虽说也可以用电报、电话联系,但费用太高,不是紧急情况一般不会采用。那时邮局都有长途电话、电报业务,需要打长途电话就去邮局,填好单据,由邮局总机呼叫需要联系城市,那时打长途非常麻烦,需要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更甚者等一天也联系不上,长途电话费本省大约0.6元/分钟,出省根据远近大约一元以上。打电报则写好发报内容,由发报员发报,电报收费是按字数,包括省、市、区、街道、门牌号码、收件人,每个字记得是三分钱,因此打电报词句非常简练,按当时收入,这些收费是很贵的。那年代邮递员送信是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投递,而送电报则骑摩托车,电报都是紧急情况,城市间一般六小时送达,加急电报费用加倍,一般三小时送达。平常人很少打电报,记得我当年在外地,儿子是早晨七点多出生,出生后安顿好我就去邮局发报告知父母,内容是:“平安生男”四个字,随后再用信件告知详细情况,信件大约需要四五天,偏僻地方需要更长时间。收到电报父母非常高兴,当天就吃得喜面,并保存当天月份牌页面,这页日历至今保存。现在信函投递仍然使用,而电报这一行业已经消亡,长途电话业务实际也消亡,由家庭电话和手机取代。

小时候兄弟姊妹六人,大姐大我八岁,大姐曾和我说扯起我的腿,给我换过尿布。五八年,当时全国到处“放卫星”,体育也“放卫星”,大姐个子高,会打篮球,跳高也好,被部队选拔当了志愿兵。两个妹妹尚小,两个哥哥半大小子,不善家务,十八岁的大姐已经是母亲不可或缺的重要家庭帮手,大姐一走可闪了母亲,母亲是多么不舍得大姐离开身边,清楚记得大姐的每一封来信,母亲都是哭着读完。

母亲是识字的,曾读过私塾,也上过洋学堂,只是那年代家长不重视女孩子读书,没读了几年。母亲聪慧、能干,把一大家子整理井井有条,母亲还心灵手巧,织毛衣、钩围脖,样式新颖、花样繁多,还会剪裁衣服,做出的衣服非常工整。六四年我去外地上机械学校,都是母亲给我写信,大约一个月往来一封信,一般都是说生活学习和一些琐事。我和大姐、妹妹在外地,一直是母亲给我们写信,母亲的信条理清楚,字迹端庄,语言通顺,就是一篇美文。我和大姐也通信,大姐在部队是排级干部,有工资,每月给我寄十元生活费,这已经相当奢侈,因为很多同学一学期家长也不寄钱,好在学校是管饭的。我一个十七八岁半大小子,自己吃饱,一家子不饿,平时除了专业课,也到车间实习。课余则打篮球、游泳等,我的篮球水平突飞猛进,进入校篮球队,还被选拔进入市青少年篮球队,玩得不亦乐乎,并不惦记给家里报平安,没有及时给父母回信。儿行千里母担忧,收不到我信母亲急了,在一次来信中责骂我“你这个畜力”,“畜力”是山东方言骂人话,大概意思是像个畜生,不办人事。这封信被我随手丢掉,又被同学捡到,看到了母亲骂我的话,又被同学嘲笑一通,此事已经近六十年了,至今记忆犹新。

家书不仅包括书信往来,家训、家教甚至遗嘱,都在家书范畴。出名的家书很多,像诸葛亮的“诫子书”,朱伯庐的“朱子家训”,更有广为流传的“曾国藩家书”。而最早且留有实物的家书则莫过于两千年前秦朝“黑夫”和“惊”的家书。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就包括名叫“黑夫”和“惊”的普通秦军士兵写给哥哥“衷”和家人的信,墓地的主人叫衷,是黑夫和惊的哥哥,衷把这两封家书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可见衷对两封家书的重视。

家书是写在木牍上的,木牍是大约两毫米厚木片,秦朝时还没有发明造纸,书写要么写在竹片上,称竹简;要么写在木片上,称木简。把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条上叫做竹简或木简;而写在较宽的竹片或木板上叫竹牍或木牍。不难想象,一本书要是用竹简或木牍书写,那得多大体积!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文章要用五辆车来拉;“汗牛充栋”是形容家里的藏书能顶到房梁,牛用车拉要累出汗来,这些书都是用竹简或木简书写。这样数量竹简或木简的书,如果现在用纸张印刷,其实也没有几本书。

黑夫先是问候了哥哥嫂嫂好,然后就告诉家里人自己马上就要到淮阳前线去和自己的哥哥“惊”相见了,这报平安是家书的基本内容,黑夫说了自己和哥哥都很好,这样家里人就放心了。紧接着黑夫让家里人寄点钱过来,然后让家里人做点夏天的衣服寄过来,如果家乡布料太贵,就把钱寄过来自己在当地买布料,再做衣服。黑夫信中还透露另一重要信息:“收到信请回信,回信务必告诉我(因战功)应获得的爵位得到没有,告诉黑夫颁发爵位的情况,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件就不会耽搁。人家送文书来你们别忘了说声谢谢。”

另一块木牍是“惊”的家书,比黑夫的信落款时间稍晚,这两封家书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都是询问家中母亲情况,并且汇报自己在前线打仗情况;第二个部分说自己目前在前线缺衣少钱,希望家里能寄来衣物和钱,这也说明当时秦军是没有军饷和不提供服装的。从家信叙述中可以看到,当时秦军一般士卒家中经济还过得去,所以黑夫才有可能向家中要五六百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这两封家书的开头,都提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人,即家中的老母亲。虽然这两封家书写于两千二百多年前,但是孩子在战场打仗时,作为父母是多么的牵挂。我们也无从得知当“惊”和“黑夫”家中的母亲看到孩子家书时的情景。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当他们母亲看到这封家书时,肯定比笔者母亲看到大姐来信哭着读完要更加激动,甚至要大哭也未可知。

与老伴在西安游览华清池时观看了大型古装剧“复活的军团”,剧情第一场是秦始皇收到李信战败的消息,这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是这样记载:“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由于王翦坚持伐楚必须六十万人,而李信只需要二十万,秦始皇采纳李信意见,但李信的这次出征大败而归。秦始皇大怒,认为李信使秦军受到侮辱,又亲自去请王翦出山,王翦仍然坚持伐楚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答应了,这样王翦就带领六十万人出征楚国。

“复活的军团”剧情大约就是从《史记》这些记载改编,剧情后边描述“惊”娶媳妇,以及与“黑夫”被征兵和征战情节,场面宏大、震撼。惊与黑夫应该就是王翦带领的六十万人马中的一员,这场战争打了两年。惊与黑夫应该是立了战功的,所以在信中问:“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意思是我们战功所得爵位证书是否已经经送到家里了。有军功受到爵位是沿袭“商鞅变法”中的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意思是有军功者,按照法定标准受到爵位,爵位共有二十等级,根据所立战功大小,享受爵位。所以秦国当时“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老百姓都不敢因小事互相斗殴,但在战场作战非常勇敢,这就是秦军之所以成为虎狼之师的原因之一。

衷的墓穴里还有笔墨,这说明衷是会写字的,由此推断黑夫和惊也能书写,不需要别人代笔。几经辗转,这两封信最终还是到了他们家里,这说明秦朝军邮还是很完善的,已经建立了非常发达的信息和物流网络,古代通讯是非常艰难的,就是纯粹靠着人力或者马匹来传递信息,而秦国这个时候已经能够做到一个普通的士兵可以往家里写信、寄钱物的程度,可见当时秦国军队后勤保障能力之发达。有人估算,按每人每天两斤粮食,秦军六十万人,每天就得消耗一百二十万斤粮食,只是粮食转运就是一个庞大数字,可见秦军强大的运输保障能力。

专家推测黑夫和惊最终死在了战争中,他们家最终应该也收到了黑夫和惊拼命打仗换来的爵位赏赐,可以想象,他们的母亲,其他的家人,在很长的岁月里,会一遍遍回看这两封家书,会一遍遍抚摸这两封家书,寄托他们的哀思,大哥衷更是思念两个弟弟,最后把他们的信作为自己的随葬品。有句调侃话:“要想富,去盗墓,一夜成为万元户。”秦汉时代厚葬之风盛行,人死后会把生前最珍贵的钱物随葬,在“衷”的眼里,两个弟弟的家书大约是最珍贵的,即使死后也要带在身边,这大约是“家书抵万金”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