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远东文学》的头像

《远东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10/24
分享

唐诗的境界

唐诗的境界

        葛均义


      第一章、走上顶峰


中华古诗在历经了《诗经》时代、《楚辞》、汉乐府时代,经过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思潮的铺垫之后,终于大踏步地走上了盛唐的高峰。如日中天的唐诗,爆发出了璀璨耀眼的文学神圣的光辉,凝聚了前所未有的华夏神韵文明,千年以来,一直在慧济普照着人类。

祭祀神灵的赞美诗篇,在华夏民族的远古时代,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迹。后来的人们,只是从孔子修订的《诗经》(《颂》)中,能够看到一些残缺不全的一部分。中原百姓口头吟唱色彩极浓的民歌,成为了先秦诗歌的主体。这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诗三百”的《风》,便独占了 160 篇。屈原大夫以道德境界抒怀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另一个高峰。

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民歌,承袭了《诗经》民歌《风》的诗风,形式精短、朴实、单纯,情感、智慧与精绝的艺术相融合,焕发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呈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千古魅力,这从现存的古诗十九首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叙事短诗《十五从军征》中,那种对一个老兵归乡的凄凉晚景的描述,《陌上桑》中对绝色佳人描写的艺术技巧,《上邪》中那个女子对爱情忠贞的誓言……二千多年来深受后人们的喜爱,从而成为民族艺术长廊不可多得的瑰宝。但是,如果仅就这些精短的诗篇,便要作为一个民族诗歌繁荣的象征,还有些过于小巧和单薄,似乎缺少一种大气的境界与丰厚。

先秦时代百家思想的繁盛,两汉、两晋、南北朝,儒、道、释的大兴与昌盛,为盛唐诗歌做了内涵和底蕴上的充分准备;各种诗论的诞生,为神韵唐诗的完成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以儒之孝为内涵的民歌《花木兰》,陶渊明表现道家境界的诗篇等,为唐诗以及后来的宋词在内涵、境界的表现上,提供了先导和经典的范式。终于,随着大唐文化鼎盛的到来,一个民族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了神州文学一种前所未有的辉煌。

翻开数以万计的唐诗,犹如打开一片满天星子闪烁的星空,翻开一卷波澜壮阔的历史,翻开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画卷。以儒、释、道的神韵文化为灵魂内涵,以叙事长诗、律诗和绝句为核心形式,以其姿态纷呈、表现手法多姿多彩为时代风格,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为中坚的群星般才华盖世的诗人,终于创造出了底蕴深厚、内涵深邃、视境博大、意蕴深远、智慧精绝、心灵、性情奔放的神韵、杰出的盛唐诗歌,把中华文学推向了艺术上极致的顶峰。

唐诗,终于随着大唐王朝——中华民族如日中天的鼎盛,宛若漫山遍野争奇斗艳的鲜花,绚烂多彩地绽放在神州的历史大地上。

 

     第二章、胸怀的博大


艺术上的境界,是一个好诗人终生的追求。心胸的博大,视野的辽远,想象的丰富,往往是诗歌之美好,在艺术上重要的体现。这在盛唐传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唐王朝的中兴,政治的开明,给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盛唐时期,整个社会重德行善,人的心灵平和美好,道法精神使社会道德保持纯净高尚,人们对宇宙自然焕发出无限的玄思瞑想。诗人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胸怀宽广,博大的境界与一颗纯净与自然相融的心灵,艺术的智慧得到了空前的展现,使得整个唐诗体现出了技术的成熟,体制的完备,韵律的精严,意境的高远,耸立起中华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高峰。

胸怀的博大,表现在境界上的博大,使盛唐的诗人们具有了辽阔、博大的视境,在唐诗中凝聚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特征。这种高超的艺术特征,在初唐的诗中,就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展现。我们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诗中,就出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与时代同一的诗句,可见诗人的胸襟是何其博大;便是诗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一幅描述秋景之语的句子,也让人觉得诗人视境的远大不凡。在对人生的思索中,初唐之诗同样也出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其想象天成,神思穹宇,行云流水,无所滞碍。被称为“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开篇便出现了江海相连的辽阔景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

明月共潮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其视境之宏大,令人叹绝。诗人心灵的宁静,是诗歌视境宏大之源流。所以,能够表现心灵、视境远大的物象,受到了诗人强烈的喜爱。于是,月亮、落日、长空、白云、大海、长江、黄河、大漠、高山等,便成为唐诗所要表现借用的重要意象。这种意境,几乎遍及整个唐诗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皇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李商隐《咏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从这些强烈地表现着美好的意境中,使人能够品味到一种人生的境界。诗人们心灵的博大和自然的广大神形合一,顷刻便胸襟万里,广阔渺远,于是心神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海阔天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遂与天之特性同化,便有奇思妙想倏然心中顿涌,有如神授,佳句名篇流于笔端,传世经典之作于是应运而生,意蕴绵绵,历千百年不朽,传之于后世子孙。

唐诗境界的博大,是诗人心灵博大的展现。心灵的博大,底蕴的深厚,决定了诗人视境的博大。这不仅体现在诗人对广远、宏大场景的描写上,即便是在对常见的一景一物,人一思一念的表现上,也可略见一斑。以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一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行如字 的白鹭,却衬以高远的巨大背景,广大无边;从 窗口望去,远处山上隐现的积雪,在诗人如神的 笔下,却蕴以亘古千秋的神思;便是门前水边的 一只小舟,在诗人的笔下,却赋予了长江万里遥远之联想。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吟出了慷慨悲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作为一种独特心境的表现,被称之为是“胸中自有万古,

眼底更无一人”。身前万古幽渺,身后悠远苍茫,古往今来,天高地远,时空至极矣。有人评论该诗“视野开阔、气象宏大、感喟深重”,实不为过。

没有天空般广阔的心胸,怎容得下亿万闪烁的星斗!大唐盛世之神韵,成就了唐诗举世瞩目的辉煌。一千多年去矣!翻阅唐诗,思古抚今,耳畔又响起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未完,待续)

选自《远东文学》2022年第二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