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烨琼的头像

杨烨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5
分享

高高的迷狐岭上

1

眉县横渠万家塬村有一条根起于秦岭北麓,向东北蜿蜒而出的山岭,当地人称此为迷狐岭。

迷狐岭之名的由来无可考证。据传,此塬东西两头向南处略有弯曲,似一张大弓,也如初月生芽。而大镇河从岭下自西向东,似弓弦松置,更如银练飘动,自有着山的敦厚与水的灵动。这里自古就被人们看作是一处风水宝地。

迷狐岭,犹言此地地势向阳险要,风水绝佳,即使灵性非凡的狐狸也会迷上此地。

虽经多少年风烟过处,此地却依然绝美如斯。

迷狐岭的东南方向,有一高昂如凤凰仰首般的山嘴高岗。据史籍记载,姬周时,一对凤凰曾高居此处,养儿育女。姬周盛世,政通人和,于是祥瑞出临。这对凤凰飞临周先祖发迹的岐山高岗,瑞鸣一声,天下祥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于是后人的语典中有了凤鸣岗、有了凤翔古城、有了古凤州……

高岗一鸣,祥瑞天下,周礼而治,万众归心,姬周也就有了一脉相承800年的江山社稷。

万家塬的人却总是自豪地说,凤鸣岐山的那对凤凰就是从我们这凤台去的!那自豪的气势让人羡慕。有人还会引经据典说,明万历《眉志》中有记:明时,眉县设三乡一十八里,三乡自西向东分别为:诸葛乡,其时五丈原域归于眉县,故有其名,以示纪念;太白乡,以太白山在域而名;凤栖乡,因域内有凤台及相关故事流传而名!

那些故事、那些记忆、那些仰望、那些祈愿一代又一代留传不灭,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扎根于人们的血脉之中。

2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15岁的少年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母亲陆氏,一路北来,护送在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任上病逝的父亲张迪的灵柩北归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途径勉县。他拜谒武侯祠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即“六有”,言明自己的修身坚守和基本要求。路途之中,他们行至眉县横渠镇时,因资用不济而就地定居横渠古镇。

张载考察择址于迷狐岭上东迎日出、南当正阳明月的弦湾之地,作为安葬父亲张迪的坟地。许多年之后,张载、张戩兄弟离世之后,也归葬此处。

一代大儒,两代三人安眠此处,更让迷狐岭有了厚重之气、更有了一种仙灵之气,以至于周边民间至今依然流传着张载的许多传奇故事,甚至传得非常神奇,人们口头称张载墓为“仙人坟”。传奇也罢、神奇也好,表达的是人们的敬仰、人们的喜爱!敬其行而随其后,关学的精神代代传承,绵绵相继。

一山一水,本亦平常,但往往会因为人文而闻名遐迩,泰山因封禅而名;赤壁因智慧的较量而闻名;西湖因香山白居易、眉州东坡先生等而愈加有名……山水有了文化,那山便更显厚重;那赤壁便也可看到神奇的智慧与历史地风云涌动;那湖也便不只是普通的一汪明镜,而是更多地有了情、有了喜乐与爱憎……

那天,在“仙人坟”边再读那《西铭》的时候,似乎可以看到一双可以穿越千年双眸里的苦苦思索与对未来的期盼,似乎可以听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坚毅和坚守;似乎可以看到一种神圣与儒雅强大的身影……

一条岭,最高处是“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而且“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的瑞祥之鸟的曾经居所,而岭之南的弦湾处安葬着三个1000年前普通而又高贵的魂灵。

山,因人文而厚重;水,因文化而妩媚。

3

站在迷狐岭最高处,北望渭水南岸不远处的横渠古镇,那里古柏森森、庙宇庄严。

那里安置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和思想,那里也有着世代的敬仰和传承。那里是人们敬仰张载、尊崇和传承关学思想的一方神圣之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圣地,也是后人缅怀和弘扬关学精神的重要基地。

横渠张载祠里,有“横渠四句”的眼界高远、气量宏大、纵横古今的非凡气象,每一句都暗含着极为深奥的哲理,从中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订顽》《贬愚》座右之铭的神奇;有一直被后世儒生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和家园理想;有一向清贫的他和弟子们凑银买地、划出公田私田,实践已消失了千年“井田制”的躬行刚毅;有《西铭》《东铭》思想的光辉;有稳健自信、严肃刻苦的学术气质在关中这块浑厚的黄土地上生发、弥漫;有一种深厚中正、不尚空谈、注重实际、“气质刚毅,德盛貌严”的品质在熠熠发光;有绝不追求个人享乐,坚守做官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主张,而一旦仕途出现波折,不能得到机会施展抱负,官学弟子们也不肯俯仰屈就,而是辞官、退隐还乡的忠贞坚持……

关学的这种庄严清高、严肃刚毅的学风和士子风尚,从黄土地里成长、升华……

站在迷狐岭最高处,似乎能听问到从张载祠方向传来的“四为”诵声伴着清风而来……

在迷狐岭,谒“仙人”、瞻凤台,遥望张载祠,思想在历史的煦风里走过,看夏时的木茂而修、草深而柔,感念文化那抚慰精神世界的意义和凝聚心气、提升思想、引领前行的现实价值。

站在高高的迷狐岭上遥望横渠古镇里的张载祠方向,不禁迎风而吟:“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风来习习,漫岭橡叶哗哗作响,像是吟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