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艳军的头像

马艳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05
分享

土豆

土豆

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那么爱吃土豆?不管用什么工艺加工、制作,包括煎、炒、烹、炸、炖、蒸、煮、烩、扒、焗、煸等等,我都来者不拒,统统欣然接纳,并热情地享用它,品味着它的甘甜,以及果腹后的满足感。我之于土豆,就像老鼠之于大米、小孩子之于冰激凌,如果几天不吃一顿,就觉得缺少点什么,心里痒痒的、嘴里酸酸的,恨不得马上嚼上一口,才能让自己与吃有关的感官踏实下来。

我对于土豆没有抵抗力,也没有免疫力。有同事好奇,问我,这种东西从物质构成上除了淀粉就是无机盐,从味觉感受上除了干涩就是生涩,营养单一,难以下咽,更不利于消化,为什么对它如此痴狂?我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回答他,就淡淡地用“喜欢”两个字怼他,说“就像有人爱吃米饭、有人爱吃馒头、有人爱喝酒、有人爱抽烟,我就是喜欢土豆……”

后来,这位同事不再追问我爱土豆的原因,而是很贴心地,每当出差或聚餐时,不管在五星酒店还是路边小摊,不管在长江以南还是长江以北,不管与谁共同用餐,都问服务员有没有土豆丝,如果没有土豆丝,就问有没有其他的土豆相关菜品。并且,每当在单位食堂用餐,如果菜品里有烤土豆、蒸土豆或是煮土豆,不管哪一种,也会帮我拿一到两个,放在我的托盘里……

其实,我偶尔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也思考过偏爱土豆的原因,只是说来话长,没有正面回答那位同事而已。

与土豆的不解之缘,应该与我上学的经历有关——

我是外乡人,上大学的时候来到了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那里是草原之都。照理说,草原之都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独特景致,有“烹羊宰牛且为乐”的肉品资源,是赏美景、尝美食的首选之地。但是那时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兜里比脸还干净,根本没有经济条件大肆享受羊肉的鲜美,甚至用牛羊下水做的杂碎汤也喝不上。

正如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会打开另一扇窗。在呼和浩特市东边100公里,有一块神奇的土地,叫乌兰察布,那里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加之独特的蒙古高原沙质土壤,孕育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土豆。乌兰察布土豆个头大,品相正,表皮光滑,整齐度高,淀粉含量高,口感极好,享有广泛的赞誉。

我们吃不起羊肉,却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乌兰察布土豆!那时学校的大师傅手艺非常了得,把土豆切丝、切片、切块,做成炒菜、烩菜、炖菜,或者做成油面的卤。每当开饭时分,土豆的清香飘满校园,让饥肠辘辘的学生更加饥饿,心思早早地飘出课堂,溜进了食堂。

学校的食堂有两个,分别是一食堂和二食堂。一食堂的菜大众一些,相对便宜,二食堂的菜档次稍高一些,相对贵一点点。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一般在一食堂吃两个馒头、一个烩菜,不会超过1块钱,在二食堂消费,两个馒头加一个炖土豆,差不多1块多一点点。烩菜和炖土豆品质、卖相相差无几,但价格相差一点点的秘诀在哪里呢?后来我发现,是菜里是否有肉!与其说有肉,其实很勉强,在满满当当地一勺炖土豆里,如果能找到一两片肉,其兴奋度,不亚于发现美洲新大陆。并且,那些肉片完美地展现了大师傅的刀下功夫,可谓薄如蝉翼、轻如绸纱,用筷子挑起来,光线可以穿透肉皮与肉层,让人看到另一侧的景象。

我有一位同学,在宿舍排行老五,我们都叫他五哥。五哥嘴比较“馋”,常常在同学们吃饭的时候,拿着自己的饭勺到别人的饭盆里找肉吃。为了防五哥,哥儿几个使劲浑身解数,比如:比他早一点找到肉,迅速吃掉;或者严严实实地把肉藏在盆底,稍后再吃;或者抱着饭盆绕圈跑,不给五哥下手的机会……

某一个冬日的中午,我从二食堂买了一份炖土豆。这份土豆色泽金黄,精致剔透,沙糯酥软,入口即化,特别在寒冷的空气里,丝丝热气携带浓郁的香味扑入鼻腔,那种获得感和幸福感,刹那间让人达到人生的巅峰。并且,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土豆块中间竟然隐藏着硕大的一块肉。这块肉有别于以往薄薄的肉片形状,而且是方方正正的大大的一块,虽然完全是脂肪见不到一丝瘦肉,但有从形状和色泽有红烧肉的“神韵”,让人垂涎欲滴。

正在我痴痴地端详这块罕见的美味的时候,忽然,一把雪亮的饭勺伸进我的饭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起这块肉,带着一阵风,飘走了。顿时,我意识到我错了,我不应该楞神,不应该给五哥留下半点下手的机会,我应该果断地把肉干掉。我痛心疾首,非常很愤怒,大声吼道,“老五,你还我肉!”不料,在我大吼的同时,五哥也大声地“啊”了一声,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肉丢到了我的盆里。

煮熟的鸭子能飞回来?吃到嘴里能吐出来?显然,这不符合五哥的风格。然而,我定晴一瞧,回到我饭盆里的这块肉上,长着一个突起的猪奶头!这个猪奶头附着在肉皮上,就像一只蟑螂趴在洁白的一块蛋糕上,那么抢眼。顿时,我感到胃里翻江倒海,吃进去甜的、酸的、咸的,都反方向地拼命上向顶,差点吐了出去。我又“啊”了一声,飞快起身,把这块肉丢进了垃圾桶。

看到我和五哥的反常举动,同宿舍的其他兄弟也骚动起来。大哥问,你俩做甚呢?四哥说,你俩瞎闹腾啥?见我和五哥忍俊不禁的样子,他们不约而同把头探向垃圾桶方向。顿时,宿舍里沸腾了!有人说这块肉脂肪含量高不应该浪费,有人开始质疑大师傅的手艺说为什么不可以再切几刀,有人还插科打诨起来……这时二哥提醒,“快看看自己的盆吧,是不是也有?”大家才回过神来,反复地翻搅着自己的饭盆,最好别找到另外的奶头肉!

后来,这段经历成为宿舍哥几个聚会时的愉快回忆,每每谈起,都会捧腹大笑一阵子。

与土豆结下不解之缘,可能还与我大学学习俄语专业有关。

都说,学了哪国的语言,就会沾染上该国的某种气质。比如学习英语的人,男士彬彬有礼、女士高贵从容,学习法语人的人,男士浪漫典雅、女士随性时髦,学习日语的人,男士刻板机械、女士温柔体贴,学习俄语的人,男士勇敢顽强、女士端庄睿智。我学了俄语之后,不觉得多么勇敢顽强,但多多少少受到了他们的饮食文化影响。

记得一年级刚开课,精读课本上第一单元首先呈现在看前的就是俄国饮食文化方面,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土豆。书上介绍,俄国人吃土豆的方法多种多样,以土豆为原材料的菜品高达500种,比如焗土豆、烤土豆、煎土豆、香菇土豆、水煮土豆、奶油土豆、土豆牛肉、土豆沙拉、土豆饼、土豆泥、土豆饺子、土豆汤……俄罗斯甚至还有一句话说:“理论上,人可以依靠黄油与土豆好好活到老。”

后来,发现课本上描写土豆的相关作品选节越来越多,比如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里“沙米利家的婆娘们,因为先前误了农时,现在正锄马铃薯地里的杂草”,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大家都凑近锅子,吃起热气腾腾的土豆来,惟独瓦尼亚躺着不动”,契诃夫《生活是美好的》中“他在吃马铃薯的人们和囚徒的散步两幅画里,已沉沦到人类悲衷的绝底”……

说到这,不得不再一次提起宿舍里的五哥。五哥属于比较聪明,但是在学习上不太用心的人。他每天早上起床非常困难,不必说吃早餐,就连第一节课也常常迟到,以至于精读老师用标准的俄语问他“万尼亚,你几岁了?”后来五哥练就了一个项特别的本领,就是哥儿几个离开宿舍时,他还在床上睡着,等哥儿几个到教室的时候,他已经安安稳稳地坐在座位上了。至于他在几分种里如何上完厕所、洗完脸,又是抄了哪条近路并以什么样的速度飞奔到教室,一直是一个谜,后来毕业后大家再次提起此事,他也没有正面回应。对于这样正常人几乎无法完成的“反人类”的事,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到现在也翘大拇指称赞!

五哥起不来床,上课自然打瞌睡。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神奇的精读老师也发明了她的一门独门绝技:她要求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采用跟读的方法,就是一个人读完之后,由叫另外一个人站起来继续往下读。照理说,这种读法也没毛病,但是她随时会让正在读着的人停下来,叫起另外一个人继续,而两个人的接续点,不是段首也不是段尾,也可能不是句号或者感叹号,而是逗号,或者压根就没有标点符号。这样毫无章法可偱的读课文法,让这位老师获得“灭绝师太”的美名,同时让每一名上课的同学不得不集中精力,如果找不到接续的地方的人,让朗读中断,有可能站到下课。

有一次,课上讲日耳曼诺维奇的经典作品《鸟巢》。这个作品内容波澜不惊,特别容易催眠。正在我试图在文中找到有关土豆的描写时,读课文开始了,“灭绝师太”再一次用她的独门绝技考验着同学的专注度。在同学们读的此起彼伏之时,五哥的呼噜声响了起来,那呼噜声似有非有,似是而非,传染其他人也顿生困意。要知道,我们班是小班制,只有21人,每个人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五哥的举动,被“灭绝师太”观察得一清二楚。五哥无论如何也不能挑战老师的权威。这时“灭绝师太”不慌不忙地让前边的同学在文章的落尾处只剩两个单词的地方停下来,用标准的莫斯科口音俄语说,“万尼亚,你继续!”

顿时,教室里的空气凝滞了,死一样安静,同学们摒住呼吸,20双眼睛齐刷刷盯住五哥。有不怕“事”闹大的等着看热闹,有与五哥关系好的把脸贴在桌子上用手指尖按住那两个单词的地方暗地时提示他,也有班级干部担心班级声誉受到影响几乎要站起身来向“灭绝师太”求情……在十几页的课文中某一段,只余下两个单词让他读,无异于大海捞针。五哥太难了,谁不能预料“剧情”该如何发展?谁知,五哥站起身来,定了定神,慢条丝理地揣起课本,准确地找到了两个单词的位置,用浓郁的东北口音,把它读了出来!

五哥太神了,他完成了了大多数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其他人就算不溜号,集中精力跟着其他同学的朗读进程,在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不疲惫、不困顿,是不可能的。人的自然生理极限使然。这时,同学们有的扒在桌上笑出声来,有的盯着老师观察“灭绝师太”脸上的反应。然而,“灭绝师太”脸上毫无表情,只是在原地里楞了数秒,没说别的,继续叫他们同学往下读了……

后来,在精读课上,有人学着五哥的样子,找一找大脑停留的睡与不睡之间被老师纠起来的感觉。结果失败了,乖乖地在站了一节课。再后来,没有谁敢睡觉了,纵然哈欠连天,纵然睡意阑珊,都以枕戈待旦的精神支撑着,一直坚持到毕业。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有的参了军,有的出了国,有的做了国家公务人员……五哥则上了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

20多年过去了,国家越来越强大,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可以吃到任何想吃的东西。在海量的食物中,土豆微不足道。反观来时路,所有个人爱好、喜好、偏好,是不是都与成长经历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息息有关?被打上印记,刻入灵魂,伴随一生?所以,我们吃的是土豆吗?其实不是,是情怀,是回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