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闫鲲的头像

闫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5
分享

祠堂春秋

只有在中国,才有祠堂,它是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国粹”,是一方最具独特的“中国印”。

我们阎家祠堂在太和县城观音堂南街,在那里,我们能寻找到我们的根。中国祠堂如长城烽火台似的每一段距离处都有,就是同姓也能分清你属于哪一支,怎样派别,如打上烙印标签不会搞错。《阎氏家谱》记载明代我们家族从太原汾河岸边迁徙到安徽寿县炉桥镇,民国初期,太爷举家再次迁徙到太和城居住。我们小家族也融入当地阎姓大家族群里。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阎氏乡愁的纪念馆,是安放我们几辈人灵魂的栖息地。

那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阎氏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生生不息。纵观全国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四周往往有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住户。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

祠堂的院门上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走在祠堂中,看到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松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和谐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必做到的。让族人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每户家里又有自家制定的《阎家家训》,训导后者。

宗祠一度同全国许多祠堂一样纷纷被拆掉。但后来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为祠堂操心,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

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教育后生。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对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写入族谱的。

现在,家乡正在宣传弘扬宗祠文化,我很以为然。看到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老祠堂,我们的阎氏祠堂。

祠堂在,根也就在,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奔向何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