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研墨的头像

研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2
分享

古城记忆

古城记 忆

古城榆林,我不知多少次品读过她古朴而厚德的容颜,即使是像榆林人一样粗狂豪放、好客仁慈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也耳熟能详了,而高家堡石峁古城,虽然近在咫尺,还是尚属首次,尽管与我所居住的日出东方之城,同属黄河几字湾一道黄土脊粱粱,鄂尔多斯高原那张悠扬而壮美的草原牧歌,任由西北风狂野而洒脱的性格启迪,时时吹拂着一道道层峦叠嶂,褶皱而肥硕的石峁圪梁。

沉睡在黄土圪梁的石峁遗址突然被新闻捧上了天,理所当然地说成是件石破天惊的事,那一天我的肺腑都感觉到是种诱惑和神秘,早早的一点点把我的思绪拉近了它的距离,一次心随所欲的文学采风给了我一次视觉饱满的机会。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太阳滚动在最近的距离,喷撒出强烈明亮的阳光,反射在遗址黄土墩台与小心翼翼的物件上,在瓷实的陶器上闪烁出星星点点的光斑。那一片蓝天白云似乎在4300年前就是这样眷顾这片炽热的土地,天可能还是这样的天,地就未必是这块被历史风尘掩埋的地,植物的绿叶又被夏日的火焰无情地烧烤着。目睹了,考古挖掘者晒着光亮而黝黑的膀子,戴着遮盖住大半个太阳的斗笠,小心翼翼地扣掐些物件,我思想的野马穿越过石峁时代的时间原点,仿佛瞭望到古老的军事巡逻队伍,蠕动在灰白色石头城亘上,一丛丛列队暴露出黑黝黝的背影,一块块不规则的石砖垒砌在黄土山坡上,凌乱圆滑的石子等待着军事指挥官的号令。听完了知识渊博的讲解员对皇城、内城、外城所有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一介绍,恍惚体味到古石峁人聪明的智慧,只是在那个时代,没有给他们那么多雕琢精致的工具。

坚如磐石的石峁古城大约经历了2500的历史清洗,不知是什么原因又被历史风沙尘埃所掩埋。石头裸露在秃尾河畔黄土断崖上,一侧与山峁相连,三测沟壑临潭。皇城台底大顶小,呈金字塔形,金字塔是古老民族最稳固的结构设计,每件石刀、石斧是古人笨拙而辛勤的劳动工具,妇女那时候就会用骨针穿针引线,把命运不停地缝了又补,补了又缝,骨针的精细可以用岁月的时间去打磨出它尖细的针尖,只是0.3毫米的针眼,让人不可思议,不知是用什么工具?怎么打钻出来?仅仅就0.3毫米!我粗浅的理解,母系氏族时代是男人陪伴女人的时代,到了父系氏族应该是女人陪伴男人的时代,其实这种阴阳互补的自然规律无疑是元宇宙的天人合一。石峁时代,可怜的妇女成了封建王朝殉葬的主体,以活生生生命去做不平等的陪伴,石峁古城是一个时代的霸道王朝,无疑是个王者之城。出土牛、羊、鸡、猪、狗、鸵鸟蛋可想而知,而陶器、玉器、壁画、小铜件不知何时出现?海贝、鳄鱼骨板又不知从何而来?还需要后人揭开它匪夷所思的神秘。

细说古城榆林,始建于1486年,对比起来,比石峁古城晚建2800多年,比高家堡古镇晚建近40年,可以说与高家堡古镇是有着共同时代共同黄土基因的一对孪生兄弟,无论在地理上还是环境上,都是人类石破天街的历史性进步,石峁古城建在那突兀而荒芜的山峁上,只是把防御因素放在首位,慎防部落之间械斗与偷袭,黄河天堑,秃尾河阻隔,石峁周围沟壑从横,居高临下,层层防御。

古城榆林在我有记忆的那天起,父母就无数次讲起古城的神秘与渴望,我曾经在童年的时候,就用一颗稚嫩的心思,仔细丈量过,不曾见过古城的宽度与古城墙的厚度。民间有个说法,我们榆林有个塔,离天一尺八,这个看似被吹牛吹上天的凌霄塔,有诱人的魅力,凌霄塔又称为文笔塔,为历代文人墨客所传颂。凌霄塔坐落于城南川流不息,倒映历史沧桑的榆溪河畔,在榆阳桥边缘的山峰上,巍峨耸立,挥毫泼墨,书写人生艺术与塞上江南的秀美山川,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为寺中之塔。寺在同治年间,由于政治动荡,战争摩擦被毁,惟塔独尊,凌霄塔玲珑剔透,像陕北空心挂面一样,为十三层空心阁式砖塔,各层飞檐吊坠着八个与驼铃一模一样的风铃,小巧玲珑,随风飘铃,悠然成韵,辉映成趣;驼铃记录着骆驼脚踏大漠的风骨,人在旅途的艰辛,每当听到“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的歌唱,让人沉闷而惆怅,为了记忆这段艰辛的生活历程,老百姓又把连接中原与蒙古的榆林古城叫做驼城,蒙古语又叫腆腼兔城,古榆林又是通往内蒙,南来北往的商品集散地。南塔凌霄为榆林八景之一,另有龙泉藏聆,驼峰拥翠,寒泉冬燕,红山夕照,芹涧春香,柳河秋色,两河溯月七景,与之传歌诵读,相得益彰,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榆溪河,倾诉着古朴的边塞文化。范仲淹笔下的“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人不寐,长烟落日孤城壁”,虽然落笔延州,但与榆林古城,无不有异曲同工之音。

榆林古城还有个说法,我们榆林有个万佛楼,一下子入在天河头,大风从坡上刮过,与天摩擦的呲呲!这种吹牛的艺术夸张,是地地道道的朴素唯美主义,李白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杜甫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王勃说“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万佛楼古朴典雅,宗教文化厚重,普惠众生,守护灵魂,时时守护着榆林人勤劳、节俭、朴实的生活习惯与安宁,不希望战争从城头上掠过一步,回顾历史就是这么巧合,有小北京城称谓榆林古城,也像大北京城一样,没有硝烟战火,得以和平解放,让多少榆林祖先免遭生灵涂炭。

古城老街,榆林人也叫一街,也称“六楼骑街”,纵向为主街龙脉,沿龙脉老街坐骑六个各具特色的楼,分别为万佛楼,文昌阁,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奶奶的小脚被封建礼教束缚在骨子里,套了个伤筋痛骨的三寸金莲,随手拾了个红柳棍子,充当步履蹒跚的拐杖,翻越过毛乌素沙漠,携带着满身泥土气息,以农民的身份,曾经在榆林古街的青石板路上,丈量距离,蹬蹬地抖落出黄沙满地,悠哉悠哉地东瞧瞧西看看,给我传承了永不消释的古城记忆。2293米古街两侧店铺,几百年来,商品琳琅满目,散发出油炸豆腐、麻油炸麻花的诱人香味。有着榆林的陈嘉庚美誉的胡星元牌坊,坐落于榆林第二小学旁边,胡星元是一时家贫辍学从商的老榆林人,喝着榆溪河的桃花水、吃着榆林老汤点豆腐与小米饭长大,一路创业定居在香港与美国 ,不忘故乡情怀,捐资助学,修建“星元希望小学”,捐钱助医,修建“星元医院”,用这种方式将爱心播撒在大街小巷。

主街横向分枝出去为巷,巷子如迷宫一样,宽的宽百尺,窄的几尺宽。近年来大巷子还驻守着单位,不愿离去,如榆林第一小学,就坐落在新楼中巷这条宽敞明亮的大巷子上,榆林中医院在我的记忆当中,是从寸土寸金、繁华热闹的老街上搬迁过来的。小巷子布满了灰砖灰瓦建筑的中国式四合院,所以榆林古城又有小北京之美誉。最让我有记忆的是李学士巷,是为了纪念一位明朝崇祯年间,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李氏进士大文豪,比肩李白那样的超群才俊,彰显生活殷实,丰衣足食,光宗耀祖而修建的。三十多年前,我曾经有幸被尊为上宾,在李学士上巷十七号,喝茶聊天,记忆古城榆林,话聊无穷无尽的百姓故事,也聊到了革命烈士刘志丹与国家领导人高岗、胡启立是地地道道榆林人的传奇故事。

榆林古城有水圪坨巷,豆腐巷,盐市巷,挂面巷,解放巷等,共有七十八个巷,在巷子上可以购买到老古董,老物件,可以吃到正尊的榆林豆腐、响水冻豆腐、榆林拼三鲜、镇川的干篓子、绥德的果馅、米脂的驴板肠、横山炖羊肉、三边擦凉粉。这些久经不衰饮食文化记忆,也诱惑着我对它的垂涎欲滴。古街传说的清涧石头、瓦窑堡碳、米脂婆姨绥德汉,让人记忆永存!榆林人勤劳的双手,雕刻出黄土高坡深深浅浅的褶皱与不会抹平的榆树皮。

从榆林古城走出去,深入到草地闯荡的人,心心念念就是那口榆林豆腐,过滤榆林豆腐的水是从红石峡石头缝里挤出来的桃花水,可以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了。水中有丰富的矿物质,富硒偏硅酸成分极高,沉年酸浆老汤点豆腐,皮细鲜嫩,腰软肉鲜,软中带韧,刚中带柔,柔韧细滑,是滋养人的佳品,传说曾经是上供北京的贡品 ,据资料记载,1518年明武宗巡视榆林古城,下榻凯歌楼豪情满怀,品榆林豆腐赞不绝口,从此榆林豆腐,名扬四海;清康熙微服私访榆林,对民间老婆婆随锅盛上菠菜烩豆腐加黄色小米饭,赋诗一首“红嘴绿鹦鹉,清香白玉饭”。

灰褐色的古城榆林,悠悠榆溪河的水,也是陕北信天游的歌。“一对对鸳鸯水上飘,人家都说咱们俩个好,你要是有心事,咱就慢慢的交,你要没心思呀就拉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