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山樵叟的头像

燕山樵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27
分享

沙石峪的葡萄熟了

 

沙石峪的葡萄熟了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这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誉为活愚公,闻名全国的农村创业典型——遵化县沙石峪的真实写照,那是我引以为荣的故乡。

“幼女不嫁沙石峪,光有石头没有地”,一句老一辈传下来的诅咒,让那里的村民在三里五村的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至今都不会忘记,没有周总理的关怀,没有张贵顺老书记这个领头羊,没有众乡亲艰苦奋斗,说不定乡亲们的穷日子还要苦熬多少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故乡的沙石峪,当年的传家宝——活愚公精神可否还在?靠万里千担挑来的梯田稼穑可还丰盈?那些生活在燕山褶皱里的乡亲可还安康?带着这些疑问,在时隔半个世纪后,我又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热土。

汽车驶出遵化市区,沿着唐——遵公路东南行,20公里转眼间就到。

站在那座高大的周总理汉白玉塑像下,望着老人家慈祥的目光,仿佛又见到当年总理在日理万机的岁月里,总结沙石峪经验,扶植农村典型,带着外国客人,视察沙石峪的身影。沙石峪是周总理精心培育闻名全国的农业典型,这里片片梯田、棵棵绿树、有他的心血。那些燕山丘陵里的山野汉子、妇孺至今没忘总理的教诲。

村展馆风貌依旧,馆中陈列着当年以老书记张贵顺为首的当代愚公艰苦创业的遗迹。目睹这些遗物,眼前仿佛又回到那如火如荼的创业岁月。

从展馆出来,目光转向被誉为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梯田。晚秋的梯田里,没发现当年我熟悉的大田农作物,而是漫山遍野的葡萄架。从网上得知,这里刚刚结束了沙石峪葡萄采摘节,大批的葡萄已经售出,少量已经成熟的葡萄,挂在架上,等待出售。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沙石峪人传承、发扬当代愚公精神,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精品产业,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致富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通过规模化栽植,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目前,全村葡萄栽植面积达1200亩,年产量16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葡萄栽植已成为全村支柱产业。

葡萄架下,我和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乡聊起了当地农民的家庭收入情况。他自豪地告诉我,今年仅葡萄一项,人均过万元。我问,“当年的沙石峪在青石板上种大田农作物,不也一样创高产吗?”他向我解释,沙石峪地薄、雨少,种粮食成本高,收入有限。当年老书记让改种葡萄,我们还不理解呢,“现在尝到甜头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这架上的玫瑰香,甜着呢,齁嗓子,不信你尝尝。”他把一串紫色的葡萄举到我眼前,我顺手接过,一串约有2斤,果粒偏小,色泽发紫,圆润丰满。摘一粒入口,顿时满嘴清香,甘甜,回味无穷。在北方,葡萄是极普通的水果,品种繁多如:巨峰、提子、牛奶、京秀……我大都尝过,但是,从来没吃过口感这么好的葡萄。连忙向其请教。老农脸上堆满笑纹,热情洋溢的说:“这叫玫瑰香。我们这的玫瑰香,由于土好、水甜,结出的葡萄色重、味甜、好保管,只要不洗,放个十天八天不会坏。”

辞别老农,驾着后备箱装满葡萄的越野车,沿着山乡宽阔的柏油马路在青石板间游览,只见上千亩葡萄园把小山村的四野笼得严严实实,阵阵山风夹杂着浓浓的果香迎面吹来,我贪婪地享受着晚秋大山的恩赐。放眼今天的农家小院,鲜红的苹果,火红的山里红,金黄的花椒,绿荫里掩映着农家新房,阡陌间奔跑着农家轿车,农用车。梯田里,用水泥桩支撑的葡萄架下,硕果累累,那是当代愚公的杰作,青石板上的奇迹。

故乡的葡萄真甜啊!吃在嘴里,甜到心里。

燕山樵叟  2018年国庆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