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山樵叟的头像

燕山樵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16
分享

易水秋思

易水秋思

燕赵晚秋,几位文友相约,来到易水河畔,感受“风萧萧,易水寒”的苍凉、悲壮氛围。

易水,古称濡水,源于北太行山东麓,流经易县入拒马河,大清河,入海。

《东周列国志》第170回记载:“临发之日,太子丹与相厚宾客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至易水之上,设宴饯行。”这些文字,牵着我们的目光,穿越到两千年以前,重现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画面。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战国时期。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采纳田光之言,尊荆轲为上卿。为成全荆轲刺秦,樊於期、田光先后自杀。临行时,燕太子丹率众在易水为荆轲饯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可惜,图穷匕见时,未能至秦王于死地,反而被诛杀,虽败犹荣。

中华民族是个崇拜英雄,崇尚正义的民族。在国家危亡的关头,总有英雄为赴国难,挺身而出,以身殉国。历史上的荆轲,刺杀秦王未果,是个失败的刺客,但是他的胆识,他的壮举,依然感动着文人墨客和世世代代的国人。

荆轲刺秦的壮举,在历史的长河里,如一朵璀璨的浪花。太史公关注,在“史记”里为其列传;历代诗人青睐,为其写诗作赋;有人在燕都为其设衣冠冢,供后人膜拜,让荆轲名垂千古。一条不足百里的易水,因为曾目睹过当年送别的一幕,而载入《水经》,敢与国内长江,黄河比古。荆轲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有两句歌词的悲歌,成就了燕赵子民慷慨悲歌之士的美誉。

有人说,荆轲就是个不自量力,失败的刺客。对此,我不敢苟同。春秋时代,是个群雄争霸的战乱年代。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为挽救危亡的燕国,准备舍身刺杀秦王。对燕国来说,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刺杀实数无奈之举。荆轲作为一介武夫,敢于担当救国救民重任,明知眼前是一条有去无归的黄泉之路,而义无反顾,为国赴死,其壮举无疑能够感天动地。作为后人,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冀中的晚秋,风从太行深处吹来,带着野菊花的清香和秋果的甘甜,凉爽宜人。我站在易水之岸,望着河道里那一床晶莹、澄澈的河水,侧耳谛听易水浅浪细语,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今天的易水,流经千年,依然不舍昼夜。沿河两岸高耸的白杨就像当年为壮士践行队伍里那一片缟素。飒飒的秋风里,我听到了荆轲悲怆的歌,还有高渐离击筑变徵之乐;壮士义无反顾,马上回眸间冷峻逼人的眼神;他高高举起盛满饯行酒的金尊,豪爽地一饮而尽.........每个画面都是那样真真能切切。

时值晚秋,沿河两岸,延绵百里,炙手可热的旅游热已经降温。头脑活络,靠水吃水的农家早已因水致富。用易水乳汁灌溉的沃土上的庄稼已经颗粒归仓,大地只留下机械收割的痕迹。放眼望去,天更蓝,水更清,广袤的冀中田畴在晚秋显得寂寥、空旷。

农家院的午餐早已准备妥当,菜上桌,酒斟满,让我们举杯,以燕人后裔的身份,虔诚地祭奠为国捐躯的壮士前辈。

燕山樵叟,2020年国庆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