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雁阵的头像

雁阵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5
分享

哈尔滨三章

哈尔滨中央大街

哈尔滨的冬天是奇特的,尤其是我这个初次到东北的人。

行走在不太宽阔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不断碰撞着阳光——阳光质地如玉,簌簌洒落,掷地有声,温软的声音和碎玉随之飘起,洒落在中央大界的街道上。

哈尔滨的阳光,带着特有的温度,对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客,传递着她的温情。

此时的天空,幽蓝,明静,带着深冬的清寒。道旁树木,枝干萧疏,像一幅幅清幽冷峻的水墨画。只是,没有太多的人留意。街心铺满明亮的光影和幽暗的树影,倒是别有一番风韵的。

哈尔滨中央大街是东北一条最长也最大的步行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南至新阳广场,全长一千四百多米。这条街,游人如织,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声。行走中央大街上,徜徉,伫立,随意观赏着街道两旁的疏密有致的景致,打量着典雅堂皇、具有欧式风情的建筑。街道两旁商铺云集,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步行街的奇特之处在于乌青发亮、平仄有致的面包石。整条街皆由面包型的方石铺砌而成。方石块形状很似俄国小面包。砖石略略突凸着,坚实得却让人感觉不到它的硬。这条街让我想到山东竹泉村的丽水街。泉水清浅若带,淙淙流淌,清泉石上流。而哈尔滨步行街上没有车水马龙,只有行人。脚步款款,踏歌而行,青色的砖石宛若流动的泉水,流动着,伸延到远处。

中央大街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痕。这条街的设计监工修建者是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科姆特拉肖克不愧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他设计的路面石块全部纵向竖立,深嵌在地下,这样增强了街道的耐磨性和抗压性。后来人们把这条街被人称之为“黄金路段”。我想,一则因为它的造价高,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一公里长的大街可谓是黄金铺成的路段;二则因为它的建筑技术高,这条中央大街历经百年沧桑,但路面依然如故,这在中外道路史上极为罕见的;三则因为它拉动了一个地域的经济,商业、服务业、观光业、消费业等行业蔚然兴起。

中央大街被称为黄金路段,还由于路旁两侧的那些价值连城的欧陆风格的建筑。中央大街现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座,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的精华,文艺复兴式的,巴洛克式的,折衷主义式的,新艺术运动式的,仿古典主义建筑,荟中见萃,古朴典雅,金碧辉煌。中央大街是一条建筑艺术的展廊,涵盖着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乃世所罕见。

这条繁华的街市,其背后隐藏着泪水与屈辱。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朝在俄国的要求下,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到俄国庆贺,在莫斯科同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规定,中国允许俄国于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修路事宜由华俄道胜银行经办。《中俄密约》表面上是中俄两国共同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条约,实际上却是沙俄在“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下夺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进而为独占东北创造条件。俄国通过中俄合办东清铁路,轻而易举地攫取了东清铁路沿线开采煤矿、兴办企业和任命警察的权力,并把铁路沿线纳入俄国的势力范围。

此后,俄国在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皆是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踏出一条长长的土道,这条土道就是中央大街的最初原形。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俄军的后方基地。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滨,在“中国大街”两侧大兴土木,开商店,建舞厅,盖酒吧,设餐馆、银行、药铺……在这条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等等洋货云集,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

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哈尔滨的市政政权,次年将“中国大街”改称“中央大街”。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改建成步行街,成为全国第一条步行街。

岁月峥嵘,中央大街几经兴衰浮沉,但它总是以开放包容的襟怀接纳着世间沧桑巨变,包括屈辱,包括荣耀!中央大街曾经受到外民族的蹂躏,流淌着鲜血和泪水,让世人了解到它昔日繁华中的无奈,更看到华夏文明与异国文明碰撞融合,才使哈尔滨拥有比之其他城市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价值。中央大街犹如一条巨龙,拉动了哈尔滨经济和文化的腾飞。这条“中央大街”看似寻常,其实它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龙头。

走进鳞次节比的商铺,驻足独具风味的饭庄,品味异邦风情的文化,感受一种旅程疲惫之后的休闲,体会到哈尔滨与众不同的韵味。

我们来到华梅西餐厅前。华梅西餐厅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餐厅主要以俄式西餐为经营重点,兼营法意式菜系。一楼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二楼为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三楼为俄罗斯现代派风格,分南北两厅。华梅的佳肴美味让人回味无穷。华梅布置典雅,有着俄罗斯人的雍荣华贵。光顾其间,细细品尝俄式火煺、俄式大串、色拉、烤肉饼、苏波汤。最有味道的是以俄式工艺酒花发酵、柞木炭烘烤的俄式黑列巴面包,入口清香浓郁,吊人胃口。

离开华梅西餐厅,赫然看见秋林里道斯的商铺牌。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于1900年,企业也是历经百年沧桑。名扬四海的里道斯红肠成为这座城市一块耀眼夺目的金字招牌,深受市民和中外宾客的喜爱。秋林里道斯系列产品主要有肉灌制品、熏酱制品、格瓦斯饮料、糖果、面包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我慕名来到里道斯红肠超市,挤进熙熙攘攘的队伍里挨队购买里道斯红肠。

我们最后光顾的是哈尔滨教育书店。哈尔滨教育书店原为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设计师为俄国人A.A.米亚科夫斯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富丽堂皇,以古典柱式控制立面构图,表现形体的光影变化。入口处上方有两个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撑托着圆弧型阳台,雕像为雕塑家阿·罗曼的作品。深红色阁楼、孟莎式屋顶和半圆穹顶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在哈尔滨教育书店,因为景仰呼兰河女神萧红,特意购买了她的一套文集《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和《小城三月》。

中央大街的街口总会有一座冰雕雪塑,迎迓着远方的客人。冰城哈尔滨是中国冰灯冰雕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雪雕艺术的故乡。雕刻艺术家在中央大街沿线精心建造了彩色冰雕、透明冰雕以及大型景观。每年冬天,中央大街的冰景都是由具有丰富冰雕设计经验的国内冰雪艺术家雕塑设计的。

漫步街头,一座高大的紫藤萝雕塑凸现在眼前。紫藤萝雕塑巍峨壮观,枝干硕大,花蔓披拂。雕塑下,一对情侣拿着手机正在拍照。

在俄罗斯食品城前,一位雪雕艺术家正在雕刻一位女神,他的眼神是那么专注。美神长长的鬓发、美丽的脸庞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冰雕作品,蓦然惊现在商铺前、街道口,让人看到哈尔滨城市一抹靓丽的景象。不管它们是这座城市的装饰品也好,锦上添花也好,它们都为这条身价不凡的街,增添了太多太多的颜值。

夜幕下的哈尔滨

哈尔滨的夜晚充满着神奇和浪漫。旷阔的野外,银雪遍布,灯明林暗。哈尔滨号称“冰城”,冰雪大世界闻名遐迩。我们走出哈师大客栈,冰雪遍地。坐车向东行驶不远处,就来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下了车,踏着浅浅积雪,逶迤前行,身着各色暖衣的游客络绎不绝。走进冰雪之城,琼楼玉宇,姹紫嫣红,火树银花,金碧辉煌,好一派人间奇景!

穿过园区正门,一座座造型瑰丽、恢宏壮观的冰雪建筑群犹如横空出世,t凸现在我们眼前。园区景象恢宏壮观,大气磅礴。巍峨的城堡,高耸的冰塔,宽厚的冰墙,雄伟的宫殿,琼楼玉宇,千桥百转,展示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冰雕建筑,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创造出人间最美的传奇。徜徉其间,恍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冰雪是“冰城”哈尔滨的象征。以冰雪建筑以其晶莹剔透的特质突出神圣与完美,体现天人对话的理想境界。冰雪与光照的完美组合,多维度的空间照明效果,依据不同建筑风格匹配不同的灯光色彩,融入到变幻多姿、璀璨壮观的夜晚灯饰美景中,让人走进一个梦幻神奇、美奂美仑的童话世界之中。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始建于1999年。哈尔滨市政府为迎接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充分发挥冰雪时空优势,运用大手笔,架构大格局,建造出规模空前的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在规划布局、主体立意、景观设计及灯光运用上都有重大突破和创新,集观赏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融美食、游赏、娱乐、购物于一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冰雪迪斯尼乐园”。

我们信马由缰,冰城夜景让人赏心悦目。不远处,一位头戴白色狐裘帽、身着红色貂皮大衣、脸上施粉抹黛、手里拿执彩旗的女导游,满面春风地来到我们面前。在她的引领下,我们游赏了冰雪之冠主塔、天坛、妙法莲花等几大景区。

“冰雪之冠”主塔,巍峨高耸。尖塔、圆塔、宝塔荟萃,塔群众星拱月。“冰雪之冠”主塔的灯光变幻奇妙,随着音乐的节奏、频率、音调而舞动,给这个顶级冰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脉体,让它更加瑰丽迷人。走进主塔之中,踏着层层冰阶,攀越到塔顶,瞭望整个景区的旖旎风光。天幕低垂,天地合围,冰雪大世界犹如人间银河,群星照耀,繁华似锦,宛若锦绣未央宫城。

东面不远处,富有动感的音乐响起,忽见人头攒动,裙裾飘舞,正是“天坛”盛景。金碧辉煌的冰筑“天坛”和“故宫”南北对峙,为冰雪大世界的双子星座。雕栏玉砌,天坛下人群熙熙攘攘,身着华丽裙衣的舞女翩翩起舞,尔后汇入广场舞人流,回环往复,煞是热闹,给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带来了融融春意。

穿越曲梁高桥,拾级而上,一尊雪塑观世音展现在眼前,观世音面容慈祥,肃穆庄严,俯视着众生。有善男信女,俯首虔诚膜拜,寻找一方灵魂的净土。

走出景区,来到娱乐区,体验雪地摩托、卡丁车、自由雪雕的快乐,体会攀冰岩、高坡滑雪的惊险刺激,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娱乐活动给旅人带来无穷的乐趣。行走间,狗拉雪橇、骆驼拉车在雪道里缓缓穿过。

游赏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我们意犹未尽,不忍离去。绚丽多姿、美妙无穷的冰雪梦幻世界让我们内心震撼。我不禁感叹,是谁将这幅巨型画卷制作得如此美轮美奂、天衣无缝?它将冰雪、光色、建筑、景观结合得如此完美,达到天人合一的神话境界。从冰雪建筑到灯光布设,从星罗棋布的园区格局到整体的架构,真是巨手擘画,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堪称人间仙境。

也许,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雪建筑像繁华万树、玉树琼枝的梅园,但它终究会玉瓣凋落,它却以最美的人间奇景吸引着远方的游客,与它一次次美丽地邂逅。

呼兰城的咏叹

我在呼兰城逗留了几日,去寻一位被称作一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萧红的踪迹。可惜,当自己行色匆匆地来到萧红故居纪念馆,馆门紧锁,我与这位洛神擦肩而过,内心难免有些遗憾。

在哈尔滨呼兰区顺迈学校,呼兰顺迈学校的师生们表演的《端午艾香颂萧红》,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呼兰区顺迈学校的师生们用真挚的情感,以音乐、诗歌和画面的多重组合,演绎了萧红精彩的生命画卷。看完这场演出,我的内心多少有些慰安。

入夜,在哈师大客栈,我翻阅着萧红的文章,感受着呼兰河的诱惑力,感叹萧红命运的不幸。萧红是五四时代出现的一颗耀眼的星辰。在她短短的充满传奇、充满悲苦的生命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萧红犹如一颗耀眼的晨星,在五四文学的天空里粲然划过,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萧红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生命的血液全部倾注在呼兰河上。呼兰河美丽而忧伤的往事,欢乐的情愫和悲伤的泪水滴洒在文字与灵魂之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记录下三十年代东北农村悲苦的生活以及童年快乐的时光。呼兰河如诗如画,如梦如歌。面对呼兰河和故土,萧红是挚爱的。包括它的寂寞与荒凉,它的灰暗与肮脏,它的温情与艰难,萧红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它。《呼兰河传》,其实是萧红在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归属。

萧红的一生命运多舛,特别是她的爱情,没有一个能够与她“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伟岸男人。相反的,他们倒像一个个过客,与她美丽相遇,而又与她匆匆相别。她充满变故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却让许多人误解,曲解,或者诟病。

也许茅盾最了解萧红,他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萧红。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写道:“在一九四〇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由,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隋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博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果是,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活动,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

萧红的爱情如血色残阳,带着斑驳迷离的阴影,温馨而浪漫,绚丽有短暂。萧红生命里的与她相识相知相遇的几位男人,给她带来的是欢愉还是悲伤,幸福抑或伤害,都无从说起。

第一位陆振舜。萧红对父母以死相胁争取来了去哈尔滨读书的机会,在哈尔滨萧红迎来了她的初恋。她满怀憧憬地同陆振舜一起逃到了北平去,以为这会是一生的厮守,可面对家庭的责难、经济的封锁,陆振舜最后选择了背弃。

第二位汪恩甲。祖父病逝了,失去了庇护的萧红首先面对的是父亲的强制订婚,未婚夫是地方军官的儿子叫汪恩甲。萧红强烈抗争,企图以打官司来解除这场婚约,但她失败了。汪恩甲像梦魇一般地缠了上来。萧红心灰意冷,山穷水尽之际,她和汪恩甲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同居了。后来萧红怀孕,汪恩甲却“人间蒸发”了。汪恩甲一走,旅店的老板便来要房钱,还威胁要把萧红卖到妓院里去。萧红悲痛欲绝。

第三位萧军。如果说萧红一生真正地爱过谁,无疑就是萧军了。在萧红文集里,收录了萧红给萧军的四十二封书信,这些书信,情深意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萧军的挚爱。萧军把黑暗中的萧红解救了出来,又指引她拿起了笔。两个人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可惜没有走到最后。萧军不断地出轨,不断地伤害着萧红。萧红怎么也没有想到,那双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双手,竟然会像毒箭射在自己身上,使她万念俱灰。

第四位端木蕻良。端木身材瘦高,穿着洋气,文质彬彬,性格内向、孤傲,与萧军的粗犷、好强、豪放、野气,形成鲜明对比。萧红与端木结合后,受到许多朋友的非议与疏远。她感到友情的封锁,她带来了新的烦恼与苦闷。萧红与端木最初结合是有感情基础的,但两人性格的差异日渐在生活中显露出来,互相都感到失落与幻灭,感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她与端木抵港不久,感情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种令她如痴如醉和梦萦情牵的感觉没有了。萧红与端木蕻良最终还是分手了。

第五位骆宾基。在萧红人生的最后旅途上,骆宾基是她感情驿站的最后依托。疲惫已极的萧红在病榻上紧紧握住骆宾基的手,慢慢地阖上眼皮。骆宾基默默地陪伴一侧,须臾也不离开。醒来后的萧红以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说:“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友情的慷慨,你就是最慷慨的人。”环境的恶化和病情的趋重,致使萧红情绪很不稳定,她要求骆宾基将来把她送回东北老家,并用一种凄楚和苍凉的神情中对他说:“骆君,到那时你肯娶我吗?”骆宾基感觉一种心灵的震颤,他猛地拉着她的手,紧紧地攥住,头低俯在她胸前。

萧红一生追求独立,追求爱与自由,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她为命运抗争,她为婚姻抗争,她也为自由抗争,她为光明抗争。但她毕竟生不逢时,一生没有遇到一位真正地与她厮守到老的人。她一生都在竭力寻找依靠,依靠一位足以遮挡风雨的大树,但这样的大树却没有支撑到最后,就被巨风摧折了。萧红生命弥留之际,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活得太孤独,太寂寞,也太悲苦,唯独写作是她唯一的真正的依靠。身体上的病痛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没有使萧红退缩,她顽强不息,写下了《生死场》《孤独的生活》《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不朽的作品。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于香港。萧红如凋落的春红,三十一岁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人世间是责备,是赞美,是怜惜,还是流言蜚语,这些,都与她无关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