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人生行至中年的必然,还是这两年的变故,内因外因一起,使得中年人的友谊瞬然走向摇摆的脆弱。有时候,悲观地发现,血肉分离,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皮还连着。
最近看到钱理群教授的一篇文章,刊在《财新周刊》上,名为《孤独的美感》。他在晚年随老伴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住进了泰康在燕郊的养老社区,关于这个,在《十三邀》的访谈里也有体现。他在文中说:“但我们很快发现,养老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并没有彼此天然的共识,同样充满了矛盾,只好退回家中。”
共识是友谊的基础,共识的丧失正是对友谊的锤击。
中年人在各自的生活网络里,经历不同的人和事,这些经历在重新塑造着我们,曾经的熟悉和共识在各自的重塑中一点点的瓦解和动摇。从理想的眼光中望出去,世故和务实是令人失望的,而在后者的眼中,前者显得那么陈旧、幼稚和不够进步。
经常看到的是,各种同学的群,因为一个观点的不同,吵得不可开交,做一些年轻人才容易做出来的,冲动而幼稚的事。因为我们常常只记着青春年少时,那份纯真和热情,却忘记了共识已然的动摇。前者是我们不能忘怀的感受,后者却支撑我们现在的生活本身。
中年的开悟和自我觉醒也参与进来,人们或多或少发现了彼此的逻辑,曾经隐藏在过往青春的“白目”里未被觉察,于是更生出许多心事来。如果以此为线索,向过往追溯,那就扯出一串,会发现故事的脚本原本一直就是这样的,只是它们被纯真和热情掩盖了。而中年的自我觉醒也令自己更忠于自己。这种开悟和觉醒与自我成长有利,但是与友谊也许无补。
我们记得,少年时的友谊常常以一起分享秘密和八卦那样的单纯而展开,但是中年人对待这件事,他要慎重和权衡。也许他在与同伴分享时,得到的不是相同的反馈,而是对方在心中默默拉起的警戒线,“这个人这么大嘴巴,可不能把我知道的事告诉他。”在关系中,需要至少有一方傻一些,两个世故而聪明的人在一起总是容易不合。
于是走着走着,发现走在这条路上的只有自己,伴随身旁的只是路边的树影,影影绰绰,忽闪忽现,甚至看不到树木,只有斑驳的树影,落在你的肩膀上。钱理群说,“从本质上讲,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个人主义者,命中注定是孤独的。”我想我也有可能是。
还有更多关于人性幽暗面的开悟也发生在中年,我依然不清楚是因为这两年的变故,逼人向内自省,还是人生行至中年的必然。这些开悟,有一种说法是“精神的腐败”。我想是的。当我体悟到这些的时候,我并不喜欢此时的自己,同时,我会觉得过去傻兮兮的自己很可爱,应该说是可贵。虽然很傻的样子显得如此不精明,不灵光,不通人情世故,不可成就,但这是一种可贵的天性和品质,用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就如少女的童贞。(兜身上也有这种可贵。)
所以,每个人都应当要爱自己,你的身上必然有你所不知但宝贵的地方。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