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昆仑的头像

姚昆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3
分享

千年大湘西

大湘西是个地域概念,它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为主体的20余个县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统称为湘西。湘西多山峦,群峰逶迤,翠崖穿空;湘西多秀水,五溪纵横,沅澧浩荡;湘西多村寨,鼓楼木桥,风情别致。在这块历经岁月雕琢、形似佩玉的土地上,湖南省的68个4A级景区湘西就有19个,武陵源天门山景区为5A级景区,武陵源风景区、永顺土司城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大湘西的过往,曾经一段时间是以古辰州(今怀化沅陵市)为中心演绎着它的传奇与美丽。如果说清代张珣笔下的“菜花黄黄黄草尾,稻花白白白田头。桃花李花满城郭,山光水色古辰州”是美丽湘西写照的话,那么清代嘉庆年间湖广总督林则徐出巡沅陵,为知府张明写的“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的楹联,则是湘西风光的一个缩影。走进大湘西,你就走进了山、水和人文构成的美丽和谐世界。

湘西之美,美在山的雄奇。

十万大山,蕴精含奇。它莽莽苍苍,绵亘千里,它高低纵横,气势如虹;而山的灵魂和人文精魄,尽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环抱之中。山延绵起伏如同一条扑朔迷离的时空隧道,又像一张精美的“唐卡”把古朴神奇的民族风情尽揽其中。清代贵州主考秦百里途经湘西,曾写下“探胜无需远,端知楚山雄”的佳句。可以说,湘西的每一座山都是故事,都是诗歌,都是图画。你可以体验到大自然在那里的神奇造化,风物掌故。

武陵山脉长420多公里,面积约lO万平方公里,山峰海拔从2000多米到400多米,起起伏伏,有的如长剑出鞘直插云天;有的峰峦相连,似万马奔腾。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在毗邻湘西的贵州铜仁⑴,它蜿蜒走来,簇拥着怪石嶙峋的武陵源、龙山奇峻的太平山、永顺高耸羊峰山、保靖神秘的吕洞山、古丈幽深的高望界和富有诗意的红石林、花垣灵秀的莲花山、吉首的德夯大峡谷、凤凰具有苗族风情的腊耳山、辰溪文化韵味十足的大酉山等等。清代黄一清曾描写太平山:“壁立千仞,下临无极,不可逼视。前面危径一线,仅容一人往还。登者仰窥,下注无人,乃手扱足登,面壁梯上。胆气稍歉者,往往中途退缩”,可知其险要。武陵山脉再向南延伸,便与怀化地区的雪峰山脉融合拥抱。雪峰山古有“梅山”等名,因其主峰苏宝顶长年积雪后改称为“雪峰山”。1945年春,这里打响的“雪峰山战役”(也称“湘西战役”),敲响了日本侵略者的丧钟。这些雄奇灵秀的山脉撑起了向云贵高原爬升的湘黔边界,构建起大湘西的山水画图和雄奇格局。

更为绝妙的是,从湘西北部到湘西南,不同的地貌展示了不同的色彩。北部张家界的“武陵源景区”,喀斯特地貌成就了座座峭立的山峰。而到了湘西最南端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万佛山”,则是美丽的丹霞地貌。登临海拔635米高万佛山主峰,红峰翠林延绵起伏;如遇轻雾环绕,则百峰千峦如尊尊佛像时隐时现,给万佛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中国旅游协会原会长何若泉先生曾吟诗赞叹:“北立张家界,南卧万佛山,两山皆俊秀,欲分高低难”。如果说张家界的山是一个个魁梧雄奇的美男子,那么万佛山则是一个个身着红裳绿巾的俊俏女郎。

山的秀美,不仅成为游览和探胜之处,更赋予了人们丰富的联想,沅陵的二酉山,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生们藏书于此。唐代黄庭坚在《朝拜二酉山》诗中写道:“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言词中描绘了二酉山的龙虎地势,表达了自己藏书传说地的向往。而山川的险要,则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沅陵官庄的辰龙关峭壁数里,谷经盘曲,仅容一骑,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关。清代林则徐出任云南主考官,途经辰龙关,感慨万千:“路穿石罅出,云绕马蹄飞。栖鸟不敢下,岂徒行客稀。”小路穿过石缝,山高入云,云朵在马蹄下绕飞,其险峻连鸟儿都不敢轻意落脚,启能说只是行人的稀少啊!绵绵不断的山脉,守住了经年不息的涓涓细流,护住了永不凋谢的繁花绿茵,给予了古往今来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情感和田园。

湘西之美,美在水的灵秀。

湘西的水,上通滇黔,下接洞庭。春夏之际汹涌澎湃,龙行千里;秋冬之时宁静平和,清澈灵秀,它们是洪荒时代留下的杰作。

沅江是湖南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湘西的母亲河,注入沅江的主要支流俗称五溪。五溪之名,最初可能出自北魏郦道元笔下的《水经注》中,分别取名为酉水、锦水、舞水、渠水、巫水,由此开启了五溪文化的先声。五溪如同伸出去的五个手指,导引着无数的溪流和山泉汇聚一起,使得沅江如同一条有力的臂膀延伸到洞庭湖。

溪流不尽山常青。五溪源源不断注入沅江,赋予了沅江独有的灵秀和大气磅礴的力量。宋代诗人王庭珪被贬湘西,为沅江流域的旖旎风光而惊异。他在《武陵西上沅陵渡》的序中写道“时初至贬所,见人物风景之美,夜久方归,恍然莫知为何所。”他的诗中热情赞美湘西如花似仙的山水风光。如在《夜坐听沅江水声》中他写道:“水急滩高欲倾到,来如万鼓遶山鸣。奔流更借洞庭阔,飞浪朝宗壮此声。”滩高水急、气势磅礴的沅江尽现笔端。而《临江仙》中的佳句“谁知沅水上,却似洛城游”,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宋代沅江两岸的美景画,就像美丽的洛城啊!

山水时至,百川入江。沅江充满活力和美丽,是因为有五溪那灵动的脉络。它们把大山、人与文化有机联系起来了。舞水和渠水流经的地域多为侗族人居住的地方。舞水进入湘西的第一个古镇叫龙溪口镇,也是唐代夜郎县所在地。清代梅峄曾用“地接滇乾通百货,人传朱顿敬千扉”来形容当时的繁荣场面。抗日战争时期,龙溪口成为运输抗战物资的集散地,其时商埠达400多家,是湘西的三大商埠之一。在舞水河即将汇入沅江的岸上,曾有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时修建的芙蓉楼,王昌龄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佳句令人思接千载。渠水又名渠江,从湘西南部流来,过靖州、下会同、到黔城,把90多条溪流和无数涓涓山泉拉入怀中,在洪江市的托口镇与巫水、舞水汇入沅水,全程是400多公里。宋代被贬诗人魏了翁有诗赞道:“渠河有水清且涟,弄丸之暇游其间。风轻沙暖鸥忘机,天开日烜鱼逃筌。……。”巫水河(古称雄溪)和锦水流域,哺育了苗族、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巫水河发源于湖南城步东麓的巫山,沿途融入难以计数的山泉和细流,经邵阳的城步、绥宁和怀化的会同、洪江等县区奔流200多公里,在洪江进入沅水,形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带子。每当春水来潮,由于不同地域降雨量的差异,巫水与沅水在此交汇,一清一浊,可谓泾渭分明,美丽至极。锦水发源于贵州江口县的梵净山南麓,抵达湘西的麻阳,在辰溪毛家滩汇入沅水,一条落差较大的的河,一路走来,激荡起伏,用它的乳汁哺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酉水古称白河,其流域内居住的大多是土家族、苗族和少数的白族、瑶族,它发源于湖北鹤峰西北,流入湘西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泸溪等县,流经之处,怪石嶙峋,飞瀑流泉,自然景观频添了古今人们的人文情怀。酉水养育了两岸各族人民,给与了他们坚强、奋斗和勇于抗争的性格,留下了许多传奇的英雄故事。

五溪沿岸风光秀丽,山峰倒影、村寨生烟,景致万千。民国以往,乘船沿河流上下行走,成群的吊脚楼、青峰峭壁倒映在水中,船工号子高亢有力,山歌小调温丽婉约,不同的民族风情跃然其间,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回声不绝,一幅幅“青峰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美景,宛如人在历史时空的隧道中漫步欣赏两旁的山水壁画。而沅江,集五溪之毓秀、汇万山之灵气后大气磅礴的跨入洞庭湖。

在“地用莫如马,水用莫如舟”的古代,湘西以沅江和五溪为主体的水运优势恰如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水路,沿河流两岸分布码头,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湘西段的辉煌传奇。从远古开始,湘西和外埠的物产通过水路频繁的交流,促进贸易发展和社会文明。晚清至抗战时期,水路日趋繁忙,尤其是洪江市,因为集散桐油、木材、白蜡、鸦片等而闻名远近,被称为“湘西明珠”、“西南大都会”。据中国水电发展史料记载,清末云南建造第一座水电站的大型设备就是通过湘西的水路到贵州再运往云南的。坐在沅江的船上,看两岸丹山翠林,古寺村落;再看在清流碧涛中远行的船只慢慢飘向远方的天际,与云彩融合一起,显得那么静穆协调。你会觉得人世间的沧桑,就像眼前飘走的帆影,在远方若隐若现。

湘西之美,美在田园风光。

田园,是人与山水的巧妙布局。在湘西,田园标注着自己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意境。那山水之间青青的石板路,层层的水稻田,排排的吊脚楼,悠悠的拉拉渡,都在传递着历史的悠久,秀出独有的美丽。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水调歌头·游览》诗中写湘西:“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其意思是: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到了花深处,浸染花红的露水湿了衣服。清代的易绍熙在《村居即事》中描写了春夏之交湘西农村的景象:“蚕桑去了各耘田,春满平畴浪接天。叱犊声声归晚去,烟蓑雨笠傍云眠。”湘西的雨季一般在端午节前后,在五六月份养完了蚕收茧后,农夫们便利用雨季时忙于耕田,只见一片片水田在牛和农夫的耕作下,溅起阵阵水花,好似起伏波浪与云天相接。到了傍晚,才赶着耕牛归家,这段时间,农夫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伴随雨云劳作和睡觉。在土家族文人的竹枝词中,反映田园风光的诗文十分自然和质朴,如清代彭勇行的“料峭小寒春暮时,轻风剪剪雨丝丝。千山万岭桐花白,正是农家下种时”,前两句写的是晚春时节,湘西轻风细雨的天气,后两句通过群山桐树花盛开的景色,来反映农家春耕播种的繁忙图景。佘模在《春步辰山》诗中写道自己从远方归来,看到家乡春天田园景物的高兴之情,“久为风尘客,初还景物新,老农耕新绿,重鸟唤重茵。未历他乡苦,安知故园春。晚来牛背笛,偏爱远归人。”(2)(《辰州府志卷七》)”,回来见家乡景物一新,农民在绿茵的田园中耕作,傍晚牛背上的笛声,感觉是对他这个归乡人的钟爱。

在五溪和沅江两岸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平坦田园,与滋润它的江河为伴,随着四季变换着颜色,人们的生产内容和方式也多元化。清代的土家族诗人彭支夏说:“吾族世居山溪,男女天足,耕云锄月,麻衣棉布,自给自足,崇奉多神,崇封马鬣,男女垂髻,昕夕作息,俨然自娱于山水之间。”(3)在耕作之余,他们怡然自得地搞些渔猎活动:“小西门外碧波澄,点点渔舟夜火明。春雨如油落不住,山光水色映山城。”(4)在清代诗人向晓甫的竹枝词中,渔民晚上捕鱼的繁忙场面历历可见。在田园滋养下的湘西人,其生活是多么的惬意。

而那些沿山势起伏的梯田,湘西随处可见,展示了田园的另一种风貌。辰溪县布村瑶乡的梯田、溆浦县花瑶的山背梯田、新晃县的洞坡侗寨梯田等,更是蔚为壮观。湘西人利用这里的天时地利,代代耕耘,经营这片山水,因山造田,不经意间形成田园梯状之美,而田埂则是艺术的镶边。一年四季,梯田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冬天和初春,犹如一面面传世不朽宝镜,透亮并反射着来自宇宙的天光;仲春插上的稻秧,给梯田抹上了一层淡绿,滋生出勃勃生机;夏季,绿色葱茏,稻田则像铺开的绿毯,拾级而下,蔚为壮观;秋日,稻谷丰稔,黄澄澄梯田如同叠展的金册;而当雪花飘零的冬季,梯田如层层白色的地毯,明澄洁净……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除了自然与人造结合之奇之美外,更在于积淀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独特遗产。

湘西之美,美在文史风情。

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湘西先民在沅水和澧水及其上游的五溪沿岸“逐水而居”。在湘西发现的5万-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考古学家命名为“澧水文化类群”和“舞水文化类群”;在距今约7800年的“洪江高庙遗址”,出土了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的白陶器,称为“史上第一竹器工艺品”的竹蔑垫子以及水晶石等。表明湘西先民在开辟这片古朴的疆土中,与华夏民族共同推动着社会从蒙昧状态走向文明。

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迟商周时期,湘西就开始冶炼铜了。2800多年前的麻阳古铜矿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编钟、錞于等青铜乐器,剑、矛、戈等青铜兵器,表明湘西是中国最早开采和冶炼铜矿的地区之一。秦代在湘西设置“黔中郡”,辰州(今沅陵)曾作为36郡之一的首府。2002年,从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了36000余枚秦简,其上记录了从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当地社会政治文化档案,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帝王们追逐长生不老的秦汉时期,湘西就已开采了炼制“长生丹”的重要原料“朱砂”,因“辰锦砂最良”(5)晋代时始称“辰砂”。物产的丰富及各种原因,湘西民族聚集,除了汉、侗、苗、瑶、白、土家族外,回、壮、满、彝、蒙古、藏、维吾尔、布衣、仡佬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不同的迁徙源流和发展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乡风民俗,被称为典型的“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地区。土家族缠绵的摆手歌、苗家人高亢的鼓舞、侗族人别致的芦笙舞和对歌节,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花外有人烟。相逢疑是仙。”(6)“峒民参汉俗,溪女唱苗歌。溉种渔樵暇,悠悠卧薜萝”(薜萝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7),正是湘西和平宁静时期美好情境的写照。

这种多元共生文化的成因,历史漫长底蕴深厚,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沅陵的“夸父山”演绎着“夸父追日”的神话;沅江和五溪流域的巫傩文化,留下了赶尸、悬棺、放蛊、再生人等神秘文化现象和传说;“角黍堆盘人送玉,龙舟叠鼓水摇空”(8)(清薛瑄《辰阳端阳遣怀》),“龙舟比赛”被认为起源于湘西,也许在屈原流放湘西之前,就已经在这亘古的河流上形成了(9)。纪念东汉大将马援而建的几十座伏波庙,似乎是行船放排的守护神;……那些浸染着浓厚的历史和宗教民俗色彩的传说,上千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多元共生文化,产生了古朴纯美的民族工艺。《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衣裳斑斓”。明清时“女勤手织,户多机声”(10)编织的布料有蜡染、织锦、刺绣、挑花等。苗族、土家族、侗族妇女“喜银饰,发簪”“男女皆戴银耳环,尺围大。”(11)竹藤编织品精细美观,坚牢耐用。称作“湘西四绝”的“乾州的春,镇竿的兵,浦市龙船、泸溪的灯”中的“泸溪的灯”,源于宋代的“鳌山灯”,此灯利用热、冷对流的物理原理,使纸扎的人和动物能蠕动,制作精巧,栩栩如生。

多元共生文化,催生了与大自然巧妙融合的名镇和山寨。芙蓉镇等四大名镇,沅陵的“龙兴讲寺”,林林总总的土司王城,展示了湘西独特的村镇风貌。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永顺老司城,那个“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规模的老城,曾演绎着“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12)的场景,那繁华遗梦的岁月,刻蚀下彭氏土司走过的八百年征战和歌舞升平的日子。

多元共生文化,衍生出风格迥异的建筑。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苗族吊脚楼、干栏式木楼;土家族的摆手楼、转角楼和冲天楼(注)以及矗立了数百年的窨子屋,它们是了解湘西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张家界永定土司城中的高48米共12层的“九重天”吊脚楼,目前仍保存完好,整栋楼全是榫卯结构,不用铁钉,堪称吊脚楼建筑之冠。那些历经时代风雨保存下来的民族建筑,是民俗文化风情的地标,也是湘西历史的年鉴。

多元共生文化,锻造了湘西人的智慧、勤劳和勇敢不屈的性格,演绎了无数英勇的传说和故事。千百年来,湘西人才辈出,湘西各民族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不断。近代革命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家向警予、贺龙元帅、粟裕大将等创立了不朽功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能宽院士,著名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等,他们是湘西科技文化界的杰出代表;…… 。

时代的变迁和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湘西面貌已与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个年代情形大相径庭。岁月已把五溪和沅江沿岸码头淹没或废弃,江河上曾经如云的浮槎樯橹稀疏难觅,风情独具的吊脚楼亦不多见。现代高速公路取代了水运,像一条条带子串起座座青山,联动着城乡,展示了大湘西新的格局,在叙说古老往事的同时演绎着新的传奇。世代杂居此地的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特殊生产和生活方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异的民族文化,使得湘西依然风景如画,风情万种,仍保留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秘密。湘西,永远是个美妙的地方!

千年大湘西,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

引文注释:

(1)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江口县北,主峰海拔2572米。

(2)清代佘模,《春步辰山》,见《辰州府志.卷七》

(3)清代彭支夏,见《溪州竹枝词》

(4)清代向晓甫,见《溪州竹枝词》

(5)宋代朱辅,见《溪蛮丛笑》。

(6)见王庭珪诗,《武陵西上沅陵渡》

(7)见清代陆次云诗,《五溪杂咏》

(8)见清代薛瑄《辰阳端阳遣怀》:五溪五月当五日,时俗犹存旧楚风。角黍堆盘人送玉,龙舟叠鼓水摇空。

(9)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竞渡始於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音,咸呼‘何在’,招屈之义也。”说明龙舟竞赛起源于湘西武陵地区。

(10)见清代同治年间的《永定县志》。

(11)明代沈瓒等著《五溪蛮图志》

(12)清代彭旋铎,见《溪州竹枝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