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总想能有一天身临其境,体味那最美的色彩,并幻想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在枫林里欢歌起舞。对于闻名遐迩的“香山红叶”,只闻它的美丽,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致,那铺满金色落叶、洒满细碎阳光的石子路,一直都在我梦里徘徊。
机会难得。四十多年来看香山的愿望,在我来北京二个月时间里越来越强烈,它距我咫尺之遥,我怎么肯轻易错过呢。深秋十月,放下手头诸多事情,怀揣红叶情结加入拥挤的人流踏上了通往香山的班车。恰逢11月1号“红叶节”,前往香山观景的人络绎不绝,车上乘客摩肩接踵,连落脚的地差点没找到。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因最高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炉中香烟袅袅上升,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香山名曰杏花山,明代王衡记有“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明诗有“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如今的香山,当风劲霜严之际,那满眸的红黄绀紫笼山络野,灼灼其华,独绚秋光。
人山人海,游客如织,这是我未进香山大门的第一感觉。沿街叫卖纪念品的、吆喝小吃的、兜售特产的,增添了这个季节的繁忙和热情,通往香山公园门口的几条街上挤满了人,像赶火车一样,游客并肩齐头缓慢向前移动,不时有车辆夹杂人流中,一步制动,哼哧哼哧动弹不得,不时有孩子的哭叫声传来,呼喊声、叫卖声、喇叭声、汽笛声、音乐声,此起彼伏。公园门口售票处更是人山人海,几经周折我才购得门票,检票进入香山公园的东门。大门正对着几处殿堂,设有饮水、问询、广播、休息处,其一角有棵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高耸入云,伸展的枝叶覆殿堂顶上,金黄的叶子在蓝天下翻滚如浪,更显它的高贵迷离。它应该算做黄叶银杏,大约有上百年历史,安静地伫在殿堂一隅,细诉流年里的悲欢离合。经殿堂西行约摸一里地,便进入“红叶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进京赶考”几个大字,石刻遒劲有力,画面肃穆凝重。在香山红叶纷道秋声将退时分,更加显得苍桑厚重。
由“进京赶考”第一站往里走,就是香山红叶区。拾阶而上,跟着如潮人流,沿弯弯曲曲的石阶古道,一路风景独好。两旁苍松古柏林立,间杂有少量近年来人工的种植的枫树,还有年代久远的白杨和银杏,只见苍柏冠挑几根青青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古松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苍劲舒张针叶如盖,微风拂动间,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上行时石阶右侧是山,山上物华竞秀千姿百态;左侧是河,河水叮咚作响佩环齐鸣,秋日暖阳正盛,透过头顶遮天蔽日的树冠洒在地上,似一地碎银。自山脚下仰望峰顶,漫山遍野红叶缀天,红得透彻心扉,红得热烈放纵。
我以朝圣者的心情走近它。约摸半个时辰,才登至香山半腰,却有红霞一样的树林霍然入眼。坡上红叶大部分都属黄垆树种,间有少许枫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种的,2000年来逐渐形成规模,达94000多株,待到秋分格外红,像朱砂浸染,似鲜血殷红,又像残阳一样凝重。凝望着那一树树红叶,看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景象,它在秋风中摇曳着,扑沙沙风中纷纷扬扬撒落开来,弄得光影婆娑,霎时缀满大地,有成群落下的,有只身飘零的,以自然的姿态和自由得体的方向归根。有人地上捡拾落叶,怜惜于它的陨落,有人伸手够下几枚叶子装入口袋,作为永久的纪念,更有人攀爬到树上去摇,把着树藤摘采、持着木棍敲打,那些红叶在一片呼喊声中被迫剥离母体,忧郁无奈地洒落地上。大自然赐予人类这些生命的馈赠,我们应去爱护,我对那些以破坏大美环境终饱私囊的行为感到羞耻,人类的贪婪在自然的大美面前,竟显得是那样的丑陋和悲哀。
秋日香山叶褪铅华,抛却杂念,在一缕暖阳下温情脉脉,敞开心灵倾听风的声音,品山的味道,走到生命的顶峰,它没有悲伤,竟还如此大鸣大放肆无忌惮地呈现着生命的本色。红叶知秋,生命的来去本属寻常,它写满了生命的宁静和壮美,不浓不淡自然得体,所有的喧哗浮躁,所有的赞许浮夸它都泰然自若,宠辱不惊。它以自然赐予的质朴简约的美,以最朴素的一叶,写下了金秋最厚重的一笔。年少时,喜欢把红叶夹在书中做成最美的书签,现在才真正明白,最美的东西应该去珍爱而不是占有,应该和别人去分享。我思忖:人若能有红叶境界,能远离浮躁虚华,做一个宁静致远淡泊如风的凡尘俗子该有多好。生如夏花,终若秋枫,生命大美莫过于此。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看云雾腾升朱砂醉天,峰峦叠嶂栈道弯弯,山坡连绵丹霞一片,山顶上、林海处、山坳里,一片片红、一层层深,风景小物,满腹暖意。那些丛生在红叶间的松、柏、榆、槐,已褪尽秋声、那些已被秋笔染成橘黄色的杏树金光烁烁,让金秋的香山更加色彩绚丽,充满灵秀。再看昆明湖宛如天镜旖旎清远,万寿山、佛香阁、碧云寺,似密林间一颗颗珍珠,回首山后,但见莽莽苍苍的河北平原如锦如毯,秀美河山尽收眼底。
出“红叶区”往东北去到八义沟,下面有片大松林,松林下面便是碧云寺,蔚然盘踞在这处风景优雅最美的地方。最早的香山寺,有记载可寻,建在1188年,碧云寺碑在顺二年立于香山寺中。碧云寺主要建筑物多属明代遗物,自嘉靖九年的钟,天启四年的磬,崇祯二年的钟,可知明代历朝对碧云寺都有扩建。其正殿的人物塑像表情生动,线条灵透,正门两厢塑的金刚力士和弥勒佛,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出碧云寺走下石塔,在山门前有一溪清泉,寺的后面也有一条溪流,经冬历夏湍流不息,两道泉水像两串珍珠似的把碧云寺圜绕起来,山门悬桥下面,有碎玉般的一股流泉泻出,叮咚有声,喷涌欢腾。但听寂寂堂前落松声,山泉煮水沏香茶,品几口香茗,依石小憩片刻,才折返归程。
香山一日览不尽,峰回路转皆古迹。山之精华为玉,水之精妙在珠,用珠玉来比喻秋日香山更为合适,香山不但有山之雄奇水之灵气,更有叶之大美,它似一颗天然的红宝石,安静地镶嵌在京都西苑。由于好几处景点正在修缮,加之一路繁叶障目,穿越跋涉,层层石阶陡峭绵长,顿觉力不从心。于是,我怀揣着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感悟归来了,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内心却是那般宁静厚重。
忽而,虬柏深处传来一两声练鹊的鸣音,整个山谷都充满了生命的欢乐。
2015年冬写于北京。《香山漫笔》首发于《作家摇篮》2019年第2期)并获得第二届《作家摇篮》杂志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