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鑫华的头像

姚鑫华

网站用户

诗歌
201907/25
分享

冠前痕——姚鑫华的轻装韵脚诗连载

(一)推荐序

姚鑫华的诗歌有着古典诗词的意趣、现代音乐的节奏和自由疏放的句式。诗歌中既有青春的感动与忧伤,又有少年的顽皮与梦想,这些从内心深处涌出的诗句,刻镂下时光流逝中的生活印痕,记录了诗人一次次生命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完成。

——李建周

【李建周先生简介】李建周,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评论家。1974年11月生于河北省宁晋县。1998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锋诗歌和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当代文坛》《诗探索》《新诗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2年主编《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19卷。李建周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严谨、执着、随和,这是李建周对待评论的态度,这种态度也造就了一位优秀的诗歌评论家。

90后的我们,对什么都有一股子好奇劲,“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我们经常这样想。

而我的挚友姚鑫华正是抱着“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的心态及其敢于反思的个性、善于发现的眼光,让我有机会读到这一首首美丽的小诗。本书中,每首小诗以精简文字表达出来,或抒一种独特感悟,或现一幅美丽画面,或见一份真挚感情……

“轻装韵脚诗”在创作心态、形式等方面打破了传统古体诗或现代诗的一些规矩,将日常生活诗意地表现出来,很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品味诗中的美,更去体会作者那颗富有诗意的心。

     ——李磊(作者好友)

此意无关风与月

◎王欢婕

二十载不凡岁月乐与愁

路遥初心难成

却在路中,稚减怯消添从容

分明把青春年少,给付朔土,融予北风

字有尽,意无穷

叠叠意象,情借他物

根在见闻,旨在心绪,一路成熟

寒夜犹忆去路峥嵘

梦醒不忘坚笃前行

望惠兰性情,荷之脱俗

松柏高洁,梅竹精神

长盈灵魂,嵌满心头

这是一双逐步摆脱稚嫩、走向成熟的眼睛看到的世界,这是二十一世纪初期青年人的经历,这是迈入小康社会征程中的社会面貌与城乡风光,这是个人经历,同时也映射出一代人的成长。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青涩懵懂将一去不复返,在这接近万字诗篇中出现的场景,透露出特定历史时期青年人们的心理活动。大家携同走过的年少,都会被记忆珍藏,伴随着岁月发酵而愈发醇香,亦在梦里绵长。历史的车轮不断朝前,不会停留亦不会重演,而接下来每代人在“冠前”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留下生命的痕迹。

冠前痕,以文字形式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二)自序

自序:人过青春诗为痕

◎姚鑫华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豆瓣网友发过这样的帖子:“读诗这件事太文艺了,我一直都是羞于承认的,本以为私底下大致上看看就好,可看了十几年,还是没停止,毕竟那是最高的文字艺术,达不到的高度只能保持仰望的姿态。”这让我感到很开心: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人在读诗,还是有人喜欢诗的。

我们95后这一代是听着“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人口大国”“高考”“就业难”等等短语和词汇长大的。在我国,除了小学中学时语文课本里一点古诗和微量现代诗外,很多中学生是极少读诗的。而且现代人们对于诗的理解,往往是一些舞文弄墨的古人、名人出口成章的漂亮句子,亦或是文艺青年搜肠刮肚吟咏出的几行矫情文字。于是,诗貌似被我们这个年代遗弃了。

为了以后能更安逸地生活,自学生时代起,人们就开始“追”着更加优越的物质生活与个人梦想、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规则中“被”着。人们的生活貌似仅是这样子:出生、入学、分数、工作、抚养、赡养、死去……像工业时代的齿轮一般,一代代如斯。繁忙的一生,大多数人变成了程式化生活下的物质走狗,虽然多数或麻木或无奈;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一生精神痛苦——有的甚至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生命。然而,也有部分人应着时代节奏走,但懂得:大社会中,人价值的实现绝不是像工业时代的齿轮一般;为了活着,我们遵从社会的运行规则,但我们有自然赋予的权利来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以发现、享受甚至创造美好。这就是诗。诗源于人们个人意识的觉醒。

诗通过简短有律动感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或显露或隐喻着的情感与思考,正是某人的个人意识或是一个团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这是诗能引发人心共鸣的原因。大而言之,由于本质上的相同,诗超越了地域、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此刻读者应该明白为什么《诗经》、李白、苏轼、拜伦、海涅、惠特曼、叶芝、海子等的作品会经久不衰。个人认为,无字不成诗,但文字仅是诗的载体,并不是诗的全部。诗的背后还有很多:作者的性格、命运、受教育程度、思想深度、智商、情商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这就要求诗以最简文字来表达出至多内容――这是其他文学种类所望尘莫及的,因此说诗是最高的文学。这也是诗为何被列入世界七大艺术的原因。

爱诗的人常为华丽辞藻所迷,但仅是文字上的看重对于创作者本人是有害的,内容永远要大于形式。个人觉得,好的诗人首先需有较强的思想力与较高的审美意识,他会忠于自己真实的内心,立足现实而不舍理想,追求美好而不止于安逸。他们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生活态度甚至会影响一代人的生活态度乃至改变社会——哪怕仅有一点点。诗是理想,对于他们来说,文字技巧已为细枝末叶。

在本人的读诗经历中,亦为《诗经》的“杨柳依依”沉醉,亦为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震撼,亦为叶芝《当你老了》感动,亦为海子《海上婚礼》倾倒……当然,我们这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是多元化的,不免会互相影响。除了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本人也深爱以方文山为首的华语乐坛词人佳作,第一次听“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就感到满满的诗意;英文歌曲歌词里也有类似的感觉:“Hiding from the rain and snow /Trying to forget but I won't let go /Looking at a crowded street /Listening to my own heart beat”“Standing on a mountain high/Looking at the moon through a clear blue sky”等,这些都对我日后创作有很大影响。

但毕竟因我们所处的是快节奏生活、网络时代,人们很少用长篇大论来记事发言,所以网络世界里这些元素出现了:微博、QQ空间、贴吧、推特等,这些具有发言功能的社交平台大都有字数限制,而这也促成了本人的新体诗“轻装韵脚诗”的产生。所谓“轻装韵脚诗”,本人自译为“the easy rhythm poems”,意为“简单的带韵脚的诗”。而“轻装”,第一是作品篇幅大都短小精悍,字数往往在百字左右,美其名曰“轻装”,自恋地把它戏称为“诗中的轻骑兵”;第二是关于诗的创作心态像轻装上阵,不受任何时间、地点和规则限制,也不带任何专门的创作态度、目的地来记录生活中真实的思考、感悟与经历,仅是记录与表达——类似于随笔、日记,只是在部分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表而已。因而有朋友说“轻装韵脚诗”像是“微博体”诗,实它是时代的产物。而关于“韵脚”的使用,是个人深受古韵文、传统诗词押韵之美的影响,可谓一种嗜好,但又不喜欢传统用韵的严苛,不仅抛除了部分传统用韵的规则,甚至将流行音乐歌词中前后鼻音视为通韵、中西类音混韵加了进来。我手写我心,一切,只为表达服务。

诗集名为《冠前痕》。“冠”在古代对于男子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礼仪,冠礼在男子20周岁时举行,进行过冠礼的男子就意味着正式步入成年。所以本书中,我选了记载20岁前的自己的一些思考、感悟与经历的一百多首轻装韵脚诗。另外,我从一个很普通的雁北乡村——南榆林乡长大,童年的生活给了我很多乐趣。“从小学开始,我喜欢一个人去南榆林田野里走动,有时来回徒步七八公里。在那里,或寻古觅奇,或伴风长啸,或小丘独坐,或神思无限。我一无所有,却像一个富翁!我很享受那种可以不顾一切、浸在风中的感觉。而今在外地上学时初期不甚想家,之后却经常会想回到那里……”我在一篇文里写过。因此,本书特地为“南榆林”设一版块。

对于“95后”一代的我们,渴望梦想与自由,却深感受制于现实;渴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却意识到特别缺乏由自己能力所创造的足够的物质基础,此时生活大都只能暂时性地依赖于家长。来日方长,面对以后定会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还需惜时努力。但正如一句歌词“我们还有很多梦还没做,还有很多明天要走”,既加冠,在跟着大时代节奏走的同时,愿我们的梦想不会遗失——心中有梦的人是幸福的。

回首青春二十载,几多欢畅几多哀。

余生两万瞳瞳日,惟冀长风伴我来。

最后,诗与远方永在,敬祝读者能乐活一生、诗意栖居。

2015年夏 姚鑫华 于河北传媒学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