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瑶的头像

姚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诗歌
201910/22
分享

曙光之城(组诗)

姚瑶

 

 

翘街记忆

 

持续的脚步,总有持续的理由

包括对春天持续的追逐

包括对一轮初升太阳的叙述

对1934年12月15日的记忆

对那个改变中国命运会议的资料收集

都安静的写进了历史

 

路过翘街,早晨的花朵

响亮的绽放。花朵前那个写生的少女

把鼓楼画进去,把红军也画了进去

侗歌声声,经久不息

属于曙光之城持续的记忆

 

红军的脚步,还在石板上踏响

时光留下斑驳的身影

依然在忙碌,他们在狭小的会议室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遵义会议前的转折会议

长征史在黎平浓墨的留下一笔

显得格外的庄重

前夜的曙光,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富有传奇的色彩

让那夜猎猎的风

都肃穆三分

 

窗前的雨滴,落入厚实的泥土

滋润了古老的城墙

夜色浮现的曙光

盈满人世间的喜庆

沉甸甸的信念,亮出了前进的航灯

 

人间正道是沧桑

脚步声整齐,走过翘街

背负祖国的嘱托

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进发

 

 

 

黎平的早晨

 

阳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

南泉山下,鼓楼飘起了一缕缕炊烟

一朵祥云,带来初升太阳的光彩

黎平,曙光之城

迎来美好的又一个早晨

 

菜市场起得比我还早

移民新居在歌声中醒来

凉风贴着大地,拂过人间

感受厚土的恩泽

 

那个在翘街端着相机的人

他是红军的后代

他要把前辈走过的路

重新走一遍

 

玻璃窗上倒贴的“福”字

镀上了金辉

风,传递着蜜语

那个早起的人,一定是我

所有幸福洋溢在脸上

 

 

 

黎平之光

 

高铁鸣笛声,伴随阵阵侗歌

像一汪清泉滑进站台,微波荡漾

翱翔的客机,带来惊喜

红色底蕴的古老土地

绽放春天的希望

世间万物,朝着自己的方向

努力前进,蓬勃梦想

 

翻开史料,距离上万年

黎平已有先民生息

在上万年的历史沿革中

一方厚土的宽容,和绵延群山的倔强

成就了今天的 “三敢精神”

 

肥的水沃的土,养育了朴实的乡民

朴素的侗族大歌漂洋过海

在异域唱响乡愁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岁月里

我俯下身子叩谢大地,沐浴党恩

老人目光如注,掰着手指常常叨念

红军经过黎平的情景

枪炮声不远,战争没有走远

伟大的转折从这里开始

 

黎平,藏着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翻开《长征》,刻意找到这一章节

找到那一缕曙光

关于红色,关于旗帜,关于道路

文字的背后,让人激情澎湃

让人想起伟大的祖国

 

硝烟已逝,黎平在春天里昂扬

沧桑依然,黎平在鼓声中催人奋进

在黎平,倾听伟人渐远的脚步声

血管深处,有蓬勃的力量

走进新时代的曙光

将完成华丽转身的梦想

 

 

 

南泉山上

 

南泉山上,鸟瞰黎平城

恍若舒展的画卷

最高处,是高耸的纪念碑

一个个勒进石头的汉字

还有温度,那是先烈跳动的心

 

有姓氏的、没姓氏的红军

都安息在这里

一座石碑承载了太多的重

 

在纪念碑前,默哀

流淌的鲜血,和傍晚的夕阳

构成了最辽阔的思想河流

仿佛要溢满整个黎平城

 

南泉山上,我抚摸坚硬的碑石

炙热的碑石暗藏火焰

苍穹闪烁的星星

无数双眼睛在激励我们前行

 

作为历史,永远篆刻在这里

作为旗帜,永远在这里飘扬

比山更高的是纪念碑

须仰望,后人瞻仰须挺直脊梁

 

 

 

汪家庄村的劳务派遣公司

 

驻村干部老张,是汪家庄村的村支书

担任实职书记,老张没有忐忑

乡亲们信任,他一把老骨头当年轻人使

带领村民致富,本来白了的头发

更加白了。种油茶、养田鱼、养山羊

组织合作社短时间开了一家养鸡场

看着满山沟的土鸡,老张笑得像个弥勒

美名其曰:飞鸡

油茶和养鸡场的确给村里带来了收入

贫困户也分红了

老张依然紧锁眉头

这些距离小康还不够

村里的年轻人春节一过就外出打工

老张看着鸟兽散的年轻人

头发更加更加白了

想留下他们,除非门前有工打

何不组建一家公司?老张的提议得到响应

全铭劳务派遣公司在鞭炮声中挂牌成立

老张在挂牌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热情洋溢的中透出幽默

蓝图已画好,幸福在招手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感动于

中国最基层的领导

那一份坚韧的魄力和凝聚力

 

 

 

 

高铁驶过小站

 

一列高铁驶入,鸣笛声叫醒沉寂的村庄

侗寨风情的建筑

闪电般掠过

高铁穿过金黄的旷野

穿过暗黑的隧道

停靠两三分钟的小站

不慌不忙的旅客上车、下车

贵广线上,有几个不慌不忙的小站

比如肇兴侗寨旁从江站

 

高铁过小站,你隔着玻璃窗拍照片

并发出感叹声

转发朋友圈,引来点赞无数

 

游人打破了小站的宁静

这也许是你旅途中不起眼的一个点而已

然而多年后依然记得这个地方

一个叫从江站的小站

或许当时阳光正好,或许一曲侗族大歌

醉得你不知身处何方

高铁飞越长满稻谷的田野

每一次,都是从家乡出发,驶向未来

 

你把小站写进诗里

若干年后,你会怀念

这一列经过家乡的高铁

带着惊喜,和小小的喜庆人间

 

 

 

茨蹦寨的灯盏

 

茨蹦寨。黎平县洪州镇草坪村

准确地说,这是具体的地理位置

在我记忆的版图里

没有比这更小的村寨了

 

采访杨光清,这个享受低保的老人

语言不多,但他说起1934年12月12日那天晚上

红军由湘入黔,便打开了话匣子

说起建电网挥汗如雨的情景

便手舞足蹈

 

电线拉进他家的那一刻

天空亮起来一个星星

昂着头,看着电灯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干瘪的眼眶流出浑浊的泪

低矮的木屋更加接近星辰

多年后我才明白

那不仅仅是点亮了灯盏

而是再僻远的村寨

祖国也没有忘记

 

 

 

红军桥

 

长征史上抹不去的记忆。这座红军桥

1934年12月14日的寒夜里醒来

我在黎平少寨,解读85年斑驳的光阴

当年红军和老乡

修桥的场景犹在眼前

 

常在桥的另一端想起红军

我这种朴素的情感

在某一个深夜里变得更加决绝

他们的意志和气势

变成一粒粒汉字进入我的诗歌

 

红军桥记得清晰

为这场战争,赢得了时间

赢得了民心

一座桥仿佛星星之火

点亮无数心灯

鱼水情在这个侗族村寨生根发芽

打通黑暗到黎明的隧道

连接二万五千里长征

 

85年了,岁月依然不褪色

红军桥像一把硬骨头

插在我的身上

连接革命和胜利

木桥旁边新修的水泥桥

打通了致富的通道

连接初心和梦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