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旅游热的兴起,胡杨林成为额济纳的一张靓丽名片,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胡杨林、黑城的照片。巨量的摄影爱好者蜂拥而入,进一步带动了额济纳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额济纳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胡杨林的那一抹黄色而已。对于历史、人文、地理等深层次内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没有历史的深度就失去了历史记忆,没有记忆的历史就失去了文化底蕴,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没有及时传播宣传,就失去了应有的现实意义。
而这本书就弥补了这些缺憾。
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额济纳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汇和兵家必争之地。本书用大量篇幅对额济纳的历史作了陈述。开篇第一章就是“历史沿革”,从秦汉时期一直到民时期,作者用非常简洁的文笔按时间顺序作了概述,粗线条地对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多个民族先后在居延地区聚集的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介绍。
当然本章的重点还是阿喇布珠尔率部定居额济纳后的八代十二位王爷的简要情况介绍。这样的布局一方面是资料本身比较详实,另一方面,也是读者比较关注的点,重点介绍也确有必要。
除此而外,在“居延遗址”、“瀚海遗珍”、“风云人物”、“抗日志士”、“红色往事”、“异域访客”等章节中,都对额济纳历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介绍和陈述,这也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有了立体的认识和感触。
对现实的介绍则主要从圆梦飞天、国防工事、大漠交通、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重点推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额济纳的建设成果展示,也是额济纳在国防、交通、生态方面为共和国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一种精神宣扬和情怀展示。而文旅创意、主题线路等章节则是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和策划,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多的实效性和现实意义。
故事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的书名就是“讲好阿拉善故事”,故事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书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从点到面再到点展开,这样就避免了那种纯粹的历史陈述、史料堆集造成的枯燥乏味感。书中搜集的各类故事也为提升全书的趣味性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瀚海遗珍”中讲述了一件官告民的经济案件,一位被称为粟君的人找到一个名叫冠恩的人替他去卖鱼而引发的一场官司。这个故事讲的可能没有多生动,但整个过程记录的非常详细,让人一目了然。这不但使读者读到了一篇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两千年前的司法制度、流程和现状。这并不像一些影视剧虚构的场景,也可以说颠覆了大多数人对古代司法的固有印象。
同样是这一章,中间有个“请客也需‘凑份子’”的故事,讲述的是守关的27名官吏“凑份子”宴请钦差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文字并没有多少生动有趣的成份,但故事本身就是有趣的。可以想像,在那个年代,边塞军营在没有公务接待费用的情况下,为了宴请上级,竟然自己花钱。是无奈之举,还是人情事故?现今的我们已经无法揣测了,故事的本身留给了我们太多可思考的东西,也引出了我们思考的兴趣。
整体性和详实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的“后记”中已经明确了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游讲解提供基本资料。出于这样的目的,编写自然要符合旅游推介需要。因此在选材和详略布局上都做了统筹。在整体把握上,从历史沿革切入,逐渐引入居延遗址、瀚海遗珍、逸事拾遗等,由点到面铺开。特别是对额济纳从古至今的历史陈述是本书的重点,看完全书后,基本对额济纳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说把读者感兴趣的点都涉及到了。
在全面介绍的基本上,对重点内容作了颇为详实的介绍。比如对居延汉简的介绍,不但对发现过程、挖掘情况、收藏情况做了详细介绍,甚至其中的具体内容都做了介绍,而且在多个章节都有涉及,可见编者对这些内容的重视程度;比如对重点历史人物的介绍,从骠骑将军霍去病、修筑居延塞的路博德到抗日志士王德淦、范长江,再到“时代楷模”苏和老人等等,每个人都单独做为一节进行了介绍。
另外对额济纳八代十二位王爷的传承、额济纳旗的文化考察、三迁旗址为国防等,都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打动读者的点位。
史料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
值得肯定的是本书所引用资料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从后附的文献资料清单可以看出,引用的文献从先秦时期的《尚书》,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典籍到交通、地理;从文学艺术到民俗风情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对事关额济纳的传承资料和历史文化基本都可有涉及。
但除了作为史料工具书,书中体现出的文学性也值得肯定。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故事性、趣味性的叙述方式之外,在内容上也涵盖了历史记载、故事传说、文化遗迹、民族风俗等各个方面。比如民间艺术这一章中介绍的“祝赞词”、“民间曲艺”“民间舞蹈”等就是很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在叙述文字上也很有诗意,如“马头琴声里的咏叹”、“酥油灯下传诵的故事”等,这些标题本身就是一篇故事、一行诗句,激发出读者无尽的想像。具体内容自不必多说,处处激扬着文学的风采,展现着诗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