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正安的头像

姚正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2/27
分享

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

姚正安

这个题目来自《论语》,如果仅就字面解释,大多会释为:民众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或者,民众没有诚信难以自立于社会。

这个解释当然是不对的,因此,读《论语》要回归文本,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断章取义。

这句话是孔子回答学生子贡问题的一部分,完整的内容以及对题目的正正确释义,还是要品读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

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务。孔子告诉子贡,要使粮食富足,要使武备充实,要使民众信任。孔子以二实一虚回答了子贡的问题,实者是粮食和武备,虚者为民众的信任。由此可见,这个信,不是指民众的信心和诚实,而是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至此,问题应该解决了。可是,子贡没有完。他又提出,如果因为万不得已的原因,在三者中必须去掉一项,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去掉武备吧。有人势必要说,没有武备怎么保卫家园啊。朱熹的评注为我们释疑了。朱熹注曰:“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意思是说,粮食富足,政府又深得民众信任,即使没有军队,民众也会死守家园。

孔子回答了子贡的附加题,但子贡又提出一个一般人不可能想到的问题。他说,如果因为万不得已的原因,要从余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那去掉哪一项呢?

一个国家的治理,去掉武力已经不可思议,如果再从粮食和民众的信任中去掉一项,国家还是一个国家吗?读到这里,我有点冒汗了,为子贡怕怕的。孔子批评学生往往是不留情面的。

孔子仍然是无可商量地回答:去掉粮食。

还没等我们从惊悚中缓过神来,孔子接着说:自古以来,总有死亡,但失去人民的信任,那么,国家就不可能立起来。

行文到此,题义就很明朗了: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就会毁灭。

进一步说,一个国家可以没有武备,甚至可以没有足够的粮食等物质支持,但不能没有人民的信任,人民的信任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道理当然不错,但我还是绕不过来。

且看,朱熹如何说。朱熹云:“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

朱熹说得非常清楚,人总有一死,政府若失去人民信任虽生犹死,还不如宁死而不失信于人民,而使人民宁死亦不失信于政府,与政府同舟共济。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记述者、整理者、传承者,对历史文化非常熟悉,无疑是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出“民无信不立”的结论。夏商两朝,以及西周,哪一个不是因为执政者荒淫无道,失信于民而覆亡的呢?

民众的信任大到对一个国家、一级基层政府,小到一个企业、一个人,都至关重要,失去此,就相当于舟失去了水,车失去了轮,无法游动和前行。

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

三鹿奶粉因为注入了三聚氰氨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场,中国红十字会因为郭美美事件而声名狼藉,某一文化名人因为承诺向灾区捐款未能到位而名誉扫地。至于,欠薪跑路、贷款不还者而求告无门者无以计数。

任何一个单位、一家企业和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都得取得民众的信任。 

数字注水,信息失真,谎报政绩,制度不执行,承诺不兑现,都是失信的表现。

信任危机是最可怕的危机。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是执政基础的丧失。

各级政府塑造形象,要从取信于民做起。

正如孔子所说:民无信不立。民众的信任是政府治理的压舱石。

2020年2月18日改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