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每每念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不知流传了多久的话,我便会生出五味杂陈之感,因为这句看似平常,又不无褒奖的话里,包含了太多的艰难、太多的辛酸和太多的无奈。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一段话中品味出这种艰难、辛酸和无奈。
《论语﹒子罕》记载: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一章记载的是不知哪一国的大宰(大即太,太宰,官名)与孔子学生子贡关于孔子何以“多能”的讨论,以及孔子的回答。
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吧,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呢?
子贡回答:这本来就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
在太宰和子贡看来,孔子的多才多艺是上天赋予的,是“生而知之”的。
是的,孔子确实多才多艺,于礼乐御射书数“小六艺”无所不通。他做过吹鼓手,当过主持人,管理仓库,饲养牲畜,所为皆无不当,而且小小年纪就在鲁国崭露头角。
一个普通人怎么会如此多才多艺呢?太宰和子贡认为孔子是圣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孔子自己怎么看?
孔子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孔子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更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是艰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成就了他的“多能”,他感叹,贵族子弟生活优裕,不可能,也不需要他们“多能”。
了解孔子生平者,不会感到孔子是谦虚,更不会认为他是故作姿态。
孔子三岁的时候丧父。他的父亲是武士,士是介于官民之间的一个阶层,没有世袭地位,父亲逝后,生活来源自然断绝了。何况,孔子的母亲当时仅仅二十岁左右,孔子的父亲与前妻生了九个女儿,与妾生了一个残疾儿子,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史书没有记载,但可以想见,家庭经济状况一定是非常惨淡的。这样的家庭,难免遭白眼,遭冷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样的家庭环境逼着孔子早慧早熟,他要为年轻的母亲分忧解难。
孔子幼年就懂得学习。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谷,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就经常摆出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
这为他后来做主持人以及主持齐鲁之盟(夹谷之会)奠定了基础。
孔子十五岁就立下了终生学习的目标,“吾十有五有志于学”。(《论语﹒为政》)
甚为悲哀的是,孔子十七岁那一年母亲离世,孔子成为孤儿,如同一叶扁舟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上飘流。孔子强忍悲痛,安葬母亲,开始了独立生活。
此后的漫漫岁月中,他办私学,做官员,周游列国,但学习一直贯穿生命始终。
他被误解,被嘲弄,被排挤,被驱赶,被围困,及至在陈蔡绝粮七天,他坦然接受命运的一次次挑战,以顽强的意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晚年回到父母之国,拖着疲惫苍老的身躯,整理《诗》,撰写《春秋》。
“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钱穆:《孔子传﹒序言》)
孔子无疑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典范。他不仅早早当家,而且把自己锤炼成千古一圣。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穷人的孩子都能当家,孔子的成长过程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是多方面。
生在帝王家,还是生在穷人家,是无可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生活路径。
孔子认定自己是穷人,所以立下志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小事能干,大事干成,文能诗礼,武可御射,积数十年之辛劳,步入生命巅峰。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能够早当家,或者懂得早当家,是环境使然,因为无退路可走,退则万丈深渊,进或一线希望,“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不劳而获。也是心劲使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决然闯出一条生路。孔子的成长过程是最好的说明。如果穷人的孩子破罐子破摔呢?
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个伪命题。
不论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的孩子,只要有志向,肯努力,都是可以早当家,而且能够当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