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正安的头像

姚正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07
分享

父亲不去养老院

父亲不去养老院

姚正安

母亲前年农历三月初三走后,九十四岁的父亲依然一个人住在老家的宅子里。我和弟弟生活在距离老家四十多公里的县城里。

有人要问,为什么不将老父亲接到县城与你们住在一起呢?是的,按说,是应该将老父亲接出来,与我们同住。

可是,我们住的是商住楼,年迈的父亲上上下下体力不济,而且,一个小区数百人家,父亲都是陌生的,父亲整天干嘛呢?在老家,老式的七架梁房子,进进出出,方便。一个村子几百户,世世代代住在一起,父亲说个话,做个事,自在。

当然这个理由也很牵强,更重要的是,父亲不愿意出来,他乐意守在那块土地上,住在那座宅子里。他与那块地已经厮守了九十多年,哪是说离开就能离开的呢。

母亲在世,我们已经为父母找了一个帮手,帮父母洗洗衣服,打扫打扫。饭食还是父母自己动手。母亲站上锅,父亲烧火,配合得很默契。天气晴好,父母还能于傍晚时分,到村后的大路上散散步。村上人都说,老两口好神气,九十多岁,能吃能睡,能说能行,活一百岁,没问题。

谁曾想,母亲毫无征兆地于九十六岁农历三月的第一天清晨,突然倒地,一句话也没说,隔了一天就走了呢?

母亲走后,我们的悲伤是不必说的。父亲悲伤到难以言说,以至于精神失常,硬说母亲没走,到处找母亲。父亲耳背严重,说什么也听不见听不下去,只能一旁陪着流泪。

父亲的身体原本是比较结实的,经此一击,严重受伤,神情木然、记忆衰退、脾气暴躁,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急速下降,但还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烧煮。煮饭烧菜 “没数”,一烧一锅,一剩几碗,这不是故意的,是心里“没数”。

父母的帮手还在,但父亲经常为一块手帕、一只碗,毫无理由地与对方争执,弄得对方哭笑不得,好在,是同村,又是世交之后,人家并不计较。时不时,不为事情,与邻居争吵,邻居们非亲即故,往往一笑了之。人家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个本分人,只是老奶奶突然走了,落单了,脑子糊涂了”。

时间可以疗伤。两年过去,父亲又渐渐好起来。

可是,帮手的孙子到县城上学,人家要到城里为孙子烧饭。我们为老,人家为小,一老一小,同样重要,强求不得。

对方真是有情有义,给了我们一个预备期。

但是,父亲的生活谁帮助打理呢?

我们在村里物色了好几位。我们认为合适的,人家不乐意。人家乐意的,我们感觉不太好。说实话,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如果不是沾亲带故,情面上过不去,谁愿意侍候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呢?

看看约定的日子临近了,但帮手还没有找到。我们着急啊。

为此,姐弟五人如开了家庭会议,商量父亲的日常料理问题。

我说,这个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要么请人帮忙,要么轮流照料。

请人帮忙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剩下的就是轮流照料了。但是,谁家没有一点事呢,如果中途有事外出怎么办?真是世上没有一条路是笔直的,总会有曲折,也总会有障碍。

这时,不知是哪一位提出,让父亲进养老院。镇政府所在地有一家私营养老院,院里住着一二十位老人,条件还不错,并且,列举了谁谁谁家的父亲或母亲进了养老院,生活得蛮好。

听到让父亲进养老院,已是望七之年的我,禁不住哭起来。我说,父母生了我们姐弟五人,父亲老了,居然进养老院,我受不了。

大家都沉默了。

父亲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大家是在讨论他的去处。

我的脑子里迅即闪出若干个新闻里播发的画面,养老院的阿姨揪老太太的头发,扇老爷子的耳光,罚站,饿饭……

我越想越后怕。

父亲的脾气急,难免与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他们能担待吗?父亲的饮食也很特别,从不茹素,几乎是顿顿荤,养老院怎么可能为父亲开小灶呢?

而且,父亲也不会同意进养老院啊。

有一次,帮手家里有事,要外出三四天,我就将父亲送到兴化城里的三姐家。常理看,父亲到女儿家玩几天应该很高兴,可是,我前脚走,父亲后脚就闹着回家,闹了一夜,第二天大早,三姐只得又将父亲送回来。

越想问题越多。

我内心坚持父亲不进养老院,总得要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啊。

我率先发话了。我说,五个人轮流,每人一个月,有事可以相互调节,姐姐出力不出钱,费用由我们弟兄俩出。

对此,没有人说话,也就是默认了。

就在我准备排值班顺序时,二姐开口了。二姐说,不要揉了,就由我服侍爸爸(baibai)吧,我在本庄,方便些。

我有三位姐姐,大姐二姐嫁在本村。大姐早几年过世了。二姐前几年一直在外地带孙子,再说,农村风俗,父母养老送终都由儿子负责,所谓“养儿防老”,如果不是二姐主动开口,我也不便提出让哪位姐姐服侍父亲。

二姐既然主动提出,大家都很高兴,三姐还声音大大地告诉父亲,父亲笑眯眯地点点头。

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由二姐服侍父亲,我们都很放心,父亲即使发个脾气,或者做出什么不如意的事,女儿都会原谅的。

几个月过去,父亲在二姐的料理下,日子过得很安逸。

只是辛苦了二姐。

现在想想,我不同意父亲进养老院,是现在,是针对父亲的个性。但养老院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归宿。我常和几个同龄人交谈,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两个小孩服侍四个老人,何其不易。进养老院也许对子女,对老人都是两便。

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养老院的条件一定会大大改善。到那时,养老院不失为一个好的去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