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正安的头像

姚正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1
分享

芡实塘边


1

8月18日下午,我随江苏省作协主题创作采风团来到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的卢滩村。

站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看着悬挂着的村牌,我的眼前浮现出一望无际的芦苇,仿佛嗅到一股股芦苇的清香。这个质朴而原生态的村名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区域,农村老家的皂角树、荠菜、马兰头,还有低矮的屋、鸣叫的鸡、温驯的狗,一一呈现。

空调下,坐在会议室里聆听村支部书记通报村里的发展情况,老实说,我有点不耐烦,手上有材料,各自看看就行了,还是让我们到田野里走走,那才是采风。但作为主人,介绍情况也是必须的,体现了一种仪式感。当主人说到芡实时,我打了一个激灵。芡实,在老家叫鸡头米,形如鸡头,浑身长刺。我的思想又回到了几十年前曾经生活的老家。我的老家是里下河水乡,芦滩荒塘多多,每到仲夏季节,我都会与伙伴们到村外的荒塘里摘野生鸡头,打莲蓬,刮塘捕鱼。野生鸡头米很小,好不容易剥开带刺的外壳,取出果子,再剥去皮,果肉小如鱼眼,得不偿失,图个乐趣。

卢滩村的芡实,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

走出会议室,行走在河边的木质栈道上,烈日似火,汗流如注,全然不顾。我是被眼前的景物深深吸引了。两岸芦苇,半河菱角,清水汤汤,河风习习,有野趣而不落俗套,恍若置身于桃花源。

走着走着,步入村里宽阔的主干道,道路整洁,绿化亮化,无异城镇。村书记指着路一边的两层建筑,说,这是省特色田园项目改造工程。同行者中有人叫出声来:农民的房子这么漂亮啊!两层连排,白墙黛瓦,古朴又不乏洋气。主干道一头连着组户,一头连着高速高铁,把一个闭塞的村庄引向了远方。

我有点性急,对村书记说,带我们看看芡实,已经几十年看不到鸡头米了。

村书记带我们到一个塘边,塘里种植着芡实。芡实叶不同于荷叶高出水面,它是躺在水里,如睡莲一般,叶子周边有刺。

我急不可耐地脱了鞋袜,挽起裤管,探入塘中。有人提醒,塘很深,注意安全。我嘿然一笑,说,我是水边长大的,还怕水不成。

凉爽的水传导全身,惬意极了。我的双手在水下摸索,终于触碰到一个带刺的玩艺,连茎拔起,举出水面,形同鸡头,以为是芡实,兴奋得不行。一旁的支书说,这不是芡实,是未长成的叶子。支书又向远处一指说,看,那一点红才是芡实。我们顺着望去,确有一点红在阳光下朦胧地闪烁着。

支书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像这样的芡实塘,全村有1800亩,占种植面积的85%。

我们感到好奇,这么大的面积,谁在种,是家家户户在种植吗?

支书说,是能人组建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带领和指导大户种植。

在会议室听通报时,我们知道,卢滩村地势低洼,水源丰沛,每年用于排涝的人力财力不在少数,而芡实是水生植物,卢滩村人因地制宜,种植芡实,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但因为零散种植,效益不高,近年来,引进能人,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聚零为整,规模效益不断凸显。

站在芡实塘边,看着蓬勃生长的芡实,我想,农民从芡实种植中得到什么好处,村集体又有什么收益?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是全体采风人员都在寻找的答案。

年轻的支书也许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边走边说,芡实种植效益高了,农民土地承包金也水涨船高,每亩达到1000亩,而且,年底视效益情况,土地合作社还有二次分红。芡实采摘季节,吸收大量村民就业,农民又有了一份工资收入。全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早已突破20000元。

3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厂房前。

支书告诉我们,这是一家芡实加工企业,其厂房是利用省扶贫资金建设的,转租给企业,每年可获得租金30万元。支书非常自豪地说,几年前,我们村还是经济薄弱村,现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百万元。我听了直伸舌头,这样的收入水平,不用说在苏北,即使在苏中,也是不错的。

支书所说,一定不虚,我们可以从村里的道路、公园、绿化亮化、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体会到。

企业负责人是一位年青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创办了芡实加工合作社,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按照市场需求,依托种子研究机构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再从农民手中按合同价收购芡实,农民亩均纯收入不少于2000元,他们进行粗加工,或卖鲜芡实,或卖干芡实,企业从加工增值中收益。

从厂里提供的样品看,确实与我见过的芡实不同,颗粒硕大,晶莹剔透。

支书补充道,这样的加工只是起步,我们正在创建品牌,向精深加工进军,已经与有关院所企业联手,研制芡实酒、芡实饼干、芡实糕等等,将芡实产业打造成一个完整精制的产业链,农民在产业链上受益,企业在产业链上发展,村集体经济在产业链上不断壮大。

那位大学生有点腼腆而不无得意说,芡实是药食两用产品,产业空间巨大,未来可期。

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敢想敢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内心里非常佩服年轻的村支书和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4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农村生产生活了二十多年,参与过农村繁重的劳作,忍受过饥肠辘辘的煎熬,感受到农民的种种艰辛。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注入了活力,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持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公路成为现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梦想,全面小康已经达成,正行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道上。

然而,农村文化人越来越少,农村的青壮年大都流入城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理论界曾经发出“谁来种地”的呐喊。中央明察秋毫,居安思危,连续发出了二十多个一号文件,重视和加强三农。世纪之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加以推进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这一目标,应该落实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是灵魂,生态是底色,组织是保障。没有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其它都是空的。

回过头来看卢滩村,他们抓乡村振兴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要害处。他们围绕产业振兴,引项目,引人才,引技术,芡实产业链越拉越长,越做越粗。同时,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持之以恒地抓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收入连年提高,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在卢滩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不得不承认,卢滩村未来可期,前程似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