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故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被描绘成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和一张张窄窄的船票。邮票和船票,无不承载着余光中先生年少时的乡愁记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情地说,要记得住乡愁,于是,青砖黛瓦成了建筑师的乡愁,砚池兰亭化作书法家的记忆,而那一张张质朴的兰台,一叠叠尘封的卷宗,一页页泛黄的档案就成为了我们档案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承载着祖国成立七十载的沧海桑田。
于是,在每一个清醒的晨曦和每一个晴朗的午后,当橘色的阳光透过纱窗的间隙投射进库房,我能清楚地看见从档案中缓缓掸落的微尘。犹记得与档案馆的初次见面,它默默地蜷缩在机关大院的一隅角落,它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毫不起眼,无论是斑驳老旧的外墙,还是冗长幽暗的走廊,都与当下热闹的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也和我的心理预期形成巨大落差。起初的几个星期里,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对着不能联网的电脑、敲击着冰冷的键盘录入档案资料,我突然开始害怕在这里无所事事,怠慢了这宝贵的青春年少,更害怕在这里碌碌无为,辜负了此生抱负和家人的殷切希望。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这种消极的情绪牵绊着,直到我看着身边日复一日地录入、校对、装订着的前辈们,不辞劳苦却毫无怨言;我看着每天络绎不绝前来查询档案资料的群众,焦急匆忙地赶来,却喜笑颜开地离开,豁然间,长期沉浸在昏暗中的内心似乎触及到了点点光明,仿佛这项工作也没有那么枯燥无味,这项事业对于民众也是有着非凡的意义。从此,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抵触心理开始慢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微妙转变,而真正的改变,却是缘于一位捐赠档案的老者。那位老者是位东南亚华侨,他不远万里回归故里,却只是为了将自己收藏的地方史籍和族谱捐赠给我们。或许是因为他的饱经风霜和通达历练,当他亲手将这些宝贵档案悉数交到我们手上时,他的激动和喜悦不露声色,而我的感动与感激却溢于言表。我想,这些珍贵的档案,不仅仅记载着重要的地方历史和乡土文化,更承载着乡亲对故土深深的眷恋思念和浓浓乡愁记忆,于老人,于档案馆,乃至于数百万的父老乡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或许,我们档案人、我们的档案事业就像我们手上质朴无华的档案一样,它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它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毫不起眼,默默无闻;或者,它对于当下的作用不像金融业、房地产那般立竿见影,然而它对过去记忆的传承,对未来的潜在价值,就像我们脚下这片一直涵养着我们成长的丰腴富饶的土地。
不会说谎的档案,白纸黑字地记录着那一段段年代久远的陈年往事,封印着每个“档案人”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翻看那一页页泛黄的卷宗,中国,我们伟大祖国的过去,我记忆深处的乡愁,就像一席泛着翰墨书香的画卷在兰台上缓缓展开,在我眼前历历走马——
档案中的中国,是我美丽的祖国,它是那般海纳百川,开放融和,上海、宁波的船舶通行四海,侨胞、台胞的脚步踏遍七洲,礼仪之邦,誉满寰宇!一朵朵牡丹是它笑纳八方来客的靥容,更是铭记在你我每一个档案人心中亲切的注脚!
档案中的中国,更是我美丽的乡愁,它是那般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滕王阁、黄鹤楼收藏了太多太多文人骚客的故事,每一砖每一瓦都成历史;黄花岗、井冈山见证了太多太多英雄豪杰的壮举,毛泽东、邓小平……他们光辉的名字和为人铭记的事迹在中国的生平履历和档案中相互辉映、永放光芒!
我的祖国,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你这般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一座座商厦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条条高速铁轨首尾相连四通八达,带领着华夏儿女通往未来!中国,我的祖国!我多想知道在在七十年的时光里,你终究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历练,得以如此旧貌新颜,覆地翻天?
翻开档案卷宗,我们看到的是七十年前,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革命者,用双脚丈量祖国河山,用双手扭转时代乾坤;我们看到的是四十年前,邓小平这位“时代的神医”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划地为宝建立特区,一国两制收回港澳;我们看到的是当下的新时代,中国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实施“精准扶贫”建成小康社会在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华民族复兴可待。
档案中记载了太多太多的传奇故事,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乡愁记忆,而身为档案守护者的我们,身为档案事业传承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随档案中的前辈日夜兼程的脚步,不躬身力行于家乡故土的发展建设之中呢?又想起钱学森老先生放弃美国优渥的条件回国报效时说的那句话——“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我想,作为新时代的档案人,我们不仅要记录祖国七十载的过去,更要亲眼见证和亲身投入祖国未来伟大复兴的建设之中!
(本文首发于《档案天地》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