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牙祖俊的头像

牙祖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22
分享

闲话苏轼

在中国文坛,苏轼是神一样的存在。这个出生在四川的河北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随便一写便是名篇,书法随便一写便是名贴,画画随便几笔也价值连城,他的才气举世无双,他的名气靠一枝毛笔一笔一划换来,不但没有稿费,而且还几度因文致祸,几度差点死于非命。

苏轼考功名,但却不想以文章博得高官厚禄。他曾经有机会坐上宰相的宝座,但最后还是没有走那一步,即使是皇太后屡次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他也不为所动,说:“臣虽不肖,但从来没有利用关系来求取官职。”于是,苏东坡只好遵旨“尽忠辅保幼主,以报先王之恩遇。”然而,这位幼主(哲宗)长大后竟然想恢复新法,对贤臣大加清洗,把苏东坡流放岭南。

或许,苏轼知道文人从政已经是一个错误,他再不能往前走了。他始终坚守文人的良知,因此,他一直是中国文人的标杆,傲视风雨。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豪放不羁,本真做人,所以,一生颠沛流离。

自考功名的那天起,苏轼就没过过一天逍遥自在的日子。每当有好运,苏轼都“行船偏遇打头风”。二十一岁时,苏轼在老爸苏洵带领下,和弟弟苏辙一起赴京赶考。后父子仨以文名世,号三苏。这是继三曹之后中国文坛上的又一个奇葩。

苏轼考功名,答卷好到令主考官欧阳修惊得差点掉了下巴,决定判为第一,但欧阳先生以为这第一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欧阳先生就违心地判为第二。等到试卷开封,才知道那不是自己学生的,而是来自苏轼的,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学生没那么好,但已经板上钉钉了,苏轼也只好在二十八个新科举人中,屈居第二。

虽然屈居第二,可也因为文章写得好,竟然名动天下,让第一名几乎寂寂无闻。

如果从唯心论的角度来说,对苏轼而言,屈居第二是个不好的兆头。

果然,正在皇上要分派官职的时候,苏轼的妈妈过世了,他必须赶回四川守孝三年。

三年后,苏轼返回京师,等待封官。可是,这时候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离京。但这时候苏轼还是个举人,王安石还不屑于跟一个乳臭未干的上科举人计较太多,但也不能让他在京都得瑟,在重要的职位上嚷嚷,于是就给了他一个凤翔通判的职位,让他远离帝都。此后吧,苏轼就一路风雨,沉浮不定。他被外放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浙江)、黄州(今湖北黄冈市)、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宁远、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儋州(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廉州安置、舒州、永州(廉州——今广西合浦县,舒州——今安徽潜山县,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后卒于常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是中国中央政府“外放”海外的第一人,是海南最早的文化布道者。

看看那一串地名,如果现在要我走,估计一定半途而废,真的要废掉。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高铁,连牛车都没有,苏老先生硬是用双脚走过去了。当然过琼州海峡是要坐船的, 那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千载万岁名,古来的文化大咖都是这样产生的。

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帝恩赐的财富。苏轼的经历,让他文思泉涌。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乐观以待。因而,他的文章诗词总是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喜爱的作品,总是占据那个时代的热门头条。

爱他的人、关心他的人分分钟想读他的文章和诗词歌赋;恨他的人、想整死他的人也非常想读他的文章和诗词歌赋。所以,整个大宋的人几乎都是苏轼的粉丝,连皇上也不例外。

爱他的人,关心他的人想读他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让人读了得到阅读的乐趣,得到知识,扩大视野。而恨他的人,想整死他的人,则想在他的文章中找到他的“命门”,时刻准备把他打倒在地,再压上一吨狗屎,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乌台诗案”就差点让他小命不保。以至于苏夫人王弗害怕夫君因文致祸,一急之下把苏轼的大部分文稿都烧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苏轼的文章还占不到苏轼作品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小部分的苏轼之作,已经让苏轼雄霸中国文坛近千年,而且还将雄霸下去,估计千年之后也不会有人能取代。

后来苏轼屡屡因文致祸,我们才知道,苏夫人是多么的爱夫心切,多么的用情深远。然而,即使烧掉了大部分的文稿,但是,苏轼仍然不听老婆的话,他的笔就是停不住,到了苏轼六十岁的时候,他因为写了一首居惠州的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粉丝们将诗传到京城,宰相章惇不高兴了,认为这哪是外放官员可以享受的生活?于是,苏轼又被放逐了,最后竟被外放海南岛。

按当时的宋律,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这个时候,王弗已经死去多年了,要是还活着,不知道她有多痛苦呢。

这里插个小插曲。苏轼落难的时候得到高俅的关照,否则苏家会更惨。高俅小时候因为不争气,被父亲赶出家门在京城流浪,没有人愿意收留,他找到苏轼,求苏轼收留,给口饭吃,苏轼收留了他,让他当秘书一类的工作。后来被流放之前苏轼还把高俅推荐给小王都太尉王诜,后诜王当了皇帝,高俅跟着飞黄腾达,成为朝中太尉(全国最高武官)。得势的高俅虽然为非作歹,但一直记着苏轼当年的恩情,当时蔡京也是朝中重臣,对苏轼及其家属残酷迫害,但高俅对苏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暗中伸出了援助之手,让苏家免受迫害。史书记载,高俅不忘苏氏,千方百计接济苏家,每逢苏家子弟入京,他都要给不少钱,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这事,对高俅印象挺好。因而,其他苏轼“同党”都家破人亡,唯苏轼一家幸存,不能不说苏轼当初心存善念,给自己和家人留了一条活路。

苏轼与王弗的感情非常好。苏轼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有时候说话随意,容易得罪人,因而,每次有客人到家和苏轼谈话,王弗总是在帘后认真听,等客人走后王弗就指出苏轼的不妥之处,让苏轼大受感动。王弗死后,苏轼非常悲伤,在她墓地种下三万多棵松树,十年后还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情真意切,其中的“明月夜,短松岗”是实写三万棵松树尚未长大的情景而非虚构——这样深情的男子已经绝种了。

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近千年来,不知道让多少女子淆然泪下,艳羡王弗,幻想着成为苏轼的妻子,享受他的深情,情愿跟他一再流浪,天南海北,雨露风霜共患难,哪怕只陪在他左右,竹杖芒鞋,对月共饮,哪怕苏轼已经有两个填房也不在意,也还愿意填下去。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词的颠峰之作,无人能出其右。

而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则让他成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是豪放派词的一面旗帜。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苏轼这种乐观、豪放的心态,让他走过了风风雨雨,渡过了许多生死劫难,走到了天涯海角。

怀古,让人想起“大江东去”,悼亡,让人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而中秋,人们就会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猪肉死贵的时候,人们就想起他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就是这样,他不炒作,只写自己想写的,并把它写好,让人一读难忘,让人在需要“文化”的时候,自然会想到他相关的作品。

毫无疑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写中秋的“扛鼎之作”了,苏轼之前无人能比,苏轼之后也没有人能比,估计是空前绝后了。

苏轼有这种功力,难怪他粉丝越来越多。虽然,他的作品曾经被朝廷宣布全国封禁,但他的作品不能直长就横生,在他的粉丝中广为传诵,近千年来热度不减,让他成为中国文坛的男神,风光无两。

苏轼死去近千年了,但他发明的东坡肉被却成为一道美食,至今仍是很多宾馆饭店的一道“招牌菜”,让人垂涎。

其实,苏轼是不死的,他的东坡肉,他的文章和他的名字将和时间一样永恒,历久弥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