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牙祖俊的头像

牙祖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8/19
分享

父子

无父就无子,道理浅显,但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装作不知道。

父子关系是五伦中位居第二的伦理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无法齐家,家不齐,其他什么梦想都是一枕黄粱。

这里的子不仅仅指儿子,也包括女子,但更多的是指儿子,因为女儿迟早是要嫁出去的,父亲与儿子相处的时间比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更长。

父亲是一本书,但却像楚辞一样难懂,儿女们也没有认真地去读他。

在中国,父子关系其实是一种极其尴尬的关系。总体上说,父子关系从来都没有和谐过。中国的父亲不知道如何爱孩子,所以只能终日板着脸,装作高深威严状,跟孩子说话也是极简短,极严肃,极少寓教于乐,极少心平气和,话语大多是祈使句和反诘句,如果那板着的脸和祈使反诘的话语不能镇住孩子,有些父亲就拿棍棒,还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伟男”,然而,棍棒底下出伟男的很少,出渣男的很多。因而,对有些父亲而言,所谓的“慈父”其实只是一种尊重,只是溢美之辞,或者干脆是一种讽刺,很多父亲面对慈字是心中有愧的,至少,在他们五六十岁之前他们是不怎么慈的,等到慈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没有什么威势了,不得不慈了。

孩子对父亲的理解,一般都在五六十岁以后,更多的是在父亲老去或者故去之后。所以,父亲们都寡言,他们怕未语泪先流。

在我有限的阅读印象中,中国写父亲的诗文并不多,唐诗十万首,宋词两万篇好像没有专门写父亲的,此后虽有写父亲的文字也大多虚夸做作,这一文化现像是不是对父亲的一种冷落、讽刺和羞辱?

即使贵为天子,坐拥天下,但父子关系并不好。天子因为很少跟孩子在一起,对孩子们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而对于父皇,王子们只有畏惧,他们跟宦官宫女的感情远胜于跟父皇的感情。天子父子都是相互猜疑,相互防范着的,父皇也不敢宠爱某个王子太多,因为他越宠爱谁谁就会成为众矢之敌,谁就可能死得更快更惨。因而,帝王家父子关系最为危险,太子希望父皇早死,其他王子公主则希望父亲别死得太快,否则太子一上位,他们就性命不保。对太子来说,父皇活得太久是一种灾难,因为夜长梦多,指不定哪天父皇把他废了另立太子,所以,有些太子等不及,就谋反,就弑父,杀得昏天黑地。

在父系从母系那里“夺取政权”以后,父系同时也夺取了一个烫手山芋——家长。父系夺权成功以后,父亲一直稳坐家长之位,但,家长是不容易当的,千斤重担一肩挑,背上还背着一家老小,所以,父亲的脸上更多的是忧愁、无助甚至是绝望。

在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有五个孩子以上,加上祖辈两个老人,每个家庭有十个人很正常。父亲要对这样人口众多的家庭承担起他的责任就必须不停地劳作,夜以继日,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家,对他而言不过是睡觉的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父亲们对孩子几乎是放养,他不能也没有时间带孩子,吃喝拉撒,冷暖病痛几乎都由“内人”负责,孩子如何护理,如何成长,他很少顾及,也没有那个耐心,更谈不上陪伴、游戏、教育、指导和规划孩子的人生,最多只能警告孩子不能做坏事当坏人,或吼或骂,或饱以老拳,或棍棒伺候,如此而已。所以,中国父亲大多目光如电,沉默寡言,少有笑容,满脸的皱纹都是苦难的重叠。而孩子们呢,他们不理解父亲,他们与父亲不亲近,甚至与父亲没什么话说,心里满是畏惧,生怕父亲洞悉他们内心的歪心思,发现他们的坏事,挨骂挨打,对父亲畏而远之,他们虽然对父亲的苦难也有怜悯和同情,但他们也羞于启齿,很多时候是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父亲看似刚强,其实那是他对脆弱的伪装。他借酒浇愁,暗中哭泣,但即使内心崩溃也要咬牙跋涉,哪怕忍饥挨饿,穿着破衣,打着赤脚,卑躬屈膝,也要努力让一家人吃饱穿暖。让一家人活下去是他最大的梦想,哪怕自己炒石子蘸盐水送酒也心甘。

中国的父亲不说爱。他们可以为家庭,为孩子牺牲一切,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去做,心中有爱却从不说出口。他们对孩子的缺点洞若观火,还忍不住“老生常谈”,而对孩子的优点却吝于表扬赞许,总是恨铁不成钢,所以,孩子压力山大,难免对父亲“腹非”,敬而远之。

过分的严厉是扼杀孩子的天性的,但父亲不知道,他怕宠坏了孩子,他误以为严厉是爱,他担心孩子学坏,变坏人。

中国父亲对孩子永远保持距离,不说爱,不亲近,不言语,板着脸,翻白眼,一副“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模样,让孩子们心生畏惧。中国父亲的这副模样让中国的孩子们不敢有邪念,至少在父亲面前孩子们都乖,但转过背却不一定了。

在旧社会,父亲对孩子的管束较多,孩子如果辱没家声,比如女孩子自由恋爱,未婚先孕,男孩子胆大妄为,作奸犯科,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家法的伺候。很多时候他们犯了错是等不到国法“严肃处理”的,家法早已把他们或沉潭或逐出家门了。让国法处理,父亲们丢不起那个脸。

中国父亲总是一切为了孩子好,把一切好的都给孩子,但对孩子管的太多,让孩子几乎没有自由的空间。父亲们除了在物质上能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行为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事,其他的几乎无法对孩子有什么帮助教益。

在新社会,父亲对子女的管束已经力有所不支,特别在某个无法无天的年代,国法不彰,子权兴起,父权旁落。子女甚至可以跟父亲划清界限,“大义”灭父。父子关系降至冰点,父权风光不再。等到拨乱反正,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父权仍然势微,所以,孩子们就越来越难教了。但孩子们不知道,父亲教不了的孩子最终社会会教他们,法律会教他们,他们将被迫交更多的学费。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很多时候并不可爱,也不可敬,反而很可憎可恨。因此,孩子们总是希望快快长大,很多孩子都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以为没有父亲的管束他们生活更幸福。

对许多孩子而言,家乡盛放不了灵魂,他乡才能成就梦想,他们高高兴兴地辗转在沿海一带打工,留连在光怪陆离的城市或者纷乱嘈杂的城市边沿,三年五年都不回家,三四十岁也不结婚生子。即使他乡容不下他的肉体,他们也不回望家乡,于是,山遥水远,留守父亲也只能柱杖依扉,痴痴守望,傻傻等待,失望叹息,作儿孙绕膝的黄粱梦,日思夜想,不知道如何打发人生垂暮的落寞,不知道如何走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不知道在他乡的儿女们是否幸福快乐。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父亲的作用是那么巨大,可他们想不通自己的父亲为什么那么无能,那么窝囊,那么“拿不出手”,于是,有些孩子就对父亲心生不满,恨父亲不能给他们在城市买套房,不能给他们人五人六的幸福,不能给他们富贵的人生,因而,有些孩子就怨天尤人,回家打骂父亲,有的甚至遗弃父亲。

很多聪明的儿女看不起“窝囊”的父亲,讽刺挖苦,恶语相向,让父亲在暗夜里独自饮泣。可是,孩子们不知道,他们苦难的父亲也巴望有一个让父亲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的儿女。

这个时代变化快,很多父亲已经被时代无情地抛弃,虽然他们艰难地追赶,但也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们不甘心死在沙滩上,因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不可对人言的万般无奈。

孩子们不知道,在父亲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他们在天南海北,他们从来都没有走出过父亲柔软的心房。他们心中的小九九父亲心明如镜,但父亲不说,父亲虽然十二万分不情愿孩子远走他乡,但孩子出去了,父亲即使拼尽老命也支持孩子远行,暗地里为孩子跪神拜佛,乞求上苍保佑孩子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一生平安。

有道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山,多么刚硬沉重,水多么温婉轻柔。孩子们其实不愿意承受父亲如山的爱,更愿意享受母亲如水的爱。心智未开的孩子们只知道山的沉重,不知道山沉稳大气,不知道山撑起一片天,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崇高。所以,在母亲和父亲之间,孩子们爱母亲多一些。这倒不是因为母亲生养的艰辛,而是因为母亲没有父亲那样“讨人嫌的嘴脸”,母亲给孩子的都是春风般的温暖,而父亲给孩子的似乎更多的是秋风般的肃穆。孩子们认为,他们的吃喝拉散,一切用度都是母亲给的,偶尔跟父亲要钱也是挨批斗半天最后还不一定得到,而母亲总是有求必应,所以,孩子们平时心里有话也不会跟父亲说,只会偷偷地和母亲说。孩子们不知道,父母是家中的两根支柱,任何一根断掉了,就像不周山倒了,天就倾斜了。

父亲在孩子的心中很多时候只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但却是神一样的存在,不怒而威。有两个男孩的家庭如果要分别赡养父母,一般他们都争着赡养母亲,不想赡养父亲。曾有两兄弟分家后每人要赡养一个老人,大家都争着赡养母亲,没有想赡养父亲,最后只好抓阄,结果是老二赡养父亲,老大赡养母亲。不久之后,父亲因病过世了,但母亲还健康地活着,下地干活还很轻松,老大不高兴了,说“当初我养父亲就好了,负担没这么重,看我妈这个状况她还可以活十把年都不死的啵,他妈的我亏大了。”

新社会男女平等,父亲不是养家的唯一劳动力,母亲不再只是纺纱织布,一样风雨无阻地挣钱养家活口,母亲比父亲辛苦很多,因为她挣钱之余还要带孩子,其辛苦孩子都看得见,父亲呢,更多的是外出打工,飘泊在异地他乡,他的辛苦他的孩子看不到,因而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很难崇高。如果家庭以夫妇为中心还好,如果以孩子为中心,则父亲的地位就更低了。

其实,父亲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年轻时不知道怎么爱,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是羞于说爱。等到上了年纪,懂得爱孩子了,可是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甚至已经为人父母了,父亲更没有勇气说爱了,于是他就把爱倾注到孙辈。他对孙辈的爱其实是对自己孩子的隔代补偿,是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原罪,不为别的,只为今生无憾。很多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怎么抱过背过,更没有一把屎一把尿地带过,但到老了却不辞辛苦,对孙辈又背又抱,喂食陪伴,把屎接尿,接送上下学,监督学习,日夜操劳,无微不至,其用心和辛苦不可为外人道,但在孩子看来那是应该的。

中国的父亲大多沉默寡言。因为,他们太累了,没有力气说话了。同时,他们已经看惯秋月春风,看尽人间百态,看透红尘种种,他们已经无话可说了。

中国的父亲是孤独的。他们有做不完的活,吃不尽的苦,说不完的心酸,追不到的安逸和幸福。他们除了在干活时因为拼命而呐喊,在喝酒时因为忘情而“吼拳”,在有喜事时因为开心而浅笑,在丧考妣时因为巨痛而嚎啕,其他时候几乎不声不响,默默挑起生活的重担,忍受现实的无情,体验世态的炎凉,苟且在纷繁的人世含泪前行,跋涉在苦难的人间苟延残喘,他们卑微地活着只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从不敢奢望什么富贵荣华。

父亲当年也不理解他的父亲的,现在他的儿子也不理解他。历史就这样一次次地重演。等到理解的时候很多已经“子欲养而亲不待”了。因而,父亲总是死了以后才被孩子渐渐理解,他的种种的好才被挖矿般一一挖掘出来,他的伟大也才慢慢地显露出来,于是,孩子们点穴垒坟,刻碑勒石,修谱立传,厚葬褒扬,极尽溢美之辞。然而,薄养厚葬,刻碑立传虽然也有教育后辈的功用,但是,对早已作古的父亲而言已经没有什么用了,那不过是做给活人看罢了。

父亲和儿女不知道要修行多少劫才有今生为父为子的缘份,可是,短短几个秋的时光父子互不理解,走不进对方的心房,甚至连陪伴都做不到,偶尔对饮也是相顾无言,真真令人心酸。

有的儿女在父亲故去之后写文章说这一世做父亲的儿女还没做够,希望下辈子仍然做父亲的儿女,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如今仔细想想,感觉这想法太厚颜无耻了,凭什么我要折磨父亲两辈子啊?今生我都做不好他的儿子,来生我凭什么能做好?今生我已经愧对父亲了,我怎么有脸说下一世再做他的儿子?今生我折磨父亲几十年没有给过他些许的回报和幸福,没有侍奉过他老人家一茶一饭已经禽兽不如了,我怎么有脸再折磨他一次,再让他为我鞠躬尽瘁一次,再让他为我伤心失望一次?像我这种不孝不顺的人怎么有脸再生而为人?我不配做父亲的儿子,如果可以,我愿意世世生而为狗,陪伴这一世做我父亲的那个人生生世世,风雨相伴,不离,不弃。

唉,“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