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牙祖俊的头像

牙祖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2
分享

城市

看见城市两个字,你会不会想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这首诗?好诗不但朗朗上口,而且常吟常新。

其实这首诗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城市是富人居住的地方,他们不用种槡养蚕却可以遍身罗绮,而穷人住在乡下,整天从事农业劳动,土里刨食,种槡养蚕却舍不得罗绮加身,因为罗绮经不起划磨,容易烂掉,只有粗布衣耐磨耐穿,适合劳作。

在古代,城市是封给卿大夫的。

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原是指城墙,后来引申为城墙以内的地方,城墙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都邑是齐国政区名,相当于郡。都是指大都市。《广雅·释地》:“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可见邑小于城。商代畿内外就有不少都邑,西周时“都”为卿大夫的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封地,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封地的租税收入,作为卿大夫的俸禄。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秦汉后的采邑,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作为其俸禄的“食邑”。其规制小于都,更小于国。《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邑的含义随时代而有变化。夏商时期小至村社居民聚落,大至都城,均可称为邑。小邑有十室之邑,大邑如夏都安阳称为安邑;商都亦称商邑。(《诗·商颂·殷武》)春秋时邑亦泛指国和一般城市,如《左传·桓公十一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这里的邑指国。《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这里的邑指小于都的城市。后世常以邑为县的代称。

在古代,城字单用时包括城和郭。城的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墙叫郭,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民,是城之本。

市,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示市场嘈杂声。市的本义是市场,买卖之所。古者神农作市,或曰祝融。“市者,货之准也。”(《管子·乘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司市》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周朝的时候规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做买卖,昃市、朝市、夕市“入市”的主体不同,不像现在这样“鱼龙混杂”。现在的城市比过去哪朝哪代都大了,也都整齐干净了,几乎不允许贩夫贩妇摆摊了。

商贾都想藏于市,所以历史上的城市都欢迎小商小贩,让他们跟城里人互通有无,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必须品,让小商小贩到城市里赚些鸡零狗碎养家活口。如果懒得看书,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了。

城里人虽然有钱,可是城市里不生产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须品,他们的食物还是要靠乡下人提供,靠小商小贩提供,如果城市拒绝、驱赶乡下人和小商小贩,城市一定会萧条,死掉。

周朝的时候用“礼”规范城市,管理城市买卖的叫司市,只管市,不管城,现在用城管管理城市,管城也管市,比那时候的司市威武多了,但威武不等于有智慧。媒体上曾经有图有真相,城管拿着一根细线拉直,用以检验卖货摊点商品摆放是不是平直成一条直线,而对于路边摆摊的贩夫贩妇则强力驱散,还要没收、砸烂其商品,甚至武力相加,也不管贩夫贩妇是七八十岁的老者还是哺乳少妇,抑或是挣学费的学生照打不误,这种暴力手段是违背城市的本意的,也是缺乏法治和人文精神的。没有了交易,城将不城,市将不市,城市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让小商小贩有立足之地,让贫穷人家有口饭吃。

贩夫贩妇那一篮青菜,那一筐水果,那一袋玉米,那几个红薯或许是他们买盐巴交学费药费的希望所在,可是转瞬间就被“消灭”了,他们的心中该是怎样的剧痛,怎样的无助,怎样的绝望呢。

历史上,中国曾经建立过二百一十七处都城,都城之外还有无数的小城,这些城都有几个鲜明的特点:有城有市、人口集中,生产资料集中、生活资料集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发达。这些特点注定城里人较城外人更富裕,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直到今天,这些特点仍然非常鲜明地保持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迁六国富豪大族十二万户于咸阳,咸阳的人口从二十五万立即飙升到一百二十万;西汉建都长安后迁入年俸二千石以上官吏和其他国家大族十余万人,这些举措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富人大都住在城市,即使是城市里的穷人,身家也比乡下的富人要高许多。

人是城之本,没有人的城叫鬼城,鬼城无市,所以不叫鬼城市。不管是秦始皇还是西汉王朝,都知道没有人就没有城的道理,所以都往城市迁人。只有某个特殊阶段城市拒绝乡下人,以户籍把人固定在某一区域内不许动弹,偶有进城的就驱赶,甚至被收容教养。然而,近年来,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各城市都在抢人,纷纷比着出优惠政策,和很多年前各城市严防死守不让“外人”进城有如天壤。当然,抢人也不是见人就抢,人家是看学历的,说读书无用的都是流氓。

所有的城市其实都是“外地人”建立起来的,不管是当年的咸阳、长安,还是现在的上海、深圳,如果没有外地人,城市就是一潭死水。因此,很多还想不明白的城市将被想得明白的城市“虹吸”,日益衰落。

由于城市最初是封给富贵人家的,所以,城市管理一直受富人思维影响,不仅对乡下人另眼相看,就是对城里的穷人也无法一碗水端平。不说分贫民区富人区,单从城市道路的设计就可以看出来。

过去,城市宽阔的街道是为富贵人家的车马优先顺畅通行而建的,现在宽阔的街道也是为车子方便通行而建,机动车道可以宽达几十米,双向几个车道,但非机动车道很窄很小,双向一车道,很多地方甚至没有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只好冒险走机动车道,交通高峰时段,险象环生。人行道更是尴尬,窄就罢了,还不平,还被机动车站了。更尴尬的就是盲道了,很多盲道设计不合理,不是被电杆挡了,就是被其他建筑拦了,很多还是断头路。

很多城市十字路口的非机动车道都设计得高低不平,主要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隔离砖都高出路面二三寸,骑车经过弹得让人屁股生疼;非机动车道待行区和机动车道之间还设置有间距很小的钢铁隔离柱,一不小心非常容易出事,特别是路灯昏黄的雨夜经常引发“血案”。

有的非机动车道设计是够宽的,但却划出一大半给机动车停放,只留出大约一两米的空间给非机动车走,上下班高峰时段,千军万马挤那一两米宽的路,让人时刻担心刮到机动车,引来巨额赔款,给生活雪上加霜。

非机动车只要一上机动车道就罚款,甚至扣车,可是,机动车上了非机动车道,慢腾腾地开,或者干脆停下来,也不管后面有多少非机动车在等候都无动于衷,但很少有人管。

为了让汽车畅行无阴,很多城市禁止摩托车上路,有些城市不仅禁摩托车,还禁电动车。可是,城市里虽然富人多,也不可能人人开着汽车上路,踩自行车、开电动车或摩托车的人还是远比开汽车的人多,禁摩托、禁电车其实是剥夺了没有汽车的人的平等路权,保护汽车族的优先路权。而汽车却是染污大户,电动车绿色环保,摩托有污染,但远小于汽车。从这个角度上说,保护汽车的优先路权其实是保护了环境污染的优先权,而且,汽车占用的资源多,诺大的一辆车就坐一两个人,凭什么他还要优先?答案其实不是因为他开汽车那么简单。

由于“禁摩禁电”很多人被迫买汽车,所以,现在城市里堵车成为常态,宽阔的马路几乎都成了停车场,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找停车位也如大海捞针。

城市管理需要多一些平民思维,多一些对底层民众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城市管理是需要智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只以富人为本,不以人为本,再繁华的城市也会被管死。遗憾的是,这种智慧似乎离我们还很远。

“身游城市发将华,眼见人情似槿花。惟有梁间双燕子,不嫌贫巷主人家。”(宋·朱继芳)城市,对低收入者而言只是听起来很好,如果你是打工者,或者是靠一亩三分地活命的农民,你都很难在西部小县城生活,更别说大城市了。因为不仅仅是“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其他城市一样米贵,一样居之不易。你只要在城市里居住,分分钟你都要掏钱,水电,开门七件事样样都要钱,且哪根葱都不便宜,而且还一天比一天贵。很多人掏空几代人的钱袋在城里买房居住,可是,过不了多久就发现原来住在城里远没有住在乡下幸福。

虽然“山人只合住山中,入得城来调不同。满面红尘无处避,手携白羽障西风。”(宋·朱继芳)可是,很多中西部的“新人类”已经不会种地了,他们只好在东部城市打工留连,家不成,业不就,过着满怀希望但却没有未来的日子,他们是无根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如果乡下人已经入了城,但没有收入,还不如回乡下去,种点地,养点鸡,过悠然自在的日子。

如果城市是花朵,农村就是养活这花朵的广袤土地,希望城市厚待、回报这土地,别嫌弃一身泥土味的乡下人,更别驱逐贩夫贩妇。没有城市,乡下人一样可以活下去,但没有乡下人,再好的城市都会很快变成废墟。

城市是天堂,城市也是地狱,城市只相信金钱,城市不相信贫穷和眼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