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其实是不可说的。古往今来,凡是真正能说的爱情,都是悲伤的。于是,王实甫有了《西厢记》,歌德有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最近的,琼瑶有了《情深深雨蒙蒙》。
而真正谈得好的爱情,问男女,往往男女都不知道个所以然。但彼此又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愉悦之中。只是,这种感觉要长期维持,也非易事。许多人因为不能长期保持住这种状态,后来,彼此越来越陌生。最终走上分道扬镳的道路。
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爱情和幸福,也并非要做得十全十美,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不喜欢我,这世界上总有喜欢我的人。虽然这种心态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它还算一个比较积极健康的心态,不会因为情感的失去变得消极,颓废。这也是人们经常所说,一切总得向前看。
这虽然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现在你没有处在当年那青春期的热恋中,你不知道其中痛苦。可趋势总得要求我们反思。爱情中最煽情又魅惑的话:呀,我真喜欢他,我真爱他,要是没了他,我活不下去。可是我要说,这世界上真没有了他,你还是得活下去。再比如:啊,我真的好喜欢他,甚至到达爱的地步,我们先不论喜欢和爱的界定,就拿人们确实崇拜喜欢某个人来说,有时人们自以为可以喜欢一个人的一切,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证明,这是假的,你喜欢他的一切,你会喜欢他的粪便吗?这样一想,虽然是事实,但爱情的错觉,让一个人得到疯狂的心态,可以不管不顾一切。真正理智了,理智彻底了,又好像没意思了,这个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把握的。
人类因为分工,工作,劳动的需要,使得喜欢和爱彼此受限。人往生物本能上说,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异性,肯定想和他待在一起,如果可以,甚至可以一起生活,但是道德,法律,舆论,不允许人们这样做。如果约过红线,肯定要背负越轨的代价。尤其是已经有了家庭的人们。故有的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能把婚姻经营成爱情的人,并不多见。有时,情欲和理智在人们的心头打架。
一些有识之士,对爱情可谓洞见甚深。说青年男女所谓的爱情,多数是荷尔蒙作祟,性冲动的原始本能。西方有个作家有一句精辟之论:青年男女早晨出去,黄昏归来,带着一群孩子。离开了性谈爱情的也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而纯粹的是为了这一点,爱情也不会长久。
西方人的爱情观,罗曼蒂克式,这种状态适合最初,它惊奇,兴奋,亢奋,神经活跃,一切都是崭新的。但它不能长久。古老的东方,把爱情看得很重要,中国之古文字,爱这个字的繁体,中间还有个心,爱情需要用心,今天简化了,去掉了心字,有的人调侃,说今天情欲泛滥,就是因为没有了这个心。在一些经论上讲:爱不重,不生娑婆,不生净土。甚至讲到投缘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一起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是多生多世修来的福分,缘分更重,两个人情投意合,也是两个人互帮互助的结果。换句话说,互相伤害,也要秉持冤家宜解不宜结的理念,不然来生又来,没完没了。可是,即便是幸福的日子,两个人修成了互帮互助的境界,人们也可能不太满足于这种现状。这其中原因,各有各的不同。
要想获得比较持久的幸福,唯有不断地学习不可。整天都是爱情不离口,电话不离身,这种状态根本不是爱情。青年男女萌芽时候的状态就是这样。实际上每天过日子都这样,一辈子都这样,谁还受得了。生活中的确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但是,超出了限度,彼此都会厌恶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空间,包括如胶似漆的热恋者。一旦过分突入对方的单元空间,后面会越来越糟糕。
要想获得持久的幸福,男女都要拥有自己的领地。男女不必同一工种,但都有自己丰富的精神空间。老把对方看作是精神空间,那太单一,也太乏味。这种各自的精神空间是新航标,新大陆。也就是生活在别处,人生有所寄托。别认为这是心灵鸡汤。有些鸡汤必须要有,否则就像那句话说的,有技死不了,无技也死不了,因为天有好生之德,但你活不好。彼此没有精神的大陆,容易活不好。
周国平先生曾说,一个人拥有从一而终的爱情或者前者没有,生活中处处有激情,两者都很好。恼人的是二者都没有,人生毕竟残缺。这样的人毕竟太少。有一句话又说,有爱得专一的情种,却没爱得专一的普通人。真正的多情者,爱起来反而更容易钟情。这样看来,上帝对人又是公平的。譬如说,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是,凡是见到一个倒地不起,浑身处在血珀中的人,大家都以为他是受害者,其实,真相是他正是一个杀手,只是他遇到了一个比较厉害的对手。这样一来,看起来悲情的东西,有时并不悲,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我第一次看简单版的《红楼梦》,由最初在电视上看到的林黛玉形象是不一样的。最初看到林黛玉,总是一副愁苦的印象,实在是不喜欢,又有点讨厌。但当读到真实的书籍时,我又同情起黛玉的遭遇。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到黛玉的角色中。但事后清醒过来,又觉得某些东西,它已经存在于那儿,环境造就了林黛玉的性格。一般的读者,能追求到这里,已经足够了。
爱情永远存在于欣赏之中,同时又不能撇开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当然,人们没有孩子和家庭的责任,相对来说,在舆论上可能自由一些,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也得因人因事因国度因文化而定。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人就特别反感老夫少妻,特别地不愿祝福,老夫少妻走到一起。虽然老夫少妻没有违背传统的公序良俗。但是,就是不祝福人家,还说什么老牛吃嫩草啊,老牛氓之类的话。因为这些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殊不知老夫少妻,能驾驭这种关系的,多数都是在某些领域颇有建树的人。就算不违背任何传统道德法律方面的条文,还得经过人们认知的那一关。故爱情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这也容易引出两个极端,第一个是,人们照顾一切外界的舆论,一辈子也不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另一个是,完全不顾一切,为了爱情可以做出一切事情,包括殉情自杀,或者背叛家庭。
百岁以上的夫妻老者,促膝相谈,你去问他们,爱情的秘诀,他们也只能笑而不答,或者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历史绵长,特别重视家庭的和谐。说什么家庭是社会,国家的根源,家庭乱了,国家就会乱。家和国只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历史上也有存天理灭人欲之争。过去,一个女的,丈夫如果死去,那她就得终生守寡,其实这里面,也有对人性的某些摧残。中国古代的大局意识,有时是为了延续族人,牺牲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女性。这种压制到了现代,人们思想意识觉醒,觉得自由恋爱真好。但现代社会,恣情纵欲的代价也很大。这个度,是极不好把握的。
西方人讲究个性,追求极乐。尤其是肉体的享乐。而东方人总体上是,谈性色变。按照王东岳的说法,东方的人口因为一直在增长,生育力量较好,用不着谈性。加上某些历史文化习俗的因素,东方人觉得这个东西知道就行,不要老是谈这个东西。而西方人,有的地方出现人口负增长,他们的生殖能力较差,他们非常需要谈这方面的话题。繁殖能力的低下或者丧失,对一个族群来说并没有太大好处。故恣情纵欲也有可能是来自西方。东方的中国虽古已有之,比如末代帝王,因为宠妃无度,导致宫廷斗争。大部分老百姓,即便纳妾,也有规矩。有的科学家说,人类发展到今天,某些方面未必是进步,譬如,我们都知道近亲结婚是不对的,知道这个,并严格遵守,所以人类越来越聪明,这好比植物需要杂交,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后代。又说到,物种的长久保持,还要遵守自然之道,譬如,动物都需要在特定的时节才出来交配,产卵。时节不会乱,而人类是完全没有了这样的限制。人类只重视了近亲不能结婚,也知道混血种人比较聪明。但是忘了自然之道,从动物交配的启示中,得出阴阳合和,也要顺应时节,有的生物存活在地球的时间远比人类长。
中国人对爱情是有自己理解的。譬如《诗经》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面,一句话就概括了它的主要内容,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认为这也是中国文艺的最高之道。而以这个标准来看,许多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都无法达到这个高度,达不到这个高度,就是违背自然之道的,违背自然之道,诸多的后遗症就来,故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让人思,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而要做到既思考,引起想象,又不会引起邪知邪见,这就不容易了。
古今中外,那些文学作品,凡是描写爱情的,多数都有对爱情不得志的一种呐喊。不管它是生活的启示,还是某些经验,哲理。正所谓,一个在爱情之中非常幸福的人,反而变得思想木讷了。于是,我又想起了哲学家这样的话:我遇到一个好的妻子,我将变成一个幸福的人,假如我遇到一个悍妻,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这多少有些戴有色眼镜了,因为这仅仅单纯地站在了男方的立场上,事实上是,它完全也可以站在女方立场上,同理而已。
爱情是恒古不变,令人类着迷的课题,不管是女娲造人也好,上帝捏人也好,只要地球不灭,人类尚存,它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而追求幸福,也是人类永恒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