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朝川的头像

杨朝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05
分享

玉师初行

今日出行的目的本是陪行:随陈前往电脑城购物,因而是并无前往玉师的打算的。但毕竟青春年少,世事确是未得深谙。并且再逾两日便是陈奔赴大学的日子,我们相与同游的时日已寥寥无多,因而此番之行尤显珍贵了。不觉想来,此行恰又可作为饯别之游,意义又更深远了一层。

此行前往的玉师为东区。听闻东西校区相差甚殊,而尤以东区形象极好,若除去考究实践的缘故,此行既为游览,则选东区以游,此中真意自是不言而喻了。

我们从宁屋角出发,搭11路公交即可直达目的地。我对11路的印象尚好,理由也很简单:乘客稀少。但凡有搭乘经验的人都会对公交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即是拥挤了。若是逢着炎夏,像今日一般模样,再遇上所搭乘的恰是人流最密集的车子,且不说步履维艰,热汗淋漓,仅因那上车亦难,下车亦难的处境,就能让你消受不住。倘若是位老者,倒还能摊得让座的好事,既是青年弱冠,那就不需多想了,只需叹上一口气,然后在心中默念下一站便是此乘之地,便是最好的解脱。玉林的公交确实拥挤,3路可作为一个典例。不过思至“能赚一元是一元”的潜规则,倒也释怀了。

乘客稀少的最大受益者确是乘者,这无须辩证。车子轻快,车内的空气自然流动开来。这本是可以尽情享受的,却因为此行路途的现状,我也不得不时而紧捂口鼻,黄沙漫卷,虽蔚为壮观,却着实无暇道之以赞美,只剩下望之以兴叹了。或许我们应当给予古代那些常年驻守在边塞的诗人以敬重之情。且可想象,他们不计边塞的荒凉与萧索,不教举目无亲与侧枕无人的孤独与凄凉,只凭着作为诗人的本职与秉性,凛然屹立于孤立的土丘之上,放眼辽阔,心胸豁然坦荡,于是乎有了“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千古绝唱。黄沙如何,大漠如何,俱为诗篇。思索到此,我顿时觉得这些狂飞的沙土倒添了些可爱,只是不知那些前来玉师的人是否也有这般思想。生活无处不诗篇,此诚然也。

我们所乘的11路之目的地便是玉师大门。止步于门外,心中微微掠过一丝新生报到的情景,却看到自己手中行李全无,只清水一瓶,这幻象因而也来去匆匆。陈虽也似我,但至少还有塑袋可握在手中,彼此相差,谁逊谁似,大致也有了结果。此日虽值假期,但已稀稀落落有人进驻校园,多数是独来独往,而左右只有行李陪伴,教人亲近不得。但绝不是人的冷漠,只是相互目的不一,自然也话语贫乏了。之前从网上了解到的信息显示——玉师占地一千多亩(东区和西区之总和),当然,仅从校门向内探望是无从得知的,因此必须亲自实践,深入观察,加之那些所知的他人对玉师褒贬不一的评价,从现在开始,所走的每一步路,应该也可以逐一印证了。

既然是旅游,除了山水观赏的必要,若有建筑,也总免不了要驻足观摩一番。玉师的楼并不是平均的分布在校园的内部,而都齐刷刷地往后面挤压,前头顿显得空旷无垠。但也幸好有树,若少了点缀,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就略减了几分?门面总不能忽视,对于每一步路,每一棵树,每一栋楼,甚至细致到小物件的摆放,我都留下心眼,只怕错过了每幅图景。眼睛自然能生成图景,就看观者以何种心情看待。今日心情大好,我自然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游览路线计划是环校一圈,这也是由玉师的区域构造所致,照此说来,我们的计划是符合实际的,要了解玉师,就应当顺着它的门脉,循循摸索,本心之处自然即可直达。玉师偏靠环路的小径不宽不窄,若没有汽车行驶,尚是可以作为散步之所的。兴许是因为气色的缘故,空气说不上清新,但少了烟尘和尾气的搅扰,惬意之情却也生得自然。小径的两边植有树木,树与树之间用胶带粘连起来,所围起的区域是一块略有凸状的草地,草色青黄相间,并不丰茂。树不高,枝干细且窄,丝毫遮挡不住晴空烈日。因而在烈日当空,那种有荫却乘不得的感觉,是可想而知的。树木尚且坚强挺立,我们又岂能表退缩之窘态?

校道安静得出奇,连此次初行话语颇多的我们也自觉地降低音调。偶尔有撑着遮阳伞的女生与我们打照面,虽然彼此不识,但双方也是很乐意互倾微笑的。女生最害怕烈日,即使眉头深锁,笑意仅匆匆一过,我们深谙,所以也并无误解。撑着遮阳伞的女生确实是此行玉师独有韵味的一道风景。她们有的徐徐走近,有的缓缓离开,人各有异,却都以相同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她们撑着伞,伞的颜色各异,但在日光的映照之下,都不约而同地显示出一丝清凉之感。或许她们有的已经久居此地,不稍时日便挥别母校,那份落寞,那份不舍,或许还有迷茫,我虽不知,却能想象;抑或有的初来旬月,几分憧憬,几分平静,或是几分纠结,都跃然伞上,然后折射出光,一道亮丽,一道淡然。

大约十几步的路程,先前那种空旷的感觉竟顿失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直当楼房离我们渐进,眼前的图景于是更换了另一番画风。楼房!是的,我们离楼房近如咫尺。既是大学,楼房自然必不可少,当然,也是必不可不流连的。玉师的楼房是别有特色的。我们并非建筑学家,也算不上美学家,因而对于建筑的构造和色彩,自然只能以普通人的审美眼光看待。我倒是觉得,就算是一般眼光,一个“美”字确是可以胜过一切所有的专业术语的。那些诸如“协调”、“采光性”等词,都太过于形式化,建筑本来就是形式的物体,我们又何必再为它加上一层形式的外衣,那么以这样的学习氛围学习知识,知识本身不也形式化了么?

玉师的教学楼和其他的一些演出设施均是清一色的以蓝白为主色调的墙体,虽略显单调了,但在炙日下,恰能为人送来清凉的慰藉,优劣俱有。看来,这学术上的“辩证”思想也伸延到建筑之上了,顿时,我的身子仿佛也由内而外浸润着大学生的气息了。

不稍几步,我们脚下的小径也变得宽阔起来,道路开始分成主干道和路阶两部分。路阶之上自然有成排成排的路树,几步之间,旗帜般的标语杆也相间其中,错落有致。若不放眼,初来乍到的人确真会以为走在校外的街道,虽然少了人流,但也神似几分。人总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从多方面作出的论断,但我仅从校道所见,不禁也有此类感觉。

说来也甚奇,玉师的地形并不平整,除了我们所走的道路,不论是建筑还是草地空地,都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分布在两旁,高也不统一,低也不相称,如若发挥想象,极尽天马行空之能,这些高度各异的景物不正似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么?与那绵延数千里的山川水脉相比,我们所走的道路恰又幻化成曲曲折折的河流,虽置于高山峡谷之中,却淡了奔腾湍急之势,反而平静流淌,多了些安逸气息。确是,经历了高中轰轰烈烈的奋斗,还有大学林林总总的奔忙,每当我们走出教学楼,卸下背负着的轻重不等的学习包袱,只要漫步在校园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也会享受到一丝轻快的感觉。崇山的巍峨衬托我们的渺小,而我们并不用胆怯,因为我们还有流水脉脉的庇佑与潺潺的慰怀。

我们的步伐缓缓深入,足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相继映入眼帘,后来,宿舍也一字排开。当我们路经玉师最后一所体育设施之后,道路上的人流也随我们的话多了起来,空气中的喧噪成分也有所密集,缘故之所在,只因我们误入了男生的禁区,即是女生宿舍楼外了。我怯于男女之别,便提醒陈是否改变原计划,绕道而行。陈倒是显得一身坦荡无愧,话语自在地说:“又有何妨!若是真的惹上误会,只需说我们并非玉师人,只是观游者。她们自晓我们并无误闯之心,且就按计划行走,不必乱了阵脚。”陈言语恳切,我便只好顺从。

若说以蓝白为特色的教学楼当之无愧是玉师建筑群中的亮点,那么此时所见的女生公寓楼也不逊风骚。公寓楼的墙体同样以蓝白为主色调,墙身略矮,四方是与棱角分明的教学楼差异显著的椭圆形轮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我们仅从外景观赏:公寓楼内的房间是空旷的,以中间分二,两面各有一间与厅室相仿的卧室,外围辅有盥洗室。一楼与大堂相似,是玻璃材质的门。我本以为一楼并无人居住,但陈指示我看大堂的深处——衣物眼花缭乱地挂在天花板上,地面墙角处歪歪斜斜地摆满了衣桶。我原以为只有实验才会有此场景,没想到玉师的人也过得并不舒适。看来,人口一多,问题确实是能掩盖优点的。可是,是否单凭这一点,就可以下了断言:玉师的住房条件着实简陋?我却不予苟同。简陋简陋,简陋之由必是出在居住之所。但公寓楼给我的直观感受,却并无厌恶感。当然,里面的设施我是无从得知的,因而于细微之处便无从考究了。那么,至于玉师的居住方便与否,仅从一楼所见诚然是以偏概全。外人所至,又恰恰是以外在作为首先考量的指标。然而真相并不存在于表面,既然称为真相,那必是要求我们实际去考究一番,才可得出真实的现象的。玉师的住宿究竟如何,那也只有每位亲身适应的玉师人方可知之了。或许我们有幸,可以从她们的微笑中提炼出答案,或许也不能。

公寓过后,食堂大厅应该算是玉师建筑的尽头了。我不知此等布局是不是有意而为之。若果真如此,倒是可以解释出个所以然来的。民以食为天,自然“吃”是我们看得最重的。恩格斯曾说:人无温饱,何以谈及艺术、体育。因此把食堂置于最后,确是压轴之所。

话分两头。如果说到此为止所经历的半圆之游美在校道与建筑等无生命之物,那么即将迈开的另一半圆,却会是一番活泼生动的奇妙境界。

我爱玩,诸如“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景象自然是不会错过。陈被烈日灼得有些心不在焉,而我恰是另一番面目。

“快看!有荷花池!还有柳树!”我很兴奋,于是不由自主地激起陈的疲惫来。

“这应该是个人工湖,据说我的大学也有此景。虽尚不知构造如何,且借观玉师此景,待日后也有个比较。”

此处的荷花池上并没有荷花,所见俱是浮萍,还有时而隐现的水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柔柔的在水底招摇……”,这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字句,今日赏玩,倒能与此景互为吻合,相映成趣。那么我是否应该感慨:在荷池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无妨无妨,若我也心怀此句,倒与志摩相近了几分,何其妙哉!

池边的长廊也别有一番诗韵。我们走近了,走进了,风也霎时温柔了许多,挽着发,挽着衣,用轻快的节拍敲击着藤蔓的叶子,虽不成曲,但与叽喳的闲谈想比,却也是最优美的曲了。我们见了座,心一下子安顿下来,在灼热过后,更深深懂得乘凉是一件多么幸福和惬意的事。我们时而坐,时而起;时而仰,时而俯。仰处,长廊以藤蔓为蓬盖的特点意外映入眼帘,我有所思考,于是戏谑般地对陈说:“这样的巧妙构造逢着夏天倒是挺取巧的,省了材料,兼得绿色之名;如果遭逢大雨,此处便万万不是躲避之所了。”

不到此处,真不知在烈日晴空之下尚有如此令人心醉神迷的风意存在。我流连不欲再行,陈这回却因了我的性别之嫌而不愿久留了。我笑他:“但坐无妨。”他却与我急了:“难道没看见么,我们的正对面就是女生宿舍。”我不禁感叹,女生宿舍可谓是星罗棋布呀!

玉师的活景自不会仅有此处。我们接连踏上石桥,俯瞰混黄混黄的人工湖,平静的湖水,安静的楼房,这时所见也搭配得天衣无缝,自然美好。踏在假山处滚落的巨石上,任流水逝去,最终与人工湖汇合,此刻石与水,水与湖,湖与人,竟默契一般合于一处,身旁“思源”字样的假山,仿佛也有了灵气。

话头再分。对大学而言,学习的氛围总该是主流的气息,然而到此为止我们仿佛尽沉浸在游玩的空气之中。若是如此,那么大学与一般的旅游之所岂无二异?

玉师东区的旅途即将告一段落,我们疲惫的双腿也提醒彼此是该离去了。可是,回想起来,似乎又缺少了些什么尚未见着。还是陈提醒了我:“逛了许久,却奇怪的没有图书馆的身影。一个大学若是没有图书馆,那岂不枉称高校?”

照理说来,我们按环形的路线游览理应能清楚地知道建筑的所在。但恰恰相反,玉师的建筑却给我一种流动的感觉,先前很早便赏过的楼房景物竟会不时又出现在眼前,让人顿失方向感。这大致是因为玉师的小径出奇多的缘故吧。小径多,却也各不一样。除了先前所见的水泥路,还有鹅卵石路,小块砖路等等,形态各异,颜色也各异。我们实在是受不住太阳的热情,于是都不约而同地躲到教学楼的檐下。玉师东区有两栋大教学楼,一栋唤曰“博学”,另一叫做“厚德”,取校训“厚德博学,知行合一”之意。我们所处的是厚德楼。玉师的教学楼是中空四周状的建筑,因为假期,楼内并无人烟,因而我们算是不速之客了。

我提议上楼观赏一番,陈也正有此意。厚德楼的楼道矮且窄,我们并排而行尚已不容第三者置身,所以情状可想而知了。厚德楼内的氛围也是阴冷的,也许是由于特殊时辰,我便有此措辞,并无贬意。并未关闭的教室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亟欲要看大学的教室是怎个模样。我们步于走廊外,正苦恼于为何每间教室的窗户建得如此之高,但当我们踏进时,便知原来如此。原来厚德楼的每间教室都是阶梯的构造,目测大约可容纳一两百号人,教室上前方有多媒体屏幕。我憧憬着,每一位初来这里听课的学生应该都会有我此时这种幸福的感触吧。

二楼为止,我们便不继续重复观赏。我和陈边走边交流着此行彼此印象深刻的体会。路经一楼中央的空地,陈的耳朵尖利,而我也隐隐听到从我们右侧的教室里传出授课的声音。我们先是一怔,然后我推断:“这兴许是某位老师在进行讲座吧。像此类事情,在大学谁都可以参与进来。”陈听了我的话语,不禁兴奋起来:“那我们何不参与参与,这次机会可是着实难得!”我嘴上不答,心里却也激动几分。于是我们悄悄从后门进入,走上后座,顿时又是一怔:教室里并无听者,只有一名貌似学生的女孩在讲台自圆其课。我们不约而同地猜到:应该是位实习生在模拟上课。想到这,我们更为好奇了。于是乎悄然地坐在了位置上。那位女生背靠着我们,话语不停,手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十分认真。当她转过身,看到教室里莫名多了两位“学生”之后,也是一怔,然后试图继续讲课,但终究因为害羞而尴尬地笑了。她停了话语,询问我们的来路。我们以“大一新生”自称,于是各自打开了话匣子。“你继续,我们可以当你的学生。”女生应允,继续刚才的思路。不过,毕竟毫无经验,作为“学生”的我们有一丝紧张,而讲台上的她也是慌了阵脚,几分钟过后,终还是羞涩地示意我们,这堂课无法进行了。我们也因去了紧张而如释重负地笑了。从与她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她是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即将升任为一名教师。在临行前,我们祝愿她事业有成,一路顺风,而她也以一位学姐的口吻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大学虽然比较悠闲,但终究是不能荒废的。校园里的社团多种多样,每个人确实都应参与集体的活动,这是有好处的。但是不应杂,只需参与对自身的学习有用的便适合了。多了,反而会扰乱你的学习甚至大学生活。”她的话在理,我们应当谨记。

与实习生的相遇确实是一段美妙的插曲,留恋过后,我们依旧不懈的继续踏上寻找图书馆的旅程,大有一番“不见书馆非好汉”的决心。而皇天也终不会负了苦心人。原来我们一直苦苦寻觅的图书馆就在校内空地的最后方,只是因了我们的环游路线,才将这第一景拖到了最后。看来人有时候也是不能太循规蹈矩的,不懂得变通,岂不成木桩子了?

浏览过后,陈却是道出一句感慨万千的话语:“就连市图书馆都不能与此相比呀!”而我也接了陈的话茬添上一句:“这才是真正大学应有的风范!”

黄昏未至,日光照得依旧火烈,我们的内心也配合着澎湃万分。一次玉师之行,此路,此树,此楼,此人,确实印象颇多,也是颇深的。在临行前,我突然回想起那些纷纷扰扰的评论玉师的话语,此刻斟酌,却都像是校门前的这一抔抔尘泥,尽是虚无,风烟过后,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那块镌刻着“玉林师范学院”的石碑依然不倒,看着世事沧桑,它独凛然。

思绪刚止,11路公交也恰好来到,车上的旅途又会是另一番美妙的感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