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魚成鸿的头像

魚成鸿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7/19
分享

“诗与散文勾兑”之浅见

在诗坛摸爬滚打四十年,足以使学徒工也煎熬成朽老头。

这么多年学诗写诗,总觉得自己还是门外汉。是我误入了诗歌的死胡同,还是诗歌本身撞上了南墙,我困惑。好多人都在说,现在写诗的人比看诗的多,这话不无道理。因为现代诗歌跳跃宽度和朦胧程度越来越高,因看不懂的人越来越多,自然想看诗的人越来越少了,绝大部分看诗的人,就是探索写诗的人。就算局外有兴趣啃诗的人,只是啃了小众诗人的诗角,而大多数写诗的人,却依然坚持咬紧岁月的牙关。

不可否认,当下的诗歌离小众也渐行渐远。现代诗歌到了后朦胧时代和新生代时期,但仍以朦胧和跳跃为时尚,注重独特的语气或语感,仿佛看懂了就不是好诗。再加之诗歌派系林立,而评判标准模糊,这无疑造成了诗路越来越窄,缺失了诗歌本身的多样性,而且存在越来越远离生活根茎和时代脉络走势。因此,现代诗歌简直难以勾勒时代的精气神,反之这个辉煌的时代难以全方位折射诗歌的光环。我也尝试以不同的手法,去捕足时代和生活的亮点,可是晦涩的往往难以映射真实,明白的往往难以展现诗的唯美和嚼劲。常理说,对不同灵感闪现的捕足,或是对于不同抒发标的,除了手法不同外,应该还有表现的体裁绝对不能雷同。

随着诗歌的迂回曲折,散文倒是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这也有赖于诵读艺术的兴起和听觉作品的流行。据业内人士透露,近几年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数猛增,散文作品笋出。但也有权威人士抨击,现代散文普遍存在题材偏窄、篇幅冗长等问题。目前散文一般局限于父母、家乡、游记等题材,因路窄很难避免堵塞和撞车。而且手法基本趋于以随笔为主的奶奶纺纱式的平铺直叙,缺乏构思新颖和题材创新,罕见出现精悍美文。散文篇幅冗长现象,更是有目共睹。一般两千字以上,大散文甚至都在五、六千字以上。文章冗长不但使散文美感破损,背离了现代生活节奏。更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散文存在游离传统散文之嫌,普遍缺乏诗性和美感。

我想体裁只是雕琢文学作品的一种工具,以达到向读者无障碍地传递情感和美感。最近我探索着诗歌重写,并侧重散文诗创作,或干脆把旧诗作改成散文诗尝试,虽然创作收获甚微,但也有一定的回馈,更重要的是有所镌刻的感悟和决堤的启迪。但是为讴歌时代、抒怀生活或整体传递生命的正能量,往往需要添加些许细节,但结果成了介于散文诗和短散文之间的骡子。我认为,散文诗首先是诗,一首哲思和情感凝和的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篇诗性和美感宣泄的精美短散文,但是一篇精美的短散文,不一定是一首传统意义的散文诗。散文诗属于诗歌的范畴,短散文显然属于散文的家族,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纵观文学发展史,任何文学形式的形成,离不开时代背景,经得起时间淘沙。我想为马与驴牵牵红线,以“诗与散文勾兑”理念,在自己一亩三分田里尝试微短散文创作。并且根据现代节奏,尽量拧干散文的水分,以满足速读或吟诵。近年本人在省级刊物以上发表近百篇次短散文,篇幅均在千字符以内。为了传统散文与微短散文的区别,也有利于短散文时代适应性,我暂且把这些短散文穿上“诗散文”的外套,这并非空穴来风。当然,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创作思路是否可行;二是这种体裁的读者接受度。值得一提的是两者不能混淆,可行的思路,并不说明作品的优劣;认可的作品,并不证明体裁的创新。

谨此以三言两语略抒浅见,权作抛砖引玉,以期师者和读者联袂拨雾。

此文发表于《西部散文选刊》2022年第7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