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玉洪的头像

韩玉洪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1/21
分享

樊星:重现尘封的三峡 ——读韩玉洪长篇小说《铁血宜昌峡》

    七十多年来,文坛上产生了不少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优秀小说——从《荷花淀》那样诗意盎然的名篇到《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红高粱》、《亮剑》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力作,都以一曲曲慷慨悲歌彰显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精神。最近,宜昌作家韩玉洪的长篇小说《铁血宜昌峡》出版,在抗日的故事中增添了怎样的新意呢?

自电影《血战台儿庄》于1986年上映、同年周梅森的小说《军歌》发表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以来,关于国民党军抗战的文艺作品渐渐引人瞩目。到了1991年,邓贤的纪实之作《大国之魂》以史诗气势还原了滇缅远征军的悲壮历程。再到纪念抗战爆发八十周年的2017年,聚焦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的影视剧让宜昌的抗战故事再度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也丰富了湖北的文学记忆。一年后,韩玉洪的《铁血宜昌峡》则在重现宜昌大撤退的紧张、悲壮的历史场景的同时,相当真切地写出了宜昌、峡江一带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从而将抗战的滚滚风云与浓郁的宜昌、峡江乡土气息成功融合在了一起,写出了抗战文学的新气象。由于作者在宜昌生活几十年,对宜昌及其周边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才能在写抗战故事时别具匠心,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重现了鲜为人知的历史一页:日寇切断盐道,迫使抗战军民排除艰难险阻,打通盐马古道,平息了因为缺盐产生的种种乱象,保障了军心、民心的稳定,进而也为抗战的相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王愿坚的小说《粮食的故事》、《党费》,还有孙景瑞的长篇小说《粮食采购队》(1976年曾经改编成电影《难忘的战斗》),都是通过围绕着粮食、盐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写战争年代的殊死搏斗的。正面写战争的波澜壮阔固然不易(如《三国演义》、《李自成》等等),通过侧面场景描写战争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也需要独到的慧眼——从杜甫写“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到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有孙犁的《荷花淀》、徐光耀的《小兵张嘎》,都表明了这一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灭顶之灾、战争为普通人成长为英雄提供的机遇,都丰富了我们对于战争与人性、苦难与诗情的认识。

于是,在成功描写宜昌大转运、敌机疯狂轰炸的紧张氛围中,作者写出了历史云烟的翻卷多变:从冯玉祥为救助难童向盐商募捐的奇招到日酋冈村宁次因为南京大屠杀而产生的另类思考,从红军段德昌的旧部因为“肃反”的残忍而被迫逃进山林,成为一支不可小看的江湖武装,到“鄂不点将”的传言引发蒋介石与鄂军将领的隔阂,都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却好像老照片一样,具有历史的模糊感,也因此传达出历史的纷乱与诡谲。另一方面,作者对于峡江一带急流险滩、船工命悬一线、也齐声喊着号子、拉纤的场面描写,还有那些关于风土人情的多彩描绘——从“三峡明珠汤”、“酱拌玛妮逛”之类鲜为人知的小吃到“秭归有三个端阳节”、秭归的红棺葬习俗、新滩的街景描写,加上点缀于名胜古迹中的古代诗人在峡江咏怀古迹的那些诗句……可谓光怪陆离、移步换景,都能写得真切、清新,引人入胜,甚至令人产生去走一趟的冲动。书中也没有回避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刻画——从部队里克扣军饷的劣迹、水保长、船老板吃黑的阴招到民间抽大烟的风气,读来都使人想到民族苦难的绵绵不绝、世间痼疾的难以根除,不禁为此而长叹息。诸如此类的描写占了全书相当的篇幅,从而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边是战争的风云,是中国军民抵抗外敌的硝烟弥漫、血性冲天;一边是风俗的画卷,是峡江三教九流生活的热热闹闹、烟火气十足。其中混合着悲壮与喧哗、悠然与龌龊、惊叹与歌咏,可谓五味俱全、一言难尽。战争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却终究抹不去生活的五光十色、民俗的生机勃勃。这,便是此书给人的启迪之一吧!加上书中频频出现的“宜昌”二字,作家为故乡的苦难与风流写下了令人感动的文学篇章。读此书,我常常会想到已故宜昌老作家鄢国培先生的“长江三部曲”《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想到其中对于川江两岸三教九流故事的精彩讲述……我感到,《铁血宜昌峡》是延续了“长江三部曲”的文脉,并凸显了宜昌的文化特色的。

在湖北,已经有一些作家在写本乡本土的风俗人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池莉笔下的“汉味小说”到李传锋、叶梅笔下的恩施风情(如《白虎寨》、《撒忧的龙船河》),从陈应松的“神农架故事”到晓苏的“油菜坡系列”,还有王雄写襄阳的“汉水文学”长篇小说三部曲《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李叔德写襄阳历史的“唐代诗人三部曲”《孟浩然新传》、《乱世诗人张继传奇》、《惊世骇俗皮日休》,还有映泉写远安故事的《桃花湾的娘儿们》、《百年风流》,还有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刘诗伟的《南方的秘密》那样的仙桃故事……这些作品,都写出了湖北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本《铁血宜昌峡》,则为宜昌及峡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风俗画记录。尤其是在这个现代化高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的遗产已经被人们淡忘的今天,这样的蓦然回首无疑更加难能可贵。近年来,还有许多热爱写作的湖北人在书写着各自的故乡记忆,有些已经出版,有些已经成稿。我想,再过若干年,文学的湖北书写应该能够呈现更加绚丽夺目的气象吧!

时光已经给许多往事遮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拂去那些灰尘,重现并不如烟的往事。


樊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等。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