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春林的头像

余春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5/16
分享

我读母树林

我与川流老师素未谋面,但“认识”他却有十多年了。也许有人会问,这不自相矛盾吗,既然素未谋面,缘何又相识十多年了?个中原委,且听吾慢慢道来!

十多年前,新浪博客风生水起,喜欢文字的我,自然不会放弃这“随波逐流”的机会。几年下来,收获颇丰,写了六百多篇博文,还结交了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钟情于文字的博友,这其中便有川流老师。

人是感性的,无论“漂”多远,无论“飞”多高,对故乡的思念却总是刻骨铭心的。无论好歹,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心心念念的,依然是故乡。在玩博客的时候,特别衷情于那些描写和叙述我故乡内容的文字。对来自故乡的作者,一旦遇见,犹如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川流老师是我在博客中的一次“闲逛”时“遇到”的。

刚开始,品读了他的几篇作品,觉得够味。记得有一篇回忆父爱的文章,深深打动了我。他的作品中所描写的环境,和叙述的语言,带着一股浓郁的我故乡的气息,使我倍感亲切,于是点开作者介绍,一看是“湖口人”,难怪这么熟悉。于是毫不犹豫地发出好友的邀请,并在留言中备注道“一个在外漂泊的湖口人”。川流老师接受了邀请,交往就此开始。然而,文友之间的博客交往,仅限于作品,至于川流老师是谁,是干什么工作的,我一无所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开始流行起来,新浪博客开始不吃香了。不吃香的原因主要是,改版后的新浪博客审核严格等近乎苛刻,无论内容好坏,一旦涉及到所谓的“敏感”字眼,就无法发表。或者侥幸发表了,过两天就会神密地“失踪”(被平台强制加密)。所以大多文友的博客都定格二零一五或二零一六年左右。虽然微信在二零一几年早就有了,但我与川流加微信好友,还是今年的事。

今年,我有幸被吸收为九江市作协会员,雁飞老师创建了一个湖口作家群,并荣幸地被雁飞老师拉入了群内。进群后浏览一下群内成员,发现川流老师也在其中,另外,还有几个认识的老师,我一一发出微信好友的邀请,以便今后的学习和交流。很快,川流老师接受了我的邀请。

随着不断阅读川流老师作品的增多,对他的了解也不断加深。逐步了解到川流老师的真名叫李宏川,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口县政协副主席。川流的川字就是用了名字中的一个字,我觉得川流的网名非常贴切,抓住了家乡的地域特点。川流老师虽然处在政府机关担任着重要职务,但他笔耕不止,常有佳作问世。这是需要定力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近年他出版了一本较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母树林》,该小说获得了江西省最高小说成就获《谷雨》获,获得九江市文联第五届文艺繁荣工程扶持项目。

对于好小说,作为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总想一睹为快。更何况该小说的作者是故乡人,且与我同年,拿我们家乡的话来说是“老庚”,于是便产生了购书的念头。随即在当当网点开搜索,没找到,有点遗憾。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我不是有川流老师的微信吗,何不发条信息给他,请求他发一个售书链接给我?但转念一想,他有空吗,能不能得到他的回应?带着这些疑问,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川流发了一条微信:川流老师您好!您的作品《母树林》在当当网找到不,我想购买一本,您能发个链接给我吗?

余老师好!发地址给我,我有空寄一本给你。我手机还没有放下,立刻就收到了川流老师的回应。

我大喜过望,即刻把收货信息发给了他,并问道:“多少钱?我发红包给你”

他立马说:不要钱,免费送!

我说:好像不大好,我收到书再发红包给你,包括邮费!

我想,川流老师这么忙,他说等有空再寄一本,估计不是一时半时的事,先耐心等着吧,他既然答应了总会寄过来的。

我当时给川流老师发微信的时间是上午上班的时间。到了晚上7点,我收到顺丰快速微信公众号发来的一条信息:快速已发出。一看发件城市,赫然写着:江西九江。不用说,是川流老师趁晚上有空,已经把书给我寄出来了!

我感慨万千,这些年,同多少人在微信里打过交道,能像川流老师如此守信的并不多,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有时借口事忙,微信拖到很长时间才回。更有甚者,有些人仗着一官半员,或财大气粗,对一般人的消息回都懒得回一下。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信息根本不值得回!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律和格局吧。

第二天下午五点多种,我收到了公司楼下丰巢的取件通知,看物流单位是顺丰,知道川流老师寄的书到了。心想,川流老师办事真的是高效率,为保险起见,他用顺丰;为了使书早日能到我手中,他又用了“加快”。不然的话,从九江到汕头是要两天半的,这不花了一天时间就到了!

我兴奋地跑下楼取了快递,打开包装,一抹绚烂的森林绿映入我的眼帘,大略翻了一下,一股浓郁油墨香沁人心脾。心想,晚上再用心拜读。看了一下底页,上面印着:售价48元。我点开川流老师的微信,对着封面拍了一下照,然后编了一条短信发给他。另外发了一个68元的红包给他,其中20元算作邮递费。短信的内容是:川流老师您好!佳作收到,购书费和邮寄费请您收下!

不用发钱,多评论就好!川流老师立马回我。

二十四小时过后,第二天的五点钟,我准时收到了一条微信信息:红包拒收退回。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见缝插针,一回到家里,便坐在沙发上,端着川流老师的长篇小说《母树林》。其实真正可以静下来看书的时间并不多,主要是晚上10点到12点的那段时间,万籁俱寂,才可以真正的全身心地投入。好在《母树林》确实写得好,“读完它!”是我发自内心深处的诉求。因此,无论是深夜的那段时间,还是晚上吃饭的时候,早上上班前的那一小段时间,我统统给利用上了。正如鲁迅所说:时间是海绵里水,越挤越有。搞到老婆埋怨我说:你是吃多得吧,么好东西看得这么入迷!

我花了不到两天半的时间,将《母树林》一字不落地看完了,而且还作了笔记。总的来说,《母树林》是我近年来所读到的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我之所以说它好,是有以下理论依据的。

首先,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

一部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母树林》成功地刻画了贺云松、母亲、彭木火、扬宝和、舒根怀、秦洁、彭美凤、细福……等一大批人物形象。他们都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贺云松的善良、包容、勤奋、孝顺、执着;母亲的贤德、知大局、明事理;彭木火的贪恋、狡猾、自私、狭隘;扬宝和的睿智、同情、勤劳、间或的贪小便和自私。

在文艺鉴赏中,人物形象和意象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支撑的,诗歌意境是靠意象来营造的。也就说一部好的小说,必须是以呈现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让人物形象来渖绎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以分析和说教的方式来展现的。同理,诗歌意境的创造也是靠意象来营造的,而不是枯燥的道白和说教。

《母树林》对贺云松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例如,在塑造贺云松的善良时,利用了很多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其中包括:对自己盲目参与林场职工去张坂村“打秋风”时的不满和愧疚、有对林场职工无端呵斥细福的反感、还有对林场保卫科干部殴打偷树村民的愤怒。塑造贺云松的吃苦耐劳的品性,是从他号树、培植适地松、二次林业普遍等细节中进行刻画的。

这里,我想把作者塑造贺云松孝顺的性格这一点,单独拿出来叙述,因为关于这些细节的刻画,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印象最深刻。贺云松对母亲孝顺的细节,在小说中不胜枚举,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给母亲买寿材这一节。通过贺云松产生买寿材的想法,到多次向彭木火提出买寿材的要求,再到实现买寿材的愿望,最终在风雪交加之夜,历尽千辛万苦,将买好的寿材拉回家,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湖口人当时的生活风俗和人情风貌。不由得使我想起我父母买寿材时的情境,直看得我泪流满面,几度哽咽。

尤其令人难得的是,作者对贺云松这个人物的刻画是血肉丰满和立体可感的。通过生活的一些细节,作者还刻画了他身上的,每个年轻人都在所难免的小虚荣,在人情世俗面前的一些小九九,在面对复杂场面时的小冲动。这些细节的刻画,并不影响人物的正面性,反而让读者更感觉到人物的真实可信。

在小说中,对母亲的形象刻画虽然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却是无可替代的。母亲是贺云松感情的依托、动力的源泉、精神的灯塔、航向的指针和成功的后盾。在贺云松快乐的时候,母亲是他的分享者和鞭策者;在贺云松痛苦、迷茫和消极的时候,母亲则是他的劝导者和鼓励者。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精心呵护,才使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青人,由幼稚到成熟,由软弱到坚强,最终走万向成功的彼岸。

小说中彭木火等其他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十分成功,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雷同,但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此处略云一千字……

其次,我要说的是《母树林》在结构上的特色。小说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最难写作的文体,而长篇小说更是难上加难。难在哪里,个人认为难就难在结构布局。

《母树林》的结构紧凑,逻辑清晰,不枝不蔓。八年的林场生活,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如何将这些人物串联起来?如何选取典型事例,如何保证小说的主题不偏不倚?这些都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力的。川流老师通过独特的结构方式,将这样事例串联起来,将平常生活的小事,叙述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悬念,吸引读者的触角,不断地向故事纵深处探寻,一探人物命运的奥秘。

小说对贺云松和秦洁爱情故事的描写,就充分展现了结构布局的匠心之处。作者对贺云松与秦洁的感情发展轨迹的描写,是以剥蚕抽丝的方式层层展开的。两人一开始在学校的的感情是,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谁都不会怀疑这一段感情的美好,谁都会认为这段美好的恋情一定会修成正果。然而,故事迷雾层层,曲折迷离,并非如读者相像的那么简单。

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两人的情感不断地发生变化。贺云松来到含山林场上班以后,秦洁的感情便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等到秦洁亲自来到含山林场,亲身感受到贺云松工作环境的恶劣之后,这种微妙的变化在不断地加深。再到秦洁毕业以后,贺云松将恋情向秦洁父母公布,遭到了秦洁母亲的竭力反对,在母亲的挟持下,秦洁的思想开始出现严重的摇摆,两人的价值观逐渐相背而行。最终,因为秦洁工作改行的事,感情走向破裂。这段被大家看好的爱情以失败而告终。这个结构安排,充分体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这就是小说结构的最高境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第三,关于《母树林》在语言描写方面的艺术特色。

《母树林》的语言生动风趣,大量的湖口方言和俚语的运用,使小说大为增色。每每读到这些方言俚语,都会使我忍俊不禁,大笑不已。例如:小说的开头,贺云松刚到含山林场,在副场长杨和宝的带领下,去东涧验收抚育面积。当杨和宝来到半山腰发现鲤鱼背还没锄完,就责问生产队长狗子:都过两天了这片鲤鱼背还没锄完,看你们这是磨什么洋工?狗子是这样回答的:杨场长,这怪不得我们呀,这鲤鱼背的土比卵头还硬,大伙用吃奶的力气一人一天也锄不了几分呢!小说中的这段对话,大量使用方言俗语,既符合场景,也符合人物身份,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另外,《母树林》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语意和语境的真实感,读来让人感觉到质朴、亲切和可信。

《母树林》充分运用了湖口方言的活泼性和幽默性,使小说的语言生动风趣,是一次文学语言的大胆创新,是用湖口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性作品。但是,我想向川流老师提一点小小的建议,这些方言俗语应在小说中进行注释,以适应不同方言区域的人进行阅读。如果没有注释,会影响到小说在传播中的受众范围。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母树林》之所以对我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方面,与内容描写的是我家乡熟悉的环境和人物有关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是我所熟悉和曾经历过的。整个作品闪烁着温馨的人性之光。之光贺云松是一九六八年出生,一九八六年走上工作岗位。而我是也正是一九六八年出生的,我是在一九八八年走上社会的。小说中所描写的生活环境,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但使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的过去,倍感亲切和怀念。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各不相同,由于环境所迫,面对困境,贺云松没有像其他同龄人选择退让和妥协,没有选择投机取巧。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稳每一步。是金子总会发光,皇天不负有心人,贺云松是幸运的,虽然他经历了重重磨难,但也遇到人生中的伯乐:徐科长、段股长和吴县长,最终走向了自己理想的彼岸。贺云松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是他对艰苦命运不屈不挠抗争的结果,是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结果,是他不断虚心学习勤奋工作的结果。

我们也许会经常抱怨外在的条件制约了自己的发展,通过《母树林》的阅读,及与作者川流老师的交往发现,其实制约一个人的发展不是所谓的外在环境,而是一个人的格局。

格局大了,前程就宽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