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卫中的头像

陈卫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12
分享

苇荡鹭音

苇,芦苇。鹭,白鹭。一荡浅浅湖水,一片青青芦苇,几只、几十只、或更多的白鹭鸟,在低语、在歌唱,在栖息、在跳跃,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此刻,我在城市湿地公园(盐城),在苇荡鹭音景点。面前是一轴画卷,墨色和谐;是一片胜景,生机盎然。苇荡鹭音,是谁巧夺了天工,谁又妙手之偶得。就这样静静地站立,就这样静静地陶醉。听白鹭之声,抑扬顿挫,无论倾诉还是争吵;看风过芦苇,杆摇叶摆,不管风动还是心动。

思绪穿越至百年之前,回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乡(射阳)。那是片苍海演变的桑田,听说爷爷的爷爷从苏州阊门来到这里。地广人稀,草木茂盛,还有随海水而来的盐。燃芦苇为火,煮海水制盐。芦苇遍地皆是,当然就少不了白鹭,还有很多其他鸟和其他的动物。

爷爷成年的时候,迁移来这片土地上的人已经很多,挖渠引水,整地植棉。盐比不了棉,于是渐渐地走进了历史。有成片棉田,也有成片湿地,边种植着棉花,边收获着芦苇。有芦苇,就还有白鹭和其他的鸟。芦荡鹭音,的确有,但爷爷们说不出这样诗情画意的词语。

记忆中我童年时,家乡的土地已经洗盐去碱,成片开发种粮植棉,芦苇已经很少了,只是在沟边和河旁偶尔可见。白鹭已基本不见,在学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后,我才在离家几十公里的海边滩涂看到过真实的白鹭。

芦荡鹭音,对我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初次相遇却是在城市里、在城市的湿地公园。城市东临黄海,湿地资源丰富,以“大美湿地”为名片,建设的城市公园当然要体现湿地之韵,于是扩塘造湖,移栽芦苇,待芦苇真的长成之后,便飞来了一群群白鹭。于是便将芦荡鹭音的诗情画意变成了眼见的真实。

爷爷还健在,还住在乡下,请他进城,到公园看芦荡鹭音。他说,看过看过,是老朋友了,他们走了,他们又回来了。爷爷还说,现在乡下也可见成群的白鹭,是环境好了,人们也保护他们,他们就又回来了,越来越多。

去过大纵湖(盐都),看世界上最大的芦荡迷宫,也看到白鹭在迷宫中飞来飞去,不知他们是否会迷在宫中。去过金沙湖(阜宁),湖中有个不大的岛,岛上有很多树,林中集聚了很多很多的白鹭。那么多白鹭发出的鹭音,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让你不得不寻声而来。听说,这儿的白鹭是本地区密度最大的,鹭音的分贝也是最高的。

在网上百度,白鹭是很适宜生活在苏北沿海的一种鸟,但他对环境也很挑剔。一旦达不到他的环境要求,他便要飞向青天另觅他处。现在白鹭回来了,有理由说,我们把绿水青山又追求回来了。

不仅白鹭,还有世上只有很少的勺嘴鹬也回来了,就在黄海湿地世界遗产地(东台)。还有几乎灭绝的神兽麋鹿,也回来了(大丰),并且已繁衍到六千多头。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的,我们还要把绿水青山,幻变成金山银山。看芦荡、听鹭音,生态发展同样可以一路风景,更会有诗和远方。

 清晨,在汗水中奔跑,傍晚,陪父母亲漫步,在城市的湿地公园,看芦荡、听鹭音、观鹤舞、“森”呼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