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味道
老家的屋后,长着两棵柿子树。平日里,父母很少去照管它,或者根本就无视它们的存在。但它们仍踩着季节的节奏,欢快地生长。
国庆长假,回去看望父母,也看到了两树的“柿”果累累。每个枝头都挂着柿子,三五个、六七个,一串一串的。“小灯笼”一样的柿子,圆圆的、扁扁的,惹人喜爱。碧绿的叶子,橙黄的柿子,极具丰收和喜悦的画面感。
母亲摘了一袋子柿子让我带回家,并告诉我现在不能吃,要放在阳光下晒到完全软透才行。按照母亲的吩咐,在阳台放上一张小桌子,桌面铺上一层干净的纸,把柿子横竖对齐地摆放在纸上。认真地把窗子玻璃擦了干净,好让阳光更加充分地照晒在柿子上。
柿子静静地躺在桌子上,默默地接受着阳光的爱抚。由黄转红、由硬转软,一天一天地去涩转甜。我的味蕾也在这一天一天中被激发,期盼着柿子带来的那种舒服和满足。终于,一周后,柿子变成了通红、变成了透软。一家人围坐桌前,开始了一场期盼中的柿子“盛宴”。
阳光就是这么神奇,一周的照晒竟然使柿子实现了脱胎换骨。母亲知道柿子要晒才能透软可食,但她绝不会追问阳光为什么会使坚硬苦涩的柿子变得如此的糯甜水润。
母亲知道要在阳光下照晒的,不仅有柿子,还有稻谷、还有酱油、还有儿子的棉被等。
稻谷长在田里,并不会散发出味道。母亲说,收割和脱粒后的稻谷,摊在场上晒,晒上几个太阳,此时的稻谷才会有那种特有的清香。存放时间长了,稻谷仍要晒上几个太阳,碾出的米才和新稻碾的一样。
酱油也是要晒的。发酵后的酱料,要放在大缸内,置于太阳下照晒。晒的时间越长,酿出的酱油品质越好。“足足晒上一百八十天”,不知道是有点虚夸,还是真的越久越鲜。
记忆中,晒被子是母亲经常的家务。院子里有专门的晾晒架子,好天的时候,太阳出来以后,母亲就开始抱被子出来晒。爷爷奶奶的,几个孩子的,还有自己的,架子上挂得满满的。下午的时候,母亲又把被子一床床铺好。钻进被窝,蓬蓬的、暖暖的,有阳光的味道,也有母亲的味道。
晒过了阳光,柿子甜了,稻谷香了,酱油鲜了,被子暖了。母亲知道要晒太阳,是她的母亲告诉她的,但母亲大概率不会知道,阳光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创造出如此丰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