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早晨,最抚慰人心的当一碗热乎乎的粥了。雪白的大米、金黄的小米、灰色的麦糁子被熬煮软烂,与浓稠的粥汤完美融合。两碗粥下肚,全身随即变得热乎乎的。
童年的时候,家里粮食不够,早晚两顿粥、两天五顿粥,是习以为常的日子。母亲放好粮食和水,我们负责烧锅,一膛炉火,一捆柴草。待锅里水开了,改小火再烧一会,一锅粥就煮好了。煮粥,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是日常里最简单的活计。
后来渐渐地知道,简单如一锅粥,也远远不止米和水结合那样简单,大有讲究。潮汕砂锅粥、澳门水蟹粥、台湾虱目鱼粥、厦门蚝干粥、上海小绍兴鸡粥、苏州糖粥、西藏麦片粥,还有年前的腊八粥等,这些粥在原料选择、烹煮方法、口味调配上大不相同,各有滋味,极具地方特色。一朵朵璀璨的小“粥”花,构成了中华粥食的缤纷大花园。
在我的家乡江苏盐城,也有一朵非常有特色的小“粥”花——滨海五粮粥。粥白净,米透明,米粒入口即化,食材的原始香味释放到极致。新出锅的五粮粥看起来汤汁浓稠,虽为粥,却毫不寡淡;闻上去谷味清香扑鼻,香气怡人;品一口滑润爽口,韵味无穷。在家乡,五粮粥家喻户晓,深受喜爱,要喝上一碗正宗五粮粥,还得有排队等候的耐心。
五粮粥选用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作为原料,这些食材都是本地生产,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五粮粥独特的口味,源自其独特的熬煮工艺。煮粥前,将除去大米外的其他4种食材磨成粉末。煮粥时,在大缸内放水,倒入已磨好的粉末,通入蒸汽加热。然后再分两次投入大米,熬煮两个小时左右才可出锅。当然这只是熬煮五粮粥的基本流程,至于食材的配比、先后的顺序、投入时间等属于商业机密,外人也不得而知。在电视台的一次拍摄中,煮粥的师傅还要求拍摄人员回避一刻,据说是要添加一种祖传的秘方。
滨海五粮粥,以梁字为正宗。相传梁字五粮粥的粥谱是清朝末年时从皇宫流出的。现所继承的五粮粥制作技艺,则是出自抗战时期梁士黄之手,至今已有第四代传人,被列为盐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碗地道的五粮粥,需要食材和时间的协调配合。梁字五粮粥熬煮需要两个小时,让食材在时间里慢慢释放营养和香味。而吃粥时则讲究现煮现吃,时间一长,那种感觉又将失之殆尽。熬煮五粮粥的师傅一般凌晨3点多就要开始准备,这样才能赶上早上上班的食客。
梁字五粮粥的熬煮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不用铁锅,而是用陶制的大缸。若要问大缸煮粥有何秘诀,梁家人会笑着回答是祖上传下来的。据分析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五粮粥因使用豆粉容易粘锅,二是大缸保温和传热性能都非常好。虽然现在煮粥不用柴草烧火,而用蒸汽加热,但大缸煮粥还一直保留下来。
粥是一种历史悠久也最家常的食物。小篆的粥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左和右分别是一段互为对称的“弓”形曲线,中间部分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为米,下面为鬲。鬲,指煮饭的器具。弓,指从锅里冒出的热气。粥的意思指锅里煮着粮食,热气从锅中跑出,腾腾升起。将篆书曲线变直、简省合并后,楷书的粥为“鬻”,后简化为“粥”。从文字的发展来看,粥的两边不断升腾的热气一直都在,这就是所谓的人间烟火气吧。熬煮五粮粥时,大缸中一直升腾着浓浓雾气,香味四溢。
明代诗人张方贤在其《煮粥诗》中提道:“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五粮粥的滋味,不仅在于经久不息腾腾升起的烟火气,更在于它独特的家乡味道,也蕴含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对传统技艺的那份执着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