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盐城没有一座山,自然吃不了山;盐城拥有一片海,辈有吃海的痴心汉。
他生有一颗耕海牧渔心。姓江,名海涛。三个字都带水,冥冥之中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这水,便来自出屋可见的那片海。这屋,就在临海而建的黄沙渔港。
初识时,他已经五十出头,在耕海牧渔中风生水起。他拥有自己的捕捞船队,拥有自己的码头冷库,在当地的渔业协会中也是一名有为的“领导”。
江海涛是他的大名,但渔民不这么叫,都叫他“二斗”。二斗有什么含义,多数人也说不清楚。
与二斗的交集,是合作浒苔资源化利用那个项目。这几年,近岸海域暴发绿潮,一种叫浒苔的绿藻在海面大量繁殖生长。为减少绿潮影响,政府组织打捞浒苔。本着变废为宝,我们立项试点浒苔资源化利用,为打捞上岸的浒苔寻找出路。最终,二斗赢得了项目招标竞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试验任务。
交往越多,了解越深。二斗说,他逃不出世代渔民的命,初中毕业后他也成了渔民,跟随父亲到大海中淘生活。学布网、收网,学识海、开船,父亲手把手地教,希望他继承家业,成为劈波斩浪的“老大”。不负期望,没几年时间,父亲就放心地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了他。又几年后,二斗不满足于一条船的“老大”,陆续购置了四条捕捞船,又建起了自己的码头,还办了规模不小的渔品加工厂。二斗只讲了自己的“简历”,其中的跌宕起伏只是在说说笑笑中轻轻而过。按我多年从事海洋管理的认知,其中必定大有文章,类似“老人与海”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接下了浒苔资源化利用的活,二斗就把捕捞、码头的事交给了他人。去山东、跑福建,寻合作,找市场,一心扑到项目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推进顺利,完成了投标时的所有承诺。
投资了几百万元,蹚出了一条浒苔变废为宝的路子。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项目结束时,我和他有过一次深入的交流。我问他赚钱了吗,他说没有赚,也没有亏。我问他怎么想做这种风险性大公益性强的差事,他说他的一生是渔民,大海就是渔民们的田地,不能只种不养,把浒苔打捞上岸再利用起来,就是保海,就像养田。他说:“我抢着做这个项目,只是想尽自己所为把海养好,渔民们今后好捕更多的鱼。”我一点不怀疑,这句话不是发自二斗的心底。
“二斗是什么意思?”我问他。“斗海、斗人,年轻的时候是这样想的。”他平静地回答。“现在呢?”我追问。“斗自己,斗内心。”他仍然是那样平静的语调。与大海和解,与生命和解,与自己和解,我这样的理解,不知是否为二斗的本意。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虽然出自陆地上的《锄禾》,但也适用于耕海牧渔。辛苦地耕海,辛苦地牧渔,辛苦地守护着这片海,辛苦地学会与大海和解。岁月流逝,虽然很难再扬“老大”雄风,但二斗仍然有一颗拳拳之心,在耕海牧渔的道路上痴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