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凤岭
农历庚子年伊始,一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打响。年高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冲上了第一线,逆行疫地武汉。他告诫人们,最好的防疫措施,就是戴上口罩,别出门,尽可能阻断病毒人传人。
一时间,车水马龙的街头,繁忙景象不见。人流稀疏,车流稀少,沿街的道路显得格外清静。饭店停业,歌厅关门,路边小店上了锁,铁将军把门,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又一种状态。
我与家人窝在家里,闲闷里,有些恐慌,有些无聊,有些不知所措。好在还有现代化网络,可供消遣,打发似乎停摆的时间。一会儿手机上网,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悠;一会儿打开电脑,隔空与棋友过上几招;一会儿坐到电视机前,聆听那最新的抗疫新闻。
这样过了一天两天,觉得不是滋味。于是,孩子们拿来了书,闲里读书,那是最好的时光。我也走近那沉睡多时的书橱,过目一本本书,挑选心底最想读到的文字。忽然间,宋词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跃入眼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作者用创造雄奇的词句,生动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回望驰援武汉疫地的白衣使者和那军中将士,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举行一次家庭读书会,不失为非常日子里的好时宜。孩子的建议,即刻得到一家人的赞同。我提议,就围绕“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留给我的记忆”为题,读书讨论,各抒己见。孩子翻阅书本,一段文学显示在面前。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1636—1642年、1720—1723年、1875—1878年三次全国性重大旱灾,出现过1936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三次全流域特大洪灾。新中国成立前,每一次大灾都伴随出现重大病疫。清宣统二年(1910年),中国曾爆发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鼠疫,先后波及了69个县市,死亡人数高达6万多人。疫情一泻千里,不可遏阻,放眼望去,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人们倍感孤独、绝望与无助。新中国成立后,在不长时间内,实现了对传播迅速、患者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天花、霍乱、鼠疫、疟疾、黑热病等多种烈性传染病的基本消灭和控制。我国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别是2003年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近年间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灯不拨不亮,鼓不击不鸣。一次家庭读书会,令家人们充满了信心。大家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一定能战胜新型冠状疫情,实现抗击病疫的胜利。
对于我等平常人,窝在了家里,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防护。可是,在这非常时期,却有那么一些人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我站在阳台上,伸展腿脚,活动多日静在家里的身体。忽然间,对面马路上,驶过一辆疾控中心的工作车。就在这天深夜里,水乡的那个小村庄上,从武汉回家过年的一位打工仔,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盐都疾控中心的16位应急队员,深夜零点突击,赶往了现场。他们兵分三路,一路协调联络,统筹指挥;一路急驰患地,消杀病毒;一路去往医院,开展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在这寒冷天气里,一直忙活到了天亮,彰显出白衣战士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直到看不到了那远去的疾控车,我才慢慢地收回目光。出家门,购些生活必需品。眼前条条马路,已被环卫工人清扫得干干净净。街边一家菜店早早开了门,各类新鲜蔬菜一应俱全。我与店主人搭讪:“疫情紧张,怎还有心思卖菜啊?”主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不能少,日子总得过啊。再说了,面对疫情,方便市民生活,也是一方的责任。”想起远方一位友人,因感染疑似新冠肺炎而被隔离观察,不知怎么样了?忽然间,收到他发来的微信:一张“笑脸”图案,附着文字“共战病疫,迎接春天!”
清晨,麻雀早早地站在了窗前,“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打开了家门,几天的阴雨天已经不再,天空放晴。我戴上了口罩,迎着初升的太阳,凝视着远方。“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朱自清)河岸边,冻土已经融化,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一片青绿。柳枝上,那一粒粒鹅黄随风而动,要不了几日,就会展现一片片眉叶。春的使者,一扫疫难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