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凤岭的头像

邹凤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1
分享

雕花的家祠

 

邹凤岭

一场春雨洗净青砖铺成的老巷,空气格外清新。我踩着耄耋之年堂叔的脚步,来到雕花的家祠。

宗祠傍依邹家庄古老村落而建,清清的张港河环绕,松柏常青,荷池花红。站在祠堂前,尚见烛影晃动,千年香火延续。历经岁月沧桑,宗祠站立在田地之间与族谱墨香里,能够体味在这里举行的家族礼教和宏大祭祀场面。

宗祠是礼乐书数、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又是家族宣传、执行家规家法、议事聚会的地方。几年前,我曾主修编《盐城邹氏家谱》,有幸得到一部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所修本族古谱。古谱《序》曰:“自其上世志完公以直谏垂声于宋哲宗时,早年教授扬州植四柏于名亭,此为江北后轫之始。”先祖邹浩,字志完,清廉为官,彪炳千秋,堂堂正正做人,是为家风传承典范。遗址前,堂叔深情地吟颂邹浩《咏路》诗云:“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诗中表现出他的上下仕途、俯仰无愧的人生之路。

感受宗祠文化源远流长,在凝聚家族、传承家风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多少年里,家祠供奉祖先的牌位依次而立,庄重肃穆,为后人敬仰。古谱载曰:“本族唐以后家于晋陵(今常州),宋以来家居姑苏,明初由阊门迁徙盐邑,生存繁衍至今。”读谱中家规家训,知根、修德、孝悌、育人,家风跃然纸上。看古谱上的画页,祠堂神圣,感叹雕花工艺的精美。早在清康熙年间,族人在邹家庄东首风水之地建起宗祠,距今已历300多年。我曾跟祖父去祠堂,看清明节祭祀大典的热闹场景。时尚幼年,还能模糊记忆宗祠建筑的宏伟与精美。

看眼前,尚存古树松柏,还见残垣瓦砾。那一年,续修家谱,对宗祠进行抢救性文字记录。家祠建有三进四合院,外墙青砖包皮,内墙石灰批白,正厅门上堂号金光闪烁。整个建筑融风水、美学、礼教为一体。祠堂大院植有名贵古树数十株,枝叶茂盛,参天接技,环抱簇拥,绿荫常驻。更有院前那棵百年银杏,树高入云,苍劲有力。祠前照壁蔽鄣,正厅门前立有吉祥避邪狮兽石雕。屋檐、门楣、门柱、梁架、椽头、窗棂、隔扇等处精雕细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吉祥动物等图案琳琅满目。故事类、吉祥物类、生活题材类、动物植物类、风光景物类等应有尽有。神话故事、小说故事、戏曲故事,龙凤呈祥、连心结、瓶鱼谷蝠鹿(对应象征平平安安、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福如东海、加官进禄)尽在其间。砖石与木质雕花蔚为壮观,图案栩栩如生。浅雕、透雕、浮雕、镂空雕、圆雕、双面雕等,尽显技艺高超。

多少年来,族人以宗祠建筑的恢弘而自豪。那一年祭祖聚会,听族间长者讲述,本族家祠整个设计为清代建筑风格,是融进里下河地区民间建筑与传统宗祠文化的精品。每逢祭祀大典,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踏入门前古青小砖铺成的大道,走过立于祠道旁的石礅石兽,看门前照壁与正门雕花图案,活灵活现,神态万千。步入祠堂,内设明清时代的楹联、祖先画像、古线装书籍、雕花桌椅等。听这般叙述,可见古老的宗祠,无论在内外部结构,还是在建筑纹饰、诗书画的选择上,都体现出追崇祖宗、崇尚礼教、推崇科举、祈求人丁兴旺、福禄寿全的特色。

太阳西下,晚霞照映,七彩霞光落在了宗祠建筑物上。我看到了画栋雕梁,飞檐斗拱,金黄、朱红、天蓝、青灰,色调搭配,层次清新的古建筑,立于天地之间。我曾游过苏州东山雕花楼,见过保存完好的江南风格明清建筑宗祠和民居。它们的美,像秋日花朵缤纷的菊塔,让人可观可触可嗅。我曾登过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身临其境于“天下名楼”的巍峨与美艳。我族宗祠,虽名不见经传,却有里下河水乡的灵气与精粹,有摧人泪下的凄惋故事,有家乡民间工匠精湛技艺的展示。它的建筑文化与雕花艺术,从抒情审美到儒道教化,陈述流年往事,让后人重温诗书礼乐,满满祝福与美美愿景,承载民俗风韵。数以千年的民间诉求与社会价值,被工匠们固化为一方方雕花板,写在宗祠建筑物上。它穿越时代风尘,似静默的哲人、禅定的人师,不悲不喜,叙说万代风情。

曾经的风物之美,匠心独运,让人倾心。天色渐晚,走在回程的路上,几度回首,醉心遥望那雕花的家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