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凤岭的头像

邹凤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1
分享

剪纸的窗花

邹凤岭

子鼠入暮,丑牛伊始,阳光洒满了新春。迎佳节,友人寄来贺岁品,视觉唤童年。“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金牛奋蹄春来早,人勤地丰贺新年。剪纸的窗花,宋杨万里的《观小儿戏打春牛》图着实美丽。

剪纸的窗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剪纸的窗花,喜庆的贴画,母亲剪纸的手艺,传承民间技艺的精华。母亲不识字,常常将那剪纸里传统故事讲给我们听,潜移默化的教诲,厚积薄发的家教,改变了我们人生的命运。心灵手巧的母亲,时常为村子上的人家剪窗花。村子上,有那家青年男女结婚大喜日,定会请母亲为之装饰婚房。剪纸的窗花,大红的嚞字,贴上明亮的窗子,祝福里更增添喜庆的色彩。

剪纸的窗花,更是新春佳节的装饰品。过了腊月二十三,杀年猪,炒年货,贴春联,忙年的气息充满了小村庄。母亲从小年日直到大年三十晚,从晨起,到熄灯,夜以继日忙剪纸。村子上的姑娘、新过门的媳妇们,赶在大年三十前,一个接着一个来到了母亲的身边,讨教剪纸窗花的技艺,等待那一幅幅称心如意的窗花。母亲戴着老花镜,一刻也忙不停,剪下了各式各样的图案。看那《童戏春牛》《金鸡报春》,还有那《燕剪春风》《龙凤呈祥》等,栩栩如生,动静相宜,是令人喜爱的剪纸,功夫就在那一剪一剪里。赶在大年三十晚,一幅幅红春联,一幅幅红剪纸,装扮那一栋栋苍虬钩玉的屋子。瞬间的乡村,披上了红装,迎来浩浩荡荡的春意。一年又一年,年年庆有余。 “春回大地莺梳柳,福到农家燕衔泥。”赏心悦目,把那心里话,全都融进在这大红的喜庆里。

我学剪纸艺术的经历,是在上学时的手工课堂上。记得老师给同学业们开讲一节《轴对称图形》课,对称的知识里涵盖许多剪纸的艺术。从那时起,这古老的文化走入了我心底,增添了生活的灵感和乐趣,开启另一扇学习知识与思考的大门。那一天,老师将剪纸始终贯穿一堂课,从对剪纸的观察里引出了对称。课堂上,同学们制作出了一幅幅对称剪纸的图案,展示各人的剪纸作品。一次学习手工课,加深了我对剪纸艺术的了解,提升了对古老传统剪纸文化的感知。

剪纸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早在春秋时期,人们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上制作工艺品,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有了纸张,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到了北朝时期,人们剪出的各种美丽图案花纹。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唐代剪纸工艺品,已经有了高超的技艺,表现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传统剪纸艺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明清时代走向了鼎盛时期,民间将剪纸艺术广泛运用于彩灯、扇面、剌绣等工艺品的花饰纹饰,美化家居和生活环境。直到了今天,贴剪纸窗花仍为不可或缺的新春佳节装饰品。作为节日礼物,剪纸还是赠送友人的佳品。

过大年,写春联,贴剪纸,水乡的村庄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家乡的剪纸,历史悠久,经久不衰。早在清末民初,盐城西乡的北龙港、义丰一带的艺人,传承民间剪纸传统的技艺,剪纸成了一奇葩。过大年,回故里,走在集镇沿街市场上,办年货,购年画,人来人往。路径一处剪纸的滩位,剪纸艺术引起人们浓烈的兴趣。我挤进那选购剪纸窗花的人群,看这展出的剪纸,工艺精湛,小巧玲珑,工整柔美。剪纸的窗花,装点了节日,提升了人们的艺术品味。

又到新春佳节时,我展开一张张红色的宣纸,挥毫拨墨写春联。“灶马门神,酒竹酴酥,桃符尽书吉利。”(宋史浩)满满的祝福语,拙笔写成也欢心。收起了笔墨,等待张贴春联好时宜。老伴走过来,看到书案上还有剩下的大红纸,手上痒痒的。坐下来,身边围着小孙女,剪纸窗花好惬意。她剪纸的手艺,是从姥姥那里学来的。一会儿,剪出了《梅雪迎春》《蝴蝶吮花》等窗花。看着这平淡无奇的纸张,瞬间变成了美丽的图案,一家人绽放出喜庆的容颜。我将那最新的剪纸,小心翼翼地贴在了窗子上。透过那窗子透明的玻璃,在这春风里,看到了腊梅傲雪、蝶舞春花的景色。

除夕的晚霞,和煦的东风,消融了瑞雪丝丝寒意。一纸剪成的窗花,映出迎春的红,暖暖的,溢满一屋子,映照在村庄,红了万千人家。红红的窗花,和着喜庆的年味,迎来报春的钟声。祥和的年,春流涌进。祝福的酒杯里,盛满着牛年奋进的醉意。

《剪纸的窗花》首发于《文艺报》2021.02.10新作品 第6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