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凤岭
我的故乡在水乡,家就在那古老的村庄上。古村的美,美在水之韵,秀在水之清。水韵的村庄,水性的人,生命的小河,摇曳的芦荡,是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好地方。
清幽的芦荡
古老而美丽的村庄,座落在芦苇荡的深处,出门望去,满眼都是随风摇曳的成片芦苇。
这里地势低洼,成片的水泽荡滩是芦苇共生最佳地,芦苇是荡区的生命所在。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一枯荣。李时珍言:“苇与芦为二物,水旁下湿所生者皆为苇,其细不及指大;池圃所植者皆为芦,其秆差大,亦难得。然则芦苇皆可通矣。”可见秆粗为芦,秆细为苇。芦苇有着广泛的用途,是造纸、人造棉、人造丝的原料,是上佳的保温材料,更是重要的建筑用材和炊具、渔具、工艺品等编织材料。那时我们芦苇荡里的芦苇主要用于建房和生活用柴。芦苇荡还是空气和水的净化器,承载大地“肺”的功能。在近芦苇荡上百里方圆的乡民都会来这里采购芦苇,用于自家建造房屋。用粗芦打笆,再盖上细苇和茅草,建成的房子冬暖夏凉。难怪到了收获时节,在村前的河面上,扬起白帆运送芦苇的木船来来往往,一派繁忙。
每当端午节来临前,在别处会举办划龙舟比赛,而在我们芦荡小村庄,要举办一次包裹粽子比赛,这是婆姨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在水乡,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是用芦荡里最好芦苇的叶子做包裹材料的。要包裹个大、精美的粽子,并要包出速度,需要有最好的粽叶。比赛前的几天里是最忙碌的。大清早,婆姨们纷纷划着小船儿,像箭一样驶进芦苇荡的深处,她们到长势旺盛的芦苇滩上,挑杆粗的芦苇,从高处留下三片心叶向下采摘四五片叶子,用于粽叶材料。婆姨们说,这样的芦叶大、叶薄、叶嫩,用它包裹出的粽子个大,粽子的香味最浓、最鲜美。
在我们这里,粽子不仅仅是端午节的优质纪念食物,还以此来寄托人生的美好与祝福。在姑娘定亲时,上门新女婿会带来粽子、年糕、粉团和汤圆等礼物,喻为高中团圆。女方在回给男方的礼品中有一百零一个粽子,喻为百中选一。孩子到了中考、大考升学考试前一天,母亲会忙碌着包好粽子,赴考这天,母亲早早就为孩子煮好了粽子,再配上汤圆等作早餐,预祝连中三元。端午节前还是芦荡的一个小小收获季节,采摘的粽叶除了自己用外,还对外销售。在芦荡边的集市上,每天会有上百条小船前来采购粽叶。商贩们将新鲜粽叶运到远离芦荡的村庄、街市,一边撑着船沿河前行,一边高喊:“小蟹、麻虾子、大粽叶卖······”一群小孩围着手里拿着几个鸡蛋的大人,蹦蹦跳跳来到河边,大人在换取粽叶后,顺带也会换些小蟹、麻虾子等芦荡水鲜。粽子、用白酒腌制后的小蟹,外加小虾子炖蛋,是那个年代最美的节日食物。
到了端午包裹粽子比赛那天,全村的人都来到比赛场,看那家的婆姨登台挂花,爷门脸面更风光!那喜庆的场面比过大年时还热闹。随着大锅蒸煮粽子的飘香,比赛结束后,全村人挤在一张张桌子旁一边品尝粽子一边谈笑风声,此时此刻会让过去的所有不快和烦恼全然荡去,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
水乡风情美,芦荡甲水乡。冬去春来,湖荡的坚冰已经融化,唯一可见水边芦苇根处还有许多个冰挂葫芦。远处一大群丹顶鹤、大雁、黑嘴鸥等候鸟在湖荡上空自由地飞翔,欢快地歌唱。近处,一群群野鸭在湖荡水面上游来游去,自由地觅食。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荡滩还是一片枯黄的时候,芦苇根处的笋已在地下悄悄地生长。随着春的脚步加快,芦苇笋就从河滩上一个劲地向上串,像一支支待发的箭直冲云天,似一个个威严的士兵整装待发,气势不可阻挡。夏天来了,芦苇们一支支长得比人还高,虽秆细绿嫩,它们却用自己的身躯相互依靠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不管风吹雨打,巍然茁壮生长在荡滩上。到了秋天,芦苇依然翠绿的茎秆上就会举起紫红色的花穗,之后秆和叶慢慢会变黄、花絮变白。这芦这絮,如同一个个士兵戴着的帽花得胜归来;又像高高举起的火把,照亮一片大地。这时它在告诉主人,应是进入收割的季节,芦苇将会派上新的用场。
在芦苇荡,芦苇摇曳,鱼肥虾鲜,一派优美宜人芦荡景色。时更比唐刘禹锡“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的诗情画意。芦苇荡是野兔、野鸡、野鸭等常住野生动物的天堂;甲鱼、大闸蟹、大青虾和白条鱼甚称芦苇荡水生一族的旦丑名角。芦苇荡优良的水质和清新的空气,加之鱼虾滋养,生活在这芦荡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天然氧吧里,从未有人患过癌症,何不健康长寿呢!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家的芦苇荡最后消失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片的芦苇被毁挖成鱼塘,芦荡变成了养鱼场。现在,再也看不到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了。唯有大纵湖还有芦苇谜宫一景,让人有更多的享乐和遥想。
生命的乡河
村前一条条清澈可见鱼翔的小溪,从芦苇荡深处的远方流淌到村前的圆形湖泊里,再从这里转了个弯汇成一条乡河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永不停息流淌着的乡河,它从远古流来,玉带般缠绕在清秀村庄上,村子因有了村前那条小河而骄傲到永久。
我跟着奶奶来到小河边,河流一角的荷塘里荷花开得正香。奶奶笑着对我说:“这荷塘是小河的女儿,小河是荷塘的母亲。小河给了村子生命,滋润着万物,养育着村里的生灵。”多少年间,村前的小河载着家乡人的梦想,给了家乡人生命与希望。
我看村前的小河是支墨笔,舞动春秋记载着家乡千百年来人文豪杰与百姓人生,从这里走出一个个威名四海的风流人物。古有陆秀夫负帝投海留青史,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横扫江浙建壮举。更有胡乔木、乔冠华“二乔”健笔正气撼五洲,“苏北的鲁迅”宋泽夫力推新文化启蒙运动投笔枪。在那抗战年代里,陈毅、栗裕率将士驱日寇河塘水边饮战马,芦苇滩是新四军游击战消灭敌人的主战场。小河见证,老区人民在民族解放中做出的感人壮举,为民族振兴奉献着力量。
清晨,河岸边的大树上,聚集着密密麻麻的小鸟们就叽叽喳喳相互说着悄悄话,不停地在歌唱;几只喜鹊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喳喳喳”地大声喧闹着。小河上飘着一层薄薄的雾,像有点儿害羞的少女轻轻在漫舞。主妇们说笑着提着木桶和洗涤衣物来到河边码头上,拉开了小河一天中欢歌的序幕。随着女人们高高举起的洗衣棒不断地轮流落下,一阵阵棒击声如同美妙的打击乐,和着不远处不时飘来的悠扬琴声,这是大叔家小姑子日日的晨练。姑娘们来到小河边,放开她们长长的辫子梳洗着,与这小河流水、河岸边那高高的老柳树垂下的长长枝条和在一起,在晨曦下展开了家乡小河最美的画卷。
女人们热闹的场面还未散去,又迎来男人们一天的劳作。他们担着挑子,拿着船桨登上了停靠在小河边的农船,荡起船桨,河面上那一个接着一个的涟漪,追着小船驶向广袤田野的深处,水动声在船弦前细语,抢着为农人们丰收硕果快乐着。我站在奶奶身后河码头上,迎着朝霞望去,清清的河水在晨光下碧波荡漾,一条条挂满白帆的木船、机船就行在河的中央,驶过村旁,去了远方,来来往往,一派繁忙。
傍晚,男人们满载一船船丰收的喜悦,来到小河边的打谷场上。晚霞过后,月亮从云朵里走出来,走进了深深的小河里,散下了一片银色的光芒。青蛙坐在水边旁,不时地鼓动着声响,与小虫儿竞相歌唱。萤火虫提着灯笼,从小河的这边来到小河的那边,一闪一闪地在河面上游荡。
在村头的河面上,架着一座大木桥,这是人们夏天纳凉的好去处。月光下,我跟着父亲来到木桥上,阵阵凉风从小河里吹来,听着大伯讲这小河的故事。大伯是村里的老学究,肚子里的墨水若倒了出来,也能染了小河水一片。他总是卖关子先从远古说起,说了几个晚上才说到眼前的小河上。大伯说,波澜壮阔的海浪,夹杂着滔滔不绝东流黄海的长江与古黄河水,日夜泊打着海岸。千万年来,这长江与黄河入海水冲击泥沙,沉积在从新石器年代就形成的陆沉为海的岸边上,造就了一望无际的滩涂,家乡的村落就镶嵌在这自远古走来的沉积平原上。站在村头的木桥上,向东眺望,北宋范仲淹挥手奄民筑海堰,范公堤固若金汤千年凝然横亘在前方,村前的小河连接着村头的河塘分明是连接在古海堤旁串场河上的明珠。六百多年前“洪武赶散”,乡民们从苏州阊门迁徙而来,定居在芦苇滩上。开挖河流,积土培基,建设村庄,这就有了河流和村庄。多少年来,村前小河里的清清河水,碧波荡漾,浇灌着村前村后阡陌良田。村子里的生灵们吮着小河里的甘泉生生不息,村前村后的土地有了小河才变得芳香。家乡冬长麦子夏种稻谷的田野,有了小河水的滋润,一年四季里显得清新柔和,闪亮新绿,摇曳新花,娇姿靓眼,清芬诱鼻。这小河与远处的芦苇荡滩连成水色一片,环抱着绿树成荫的村庄,更显人与自然和谐、美丽宜居。如今的家乡,早已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水性的人
在水乡,水是村庄的主宰,带给村子无限灵气,赋予村子不息生命。水性的村庄,水性的人,驶着通晓水性的航船,从过去到现在,怀揣梦想驶向未来。
我坐在父亲划着的小木船上,穿梭在芦苇荡滩丛中的河沟港汊间,每一次走向村外时,父亲都会对我说:“这清新的水气是村庄的灵魂,流淌的小溪是村庄的脉络,潺潺的流水是村庄的血液,偶见咆哮奔腾的水势那是村庄的傲气。”自古以来,村庄的人们适水生存,养成了水样的性格,有着水样的人生。
家乡的村庄傍水而建,是镶嵌在水乡大地上的一颗明珠。爷爷说:“这水与这村子是对好弟兄,水与村庄携手走来,水为人而生,人由水养育,有了水的滋润才有了这村子。”村头的小河上架着一座大木桥,是连接村前村后的唯一通道。夏日夜晚,月光下,我跟随爷爷来到木桥上纳凉,听大伯讲这村庄与这水的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沉睡在大海岸边,海水淹没着大地,少有人烟,祖先以煮盐为生。多少年来,长江和古黄河水东流入海,冲击泊打着海岸,夹带着泥沙沉积在海岸边,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滩涂和芦苇荡区。先祖们来到这里,筑坝栏潮,阻挡海水倒灌,开挖河流,导流入海,培土增高,建造房屋,从此百害之水变成了生命之水,浇灌着农田,甘甜滋润着村庄。
小桥流水人家,水性村庄,蓝天白云,人杰地灵,绿树成荫,鸡鸭成群,六畜兴旺。清晨,薄雾如轻纱,在微风中慢舞,变幻无穷,像是少女的靓姿,更像是嫦娥下凡来到了人间。村头上,相传与村子同龄的那棵银杏树,树冠遮住了小半个村庄。白天里,我与小伙伴们玩耍在树荫下,好几个人手拉着手也抱不住这银杏树粗壮的干。树脚下延伸出连接村庄每户人家的九条村巷,尽管巷子两边人家的房屋不知翻新了多少次,那巷子上用烙有秦汉印记的青砖铺设而成的路,早已被人们的脚步踩出了道道路痕,记载着村庄的蹉跎岁月,彰显村庄人的古老情怀和骄傲。小河从村前流过,青砖小瓦木屋近水咫尺建在小河旁,屋檐飞临水面上空,雕龙在戏水,凤飞迎太阳,风铃响“叮铛”,大红灯笼夜无眠。不远处,不时传来动人的船歌声,白帆点点航行去了远方。傍晚,月儿从地平线上露出了头,从哪里漏出了一丝丝清风,吹过一大片吐红的土地。刚才还是红红的月亮,一会儿就成了银色,又大又圆,满满当当。月的光染在了眼前的村庄、小河、草木、禾苗上,从根染到了梢。乡村的夜晚,静极了。我站在村头的木桥上,静静地看,明月与水边的屋子一起走进了小河里,水月倒影,静无声息。鱼儿时儿跃出水面,像是要打破这宁静,与月亮共享这村庄夜晚的美好时光。
水的家乡,水样的柔美与秀气。水乡的人如同水乡风物,温婉细腻,柔情万种,缠绵情深。杜牧诗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对水的赞美,更是诗人眼中水乡人居与自然浑为一体的实情表达。在家乡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水乡人无边的风月。古有薛仁贵征东船系天妃闸“铁柱潮声”,刘邦封赐项伯射阳候故地大纵湖“平湖秋月”,横跨鱼市口蟒蛇河之上的瀛桥暮色“登瀛晚眺”,北宋年间范仲淹率奄民所修挡海堤坝“范堤烟雨”,还看“石桥春涨”、“杨楼翠霭”等水乡美景,留下柔美传说数千年。更有七仙女下凡落“西溪”,与孝子董永结姻缘,神话爱情故事千古绝唱到如今。走在家乡村庄街头巷尾间,《淮剧》吟唱飘出水般柔情,那水的韵腔,水美的儒雅,婉转而深沉,曲水清流,纯净悠长。无论男女和老少,听了嗓子眼里也会发痒痒,跟着哼哼悦耳的淮腔,总有穿心入肺、心旌摇动的感觉,久久回荡在耳边。
水的村庄水样的人,更有水性的刚强。家乡的水,穿石之功,拍岸之力,卷雪推冰之势,是它性格的又一面。新洋港、射阳河、斗龙港、黄沙港,条条大河流水入大海,气势磅礴,奔腾不息,不可阻挡。因有这水之功与势,滋养了村庄人的“水性”人生。在村头,有爿铁匠铺,这是村上人家使用铁器的制造小作坊,八姥爷拉得风箱炉火正旺,炼出火红红的铁块,煅打成一把把菜刀、镰刀、斧头等刀具。寒冬里,我常来铺里取暖看热闹,见那姥爷多次将刀具回炉煅打烧红后,取出放进水中去淬火,释放出强烈的声响和水气。八姥爷用这村庄前小河里取来的水,与炉火中的热,双重能量交合淬钢铸刀,使得刀口锋利无比,用起来得心应手。就是这淬钢铸刀的水,造就了从这水乡村庄里走出无数个激昂之士。古有陆秀夫负帝投海忠诚于国家,盐民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雷战鼓,施耐庵巨笔著就《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王艮拒绝做官隐居为民书哲理。近有宋泽夫新文化运动投笔枪,顾正红“五卅”运动爱国献英魂,更有老区人民跟随陈毅战马杀敌寇,投身新四军保家卫国威名撼四方。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仁人志士的胸怀,更是众多先驱者们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壮烈篇章,他们用水与火铸就的铮铮铁骨,如利剑,刺敌顽,永见其锋芒。
家乡的水,家乡的河与泊,但见“春风又绿江南岸”。有水才有岸,岸为水导流,水为岸歌唱,水因有岸而安顺,岸因有水而存在。水乡水美,地美人美,水岸功不可没。北宋年间范仲淹率万民撒糠筑海堰,水乡人斗天地筑起范公堤岸,固若金汤千年凝然横亘在东方。新中国成立以来,兴修水利,加固堤岸,水乡的水在岸的护送下,温顺地流入大海。水的身影在河塘溪潭中妖娆,在田野大地上跳跃,在江河大海里欢腾,哺育村庄的生灵。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水乡人的柔情与坚强、聪明与智慧,让家乡的村庄如此之美,如此多娇。
这一天,我回到故乡,站在那棵古银杏树下,看这村庄在水的环绕下树绿花红,水性村庄,美不胜收。蓦然间,想起《老子》中的话:“天下莫柔弱之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古人一语道破了水有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双重性。我赞美水性村庄,水性的人,更崇尚他们的多情与柔美、正直与顽强的品质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