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盛夏那场40年不遇、即将漫上南滨路的特大洪水,沿途岗哨林立,为的是严防死守,确保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一江冰冷刺骨的黄汤向东滚滚奔去,路栏下那排青翠葱绿的香樟树,不停地与江水奋力拼搏,想尽千方百计站稳脚跟,确保自己不被滔滔黄汤卷走。
因交通管制不能动车,百无聊赖的我,从书柜里翻出一摞摞老旧日记,企图从中寻找出一叶半片昔日“黄花”,为心神不宁的自己填补暂时的虚空。
突然,在一本早已泛黄,封面上写有1976年2月字样的日记本中,跃然跳出了当年摘录的毛泽东主席1965年所作的诗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当即被那“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激情澎湃的诗句,将思绪带回了44年前那段美好的时光。
20世纪的1976年,是中国历史非同寻常,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邓小平与“四人帮”政治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一年;更是中国社会发展大转折的起始之年。
那年的“元旦”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同时度过的最后一个新年。
“元旦”节当天,全国各大报纸同时在头版头条,刊载了毛泽东主席十年前写下的两首诗词。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首是《念奴娇.鸟儿问答》。
随后,中国唱片社又灌制了《毛主席诗词二首》的歌曲和朗诵片销往全国各地,并进入所有校园。
那时的我,虽是一个大队团支部的小小负责人,但仍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可无论怎样反复阅读,都不能理解毛主席两首诗作的真实含义,只能是懵懵懂懂地对诗句特感兴趣而已。
三月上旬,公社团委召开扩大会议,布置“7.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55周年活动安排,要求所属每个团支部出二至三个文艺节目。
这一安排,无疑是给酷爱舞台表演的我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第三天上午,我主动找到城市知识青年带队干部兼公社团委书记的玉永莲,斗胆向他提出了由我所在的龙河大队和复兴大队、同心大队联合组成一个80人(即龙河大队40人,复兴大队和同心大队各20人)的合唱队,演唱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的构想,并建议由三个大队团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和乐队、朗诵及指挥人员的选定工作。
永莲书记听后很是高兴,当即拍板表示同意和大力支持!并提出我是街大队团支部负责人,整个活动由我负总责,其余两个大队团支书,无条件配合做好此次活动的组织工作。
就这样,一次突发奇想,非同寻常的跨村文艺节目排练活动,便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找来歌单、铁笔、钢板和蜡纸,将刻出的歌单油印后,分发给每个合唱队员,然后到龙河中学请来音乐老师,先教会全体队员怎么唱。待队员们基本唱熟后,再以大队为单位分头练唱。
回想那年那月,真是感慨万千。
当时正值收割小麦和栽插水稻的农忙季节,队员们白天出工累得腰酸背痛,每晚八点,还得准时集中到大队办公室排练节目,直至零时左右才能回家睡觉。
除此之外,我与重庆知青吴欣兰负责大合唱的诗朗诵,还得在熟知全部歌词后,创作出符合当时情景的朗诵词。
因此,用激情满满来形容当时合唱队员们的心境,是最恰当不过。
经过一个多月的分头练唱,便进入了集中和乐的关键阶段。
为克服和缓解队员们住家分散,路途遥远的矛盾,我们还作出了在每个大队轮流进行练唱和乐的决定。这一决定,使每个合唱队员增添了不少的新鲜感,提高了认真排练的积极性,确保了近两个月的排练活动顺利进行。
然而,临近登台演出前,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几乎将我们几个主要负责人难倒!
为让整个合唱队服装统一,从表象上达到像毛主席诗词内容那样气势磅礴、激情澎湃的效果,我提出了所有合唱队员需上穿白衬衫,下着蓝色裤的要求,这可将队员们一个个着急得瞠目结舌!
白衬衫哪里来?在队员们此起彼伏的反对声中,稍示冷静之后的我,也自己给自己画出了一个大大的“ ?”。
是呀!我的白衬衫又从哪里来?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男女老少的服饰,几乎都是以青蓝二色为主。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大的穿了传小的,上辈穿了传下辈,所穿的衣裤,几乎都是疤上重疤,面目全非。
受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影响,农村青年的穿戴才有了些许改善。
那时,城乡青年心目中最为时髦的衣服有两种,那就是军装和劳保服,尤其是上下四个兜的军干服,洗得发白肩上有绊的将军服和夹克式劳保服最为抢眼。
托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福,我也跟风穿过战士服、军干服和劳保服。
至今难以忘却的是,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个名叫郑祥的成都知青,据说他老爸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时任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一把手。
那年,郑祥回成都过春节返乡时,带回了一件半新不旧,款式新颖的夹克式劳保服,把邻村几个从武陵县城下乡的知识青年看热了眼,一个个提出非要给自己穿几天不可,让几个来自不同城市的知识青年争吵得面红耳赤、双目圆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见势不妙的我赶紧挺身而出,东劝西劝、左劝右劝地做好了:依年龄大小为序,一人一周地轮流着穿的说服工作。
也正是因为那件夹克式劳保服,居然让几个来自不同城市的下乡知识青年成为终生至交好友。时隔40多年后,他们仍坚持着相互问候和相互往来。
为合唱队的着装问题一番争议之后,我们还是坚持以大局为重,要求所有队员想尽千方百计,向三亲六戚和三朋四友借白衬衫,确保合唱队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发挥,竭尽全力为党的55周年庆祝晚会增辉添彩!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晚会报幕员刘新华:“龙河公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55周年文艺演出现在开始”的话音刚落,红色棉布大幕徐徐打开后,台下千余名观众看到服装那么整齐,队伍那么庞大的合唱队站在舞台中央,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迎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我和吴欣兰恭恭敬敬地靠前一步,向全体观众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礼,用椒盐普通话开始了充满激情、壮志凌云的诗歌朗诵之后,80名年轻力壮、活力四射的合唱队员,在指挥的手势下尽情高歌了“久有凌云志,从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等毛泽东主席的不朽诗篇。
在此次合唱中,考虑到众多农村青年音乐素养不足的因素,指导老师仅运用了简单易掌握的领唱、齐唱和轮唱三种表现形式。万没想到,竟会收到如此满意的效果!
合唱结束,指挥转身向观众致礼后,先前还鸦雀无声的台下,顿时又掌声骤起、经久不息!
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吆喝声,观众们齐刷刷地从简易的木制条凳上站了起来,丝毫没有离开演出现场的动静。
见到此情此景,台上的我和所有队员们也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猛烈地鼓起掌来,更有十多个年轻队员,激动得不顾一切地跑到后台,紧紧地相拥着大哭了起来。
这,就是我一生中听到过的最最热烈的掌声!也是我一生中听到过的最最真诚的掌声!更是我一生中听到过的最具鞭策和鼓励的掌声!
那天夜里,兴奋和激动得辗转难眠的我,深有感触地意识到,刚才台上台下那雷鸣般的掌声,在物质文化双匮乏的当下,不只是一般意义上满足和夸赞,而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盼和希望!
从此之后,那晚的掌声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时时响起,并始终鼓励和鞭策着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