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性寒,胃经,具有清热散血和消肿的功效,并且肉味鲜美,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维生素。但在我们这里由于水土的原因却是少见,正因为少见,民间才形成了一句俗语:把突然赚了一笔财富或讨了一个大便宜叫做“你吃到螃蟹了!”,尤其是在90年代以前,现在的我们虽然也少见螃蟹,但终归可以吃到。
这一句俗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飘到了南方,飘到了养螃蟹人的耳朵里,也飘到了不养螃蟹的人的耳朵里,对于养螃蟹的人来说是一个重大商机,同时对不养螃蟹的人来说也形成了商机,商机本没有错,但利用商机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有良心的合法商人,另一种则是没有良心的不法商人,世界很无奈,在合法商人还没有推广成功的时候,却给了不法商人巨大的骗钱机会。
我们村就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上了当了。我们的村庄很偏僻,却风光万里,因为处于太行山之巅,在这里同样可以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现在已经形成了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可谓是“北方的江南”,柏油的马路直通县城,可以做到当天去当天回,但在以前,确是难以登天,来了肯定需要住下,来日再回,如果遇到了雨雪天,那就要住上一段时间,如果在寒冬季节,那是出不了大山的。劣势也可以形成商机,那些来我们村体验“一览众山小”的人们就需要吃饭和住宿,这个商机就被我们村这个非常聪明的人抓住了,他先后开了小卖铺、饭店,还有旅店,不久的时间他便成了我们村的首富,我们村的人都说,他吃到螃蟹了,但他的饭店绝没有螃蟹。
他叫王喜,名字喜庆的很,据他的爸爸说,这个孩子生下来跟大部分孩子不一样,其他的孩子生下来第一声是哭,而他的孩子生下来第一声是笑,因此起名叫王喜,孩子生下来是哭还是笑,村里人说法不一,但他的爸爸却一口咬定是笑。
随后,王喜的爸爸对王喜名字的解释又多了一个原因,因为王喜出生于1949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的年份,虽然王喜是出生于7月,比新中国成立的日子早了3个月,但王喜的父亲却对自己所起的名字是相当的满意,不断的强调:“你们看,我儿子提前就知道新中国要成立了,所以生下来就笑。”他甚至说应该叫王囍,因为这是双喜临门。村里人对他的这一个牵强的解释却是非常的认可,还非常的佩服。
王喜出生时,还没有国家的计划生育,但他只有一个妹妹,自然便成了父母的心头肉和家里未来的顶梁柱,听大人们说,王喜小时候特别聪明,背诗背的特别快,上小学前就把他爸爸肚子里的所有唐诗背的滚瓜烂熟,他爸爸因此还经常找村里的文化人学诗,然后再教给王喜,父子俩成了村里的两位“诗圣”,村人们见了王喜的第一句话就是让王喜背诗,见了王喜爸爸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他教诗,其中还发生了不少的笑话,王喜的爸爸叫王力,没有读过书,最多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对于诗,也是只会背不会写,在教王喜读《悯农》时,最后一句的“粒粒皆辛苦”,他教给王喜的是“力力皆辛苦”,还反复的强调:“出力是最辛苦的,喜儿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就不用出力了。”他不仅仅教错,还故意改诗,在教王喜读《静夜思》的时候,便也改了最后一句,本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便撰改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爸妈”,并且还振振有词的解释道:“我不希望喜儿思故乡,要走出大山,出人头地,但不能忘了爸妈。”多么朴实的话啊,虽然改了诗,他也不懂诗,但这不就是“天下父母心”吗!巧妙的是,他把儿子的学习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倾注了他所有心血,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心酸和无奈,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王喜的爷爷给王喜的爸爸起名叫王力,一定是希望有力气干活,并没有期望他去改变“面朝黄土背靠天”、“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无奈,也没有期望他能够走出大山去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他却希望他的喜儿能够改变,而不是像他自己一样辛苦劳累,他从小就告诫他的喜儿,只有力气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这么时髦的教育观念,真不知道王力同志是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悟,我想一定跟新中国的成立有莫大的关系。
这一方面是时代的召唤,另一方面则是王喜本身的原因。随着王喜的一天天长大,聪明的他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身高和虎背熊腰,相反王喜的身高就定格在了一米五六,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俗语,就是“23猛一窜”,就是男孩在23岁的时候身高可能会猛长一次,但直到王喜25岁以后也没有再长高,没有长高就没有长高吧,还有一点是王喜父亲所不能容忍的,王喜不但没有长高,还越来越有点驼背了。至此,村里人再也没有听到王喜父亲对儿子不停的夸赞了,甚至有的老人说,就是因为他的夸赞太多了,老天都嫉妒了,所以才没让王喜长高,而且名字起的太喜庆了,还不如大部分人们给孩子起的“王狗、狗剩、狗蛋、傻蛋”之类的名字,我也是在读高中时才明白,村里人为什么给孩子起的名字这么难听,原因就是不让老天看到或嫉妒,并且让任何人、神、动物听见名字就不想要,这样孩子才能安安全全的长大。其实从科学上讲,不管叫王喜还是王狗,与身高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叫王狗的,身高不一定就高,叫王喜的,身高也不一定就低,这些都是天下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和期望。但王喜父亲却接受不了王喜的身高和驼背,至此就很少说话了,人们看到的他是比以前更卖力的劳作!
但王喜却没有因为体型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影响,相反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比较的乐观,学习也非常的好,不管是老师还是村里人都比较喜欢,听大人说,王喜讨人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有礼貌,见人就打招呼,哥哥、姐姐、叔叔、婶婶等等的称呼,在他嘴里一点都不吝啬;二是比较勤快,不管在学校,还是在村里,处处可看到王喜勤快的身影。人们也没有因为他的体型而有丝毫的歧视,充分说明一点,缺憾是天生的,但优点是自成的,明显的优点一定可以掩盖所有的缺憾。
王喜的成长还是挺顺风顺水的,也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小时候背的诗也起到了绝对的作用,听村人们说,有一次王喜站在山顶上看着我们坑洼不平的村庄,还诵出了毛主席的气概:“孩儿立志出乡关,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时他刚刚16岁,初中毕业,毕业于县一中学校,这也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在县城读过书的孩子,他没有去改诗,而是把毛主席的两句诗句融合在了一块,不仅押韵,还有气势。并且还让他的父亲感到非常的欣慰。
王喜初中毕业后,再没有读过书。因为有在城里读书的经历,村里的小学恰好需要一个老师,便让他去当了小学老师。这也让他的父亲非常的高兴,虽然还没有走出乡关,但至少成了有工作的人,不用在田里风吹日晒的劳作,还能为家里增添不少的工分,工分就相当于现在的工资,不过在“土地下户”之前,是不发月工资的,但村大队会根据你为村集体的付出多少给你记下工分,年底根据各家各户的总工分再进行分发粮票。
王喜老师非常受学生喜欢,我就幸运的分到了他的班里,成为了他的学生。我喜欢他的原因是他从不打骂学生,并且还能跟我们一起打乒乓球和篮球。而之前的老教师是出了名的厉害,一旦淘气,便会拿出教鞭打我们的手心,一边打一边狠狠的说:“让你再玩!让你再写不好字!”。但手心都打疼了,怎么能够写好字呢,我们也是有苦说不出,后来又发明了让两个淘气的学生相互打,要求是必须要用到全力,起初我们都不好意思相互用力,但在老教师的催促下,其中一个同学用了全力,那另一个同学也必定用更大的全力,我们自己相互打的比老教师打的还惨不忍睹。他还有一个惩罚我们的办法,就是“站砖”,把一个砖立起来,让我们站在上面还不能摔下来,一旦摔下来就必须打手心,美其名曰道:“你不好好读书就练练武吧,站站桩。”我们暗地里都叫这位姓郭的老教师为“国民党”。后来还演变成了我们同学们的口头禅,在聚会时,或安静或吵闹的时候,总有一个同学会突然喊道:“国民党来了”,我们哄然大笑,但我们也清楚的知道郭老师的认真、执着和责任心。
所以,我们非常喜欢王喜老师,王喜老师也更加喜欢跟我们一起玩,我的篮球和乒乓球都是跟着王喜老师学会的,并且乒乓球台和篮球场也是王喜老师去了学校以后才有的,小的时候不太清楚,只知道下课玩、放学回家,大了以后才明白,王喜老师为了乒乓球台和篮球场的事还真费了不少的周折,找村长协调,找水泥,找砖头,找木板,请木匠和瓦匠,还兼做小工,在我们放学后的时间里,在他本该休息的时间里,没有去帮助家里做农活,而是为了我们而不停的努力办事,要知道当时国家已经实现了“土地下户”,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粮食,大家终于走出了那种吃大锅饭,每天还吃不饱的苦难历程。大家都在自己的田地里干得热火朝天,兴高采烈,想着秋天的丰收,想着还要比别人家谷粒满仓的喜庆,哪怕日头再高,也不觉得累不觉得苦更不觉得委屈,我就记得我的父母亲在当时,不管地里有没有活干,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自家的地里去看一看,一则是去看庄稼的长势,二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情结,在之前的几千年,老百姓哪有自己的土地,老百姓已经把得来不易的土地当成了自己的宝贝,或者是生命,这种情结在王喜和我父母这一代人的头脑里,现在依然存在并且根深蒂固不容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从集体生活到小资生活的转变当中,本该是集体的事情,王喜却有这样的责任感,并且坚持不懈、做不到绝不罢休的精神实属不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们的教室门口修好了乒乓球台,在不大的校园中央竖起了俩个篮球板,形成了一个篮球场,所谓的篮球板就是在两个木头桩子上钉了若干个木板,在木板上安装了一个简易的篮球圈,然后竖起来栽在地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煞费工夫,当乒乓球台和篮球场形成之时,王喜老师已经在学校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做成后,不仅我们特别喜欢,每次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总会把乒乓球台打扫的一尘不染,把篮球场打扫了又打扫,因为篮球场的地面还是土,里面老有很多的石子,同时也成为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村里有事需要庆贺说评书时,就在我们的乒乓球台子上演出,逢年过节村里还不断的组织了篮球赛。
后来,我去外地读了初中和高中,就没有再在村里玩过乒乓球和篮球,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村里的乒乓球台和篮球场已经破烂不堪,不能再玩了,王喜老师也离开了学校。听大人们说,王喜老师离开学校后,先后在村里做过民兵连长和电工。做民兵连长的故事在这里不必述说,但做电工的功夫,我可是亲眼目睹过,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那是在一个傍晚时分,我恰好休息在家,突然停电,不多时村里人都出门聚集在了我家门口,因为我家门口有一个重要的电线杆,只看见王喜老师背着一个黄布包和一个三节手电筒,穿着一双军绿色的球鞋,快速的走向了电线杆,在电线杆底下紧了紧腰带,把黄布包往身后挪了挪,往电线杆上方看了一眼,猛的一跳,双手就抱住了电线杆,同时双脚也蹬住了电线杆,左脚一蹬,右手往上一移,右脚一蹬,左手往上一移,手脚并用,身体不断往上攀登,很快并且很轻松的就到了电线杆顶,我心中不由的赞叹了一声:“王老师好厉害啊!”而后,全村又亮起了灯光。事后我一旦看到猴子爬山或爬树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王喜老师。
时间到了1992年,我已经在高中读书,听老师讲了邓小平爷爷的“南巡讲话”,并且还让我们同学们讨论了今后的市场经济,其实当时是不太明白市场经济的体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村里面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供销社没有了,供销社可是村里人离不开的地方,也曾是最热闹的地方,因为村里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物品都在这里购买,怎么能没了呢,但很快就明白了,因为王喜在村里开了小卖部了,供销社里面有的,他的小卖部里面都有,大家不知道他有什么门路,小卖部物品的价格却比供销社里低,并且还有供销社里面没有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麻将,那时候还没有麻将桌,四个人就在餐桌上围在一起玩,从此,王喜的小卖部就代替了供销社,在他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人最多的地方,大人小孩都有,家里院里也都有。
从此,王喜就开始了他“吃螃蟹”的日子。这是王喜的心愿,更是他父亲的心愿,我们又看到了他父亲久违的笑脸,虽然脸上已经有了很多褶子,但忙里忙外的他显然恢复了年轻的活力,心里一定欣慰着他的喜儿终究没有去做他认为很苦的事情,他的喜儿虽然还没有走出大山,但也经常走出大山去进货。
在王喜家的院子里,那可是热闹非凡,在我们那个不大的山村里面,进进出出就跟赶集会一样,他不仅承担起了供销社的功能,还改变了村里人的娱乐生活,还给了大家一个聊天说地、共同娱乐的好场所。有玩扑克的,有喝酒谈心的,有玩麻将的,有女人们做针线活的,有此起彼伏的笑声,多来自于聊天说地的,尤其是在女人堆里,如果里面再有一个男人的话,笑声可持续一下午,不过男人们往往会败下阵来;有专注认真的吵闹声,多来自于打扑克的一群人,因为一张牌的出错,不仅自己懊悔,还要受到自己队友和旁观者的埋怨;有麻将跟桌子的碰撞声,有小孩子的戏耍声,声音最大的是喝酒时的猜拳声,猜拳虽然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但这项技术我们却可以无师自通,俗话说“门里出生,自会三分”,耳濡目染一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走路、吃饭、说话等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都是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这么一大群人,没有一个跑腿的还真不行,王喜自然就成了他们的服务员,一会“王喜,杯里没水了,加水”、一会“王喜,拿包烟过来”、一会“王喜,过来喝杯酒来”、一会“王喜,拍个黄瓜”、到吃饭时分,玩麻将的还想继续玩,就吩咐“王喜,让你老婆给我们做上饭啊,我们不回去了,再玩一会”,有的人还乘机开玩笑说:“人家老婆可不陪你们玩啊”,大家欢笑一堂,连他的父亲也跟着忙忙碌碌,一家人能做到这样,还真不是一般人家都有的性格,我就想,在我们村里,也只有王喜能“吃到螃蟹”。
在一个仲夏的下午,天气异常晴朗,明朗的天空中虽有几小块云朵,但在太阳的照射下,显的无处遁存。
大家悠闲的在王喜家戏玩着,有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身穿淡黄色唐装,上面有龙身花纹,背头中分,油光发亮,个头比王喜稍高,但不驼背,推着一个自行车,在自行车的把头上竖着一个长方形的布条,上面写着“看相算命定乾坤”,一声外地口音(后来知道是河南话):“看相观天知古今,算命谋望事有成,求名取利大吉昌,婚姻官事也顺当。”五秒钟的时间,整个院里瞬时静寂,再过两秒,所有人放下手中所有活计,来到了院中,把此人围在中央,王喜急忙端出家里唯一一把用竹子做的太师椅,让其人坐下,返回身来又在小卖部里拿了一瓶汽水饮料,很尊敬的给了其人。
其人稳坐太师椅,翘起二郎腿,漫不经心的观察了一下王喜,然后点了点头,说到:“你长相俊(囧)逸,必有后福,天机不可泄露。”然后就扬起了头,闭住了眼睛,似乎在回味着什么,王喜急忙说到:“大师请明言,没事的”,此位大师便慢慢说到:“你必是此家主人,兄妹俩人,你是哥哥”,王喜急忙答到:“是的,是的”,大师又说到:“你虽在农村,却不干农活”,王喜急忙应到:“大师你真神,都说对了,那我以后有什么后福呢?”,大师迟疑了一会,说到:“天机不可泄露,你且退下再谈...”。
一个胖婶婶看中时机,挤到了前面,忙说到:“大师,给我算一下吧”,大师睁开眼睛,看了看胖大婶,说到:“你近前过来”,胖大婶急忙往前挪了又挪,没有看见什么时候,胖大婶手里已多了一个凳子,顺势坐下,非常虔诚的看着大师,大师的眼睛扫了一下胖大婶的全身,可能是因为胖大婶体积大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胖大婶肤白丰满的身体,也有可能是自己的胡思乱想,但大师的确看了足有半分钟的时间,直爽大方的胖大婶丝毫不敢动荡,脸却泛红了许多,别人更是不敢大声出气,大师的眼睛最后定格在胖大婶的面部上,说到:“你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家里福气全靠你了,你的男人长相应该比较清瘦,虽时常在外奔波,但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这都来自于你带来的福气”,胖大婶急切说到:“这倒是,但就是赚钱不多,连一身漂亮的衣服也舍不得买”,大师说到:“拿过你的右手来,我看一下你的手相”,胖大婶连忙挺起了衣袖,还怕手上有灰,两手拍了拍,把手伸了过去,大师左手托住胖大婶的右手,右手捏了捏厚度或者“其他”,再用食指在胖大婶的手心里比划了一下,然后说到:“放心,你有财运,你家在三年之内必发大财,不过今晚回家后,在月亮升起时,要给观音、财神和灶王爷拜佛烧香,献上供养,再拿过你的左手来,右手看先天,左手看未来”,同样的动作端详了一会,说到:“你虽然自带福运,但也有个缺陷,看,你这条线就太短,如果弥补不起来,福运还是得不到发挥啊”,胖大婶急忙说到:“大师,请你想想办法,我给你磕头”,大师若有所思的应到:“你我有缘,就给你个办法,我这里有个八卦镜,可调阴阳风水和先天不足,挂在家里某地即可,不过此镜为太上老君所传,你必须回我一些香火钱才好”,胖大婶满心欢喜,翻开口袋,拿出仅有的一点钱,又觉得太少,于是呼唤王喜:“王喜,借给我一点钱,明天还你”,拿了八卦镜,拜谢了大师,迅速返回了家。
一时间,有问婚姻的,有起名字的,有求学祈祷的,大部分是求财改运的,花钱最多的是调风水和弥补先天不足的问题,大师跟魔术师一样,有很多宝贝,八卦镜是一种,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神兽雕刻以及吊坠、手链之类的,可以说所有问卦的人都对大师非常信服,充满期望的满载而归,只有一个小孩毫无忌讳的突然问了一句:“大师爷爷,你真的能让我考上大学吗?”孩子妈妈马上带着小孩就走开了,大师依然凝神沉默,似乎对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但又深藏玄机。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至于大师的预言是否灵验,我没有也不愿意去充分的验证,在此不敢随意赘述。但在整个过程当中,我看到的是众人的另一面,跟在寺庙烧香拜佛一样,虔诚、信服、听话、平和,对生活充满期望,没有了平时的满腹牢骚和怨天尤人,这要比平时集中开会时领导讲话的效果好得多,我好不理解,这是不是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呢?还是“头上三尺有神明”的巨大威力?但我知道这一定是乡亲们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而且小心翼翼,一定不敢亵渎。
那天下午大家在王喜家散去的都比较早,喜欢玩通宵的爷们也被娘们早早的拽回了家。听大人们不确定的说,大师那天晚上就住在了王喜家,第二天大家都用羡慕的目光在看着王喜,此后一段时间,王喜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外出进货的次数增加了,进货的数量也增多了,原来王喜每次都背着一个大包,后来有好几包,再后来王喜就租着一个黄色的面包车来回进货,大家都叫面包车为“天津大发”,进货的品种也多了很多新鲜的玩意,我印象深刻的有收录机、奶糖、冰箱和雪糕、还有那么多喜欢的小人书,有杨家将、岳家军等,尤其是还有现成的鞋帽,比较惊奇,因为我小时候的鞋、帽子、衣服、裤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王喜说,好多都是从南方进货过来的。
王喜的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高,过春节的时候王喜家起先放起了“万头大鞭”,就是一万响的鞭炮。家里原来是三孔窑洞,第三孔还是王喜结婚前跟父亲一块修建的,王喜开了小卖部以后,就商住两用了,就在这几年,王喜又在院里盖了一座三间砖瓦房,属于“里生外熟”的结构,墙体外层是砖砌,内层是土坯,不过要比窑洞敞亮多了,王喜没有去住,而是把小卖部、麻将桌都搬到了新家,以他的话说,是给大家盖了个新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知那位大师有没有给王喜测算出来,在不到三年的时间,王喜却在进货时吃了一个大亏,也是来自南方,吃到“螃蟹”的王喜见到了真正的螃蟹,但,是晒干的螃蟹。
一天,也不知道这一天天气怎么样,我也无从描述,可以肯定的是,是在春天,因为是在大家种完庄稼之后,天气应该也不错,至少没有下雨,王喜跟往常一样坐着“天津大发”就出发了,王喜进货有个习惯,早上很早出发,中午赶回来吃饭。但今天,直到太阳下山的时间,也没有见王喜回来,王喜的父亲就有点着急了,不停的在说着:“这个王喜怎么还没回来啊,急死人了”,一开始大家都没有过分担心,安慰王喜父亲:“没事,一会就回来了,王喜那么聪明,就算有麻烦事也能解决”,有的人开玩笑的说到:“王喜在县城一定遇到好事了,吃到“螃蟹”了”、“王喜在县城遇到漂亮小媳妇了,今天回不来了”,但不管怎么开玩笑,王喜的父亲仍旧是愁眉紧锁,直到太阳下山,天眼看就要黑了,王喜还是没有回来,大家才又重视了起来,因为我们这里交通不便,全是山路,晚上还有野猪出没,出去的人一般不走黑路。
大家正在着急,突然有个小孩喊道:“王喜叔叔回来了,我看到天津大发了”,大家不约而同,齐聚院中,只看到王喜一脸的愁苦相,无精打采,拖着脚,一声不吭,走向那第三孔窑洞,也没有进到货,手里拿着一个装着东西的黑色塑料袋子,王喜走到门口,随手一扔,就回去躺下了。
大家也不好说话,就各自回家了。
这一夜,不仅王喜家没有休息,全村也是睡得很晚,只有孩子们很懂事的早早的睡了。
村里的两只黄狗也没有了往常的兴奋,在村里来来回回的走一会,躺一会。
第二天,大家没有去王喜家玩,只有几个老人和王喜最要好的朋友过去了。
直到第三天,村里人才知道,王喜上当了,受骗了,吃了大亏了,吃亏归吃亏,但没想到的是,这次吃亏亏在“螃蟹”上了。
话说那天,王喜坐着天津大发去到了城里,城里可不是县城,而是去到了我们所在的市区里,到了以后,时间还早,王喜就想着溜溜街看看风景,溜了一会,也没敢走远,就返回来坐在了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门口,顺便拿出了带着的早饭,就吃了起来,还没有吃完,走过来一个人,据王喜说,此人不高,比王喜稍高一点,长发、瘦脸,穿着一般,不像有钱人,跟王喜的气质差不多,一副南方口音,说是福建人,非常礼貌的问到王喜:“这位大哥,你是本地人吗?问个路可以吗?”,王喜看着这位兄弟,非常有眼缘,便站起来边吃边自信的应到:“我是本地人,经常来这进货,这不今天来早了吗”,此人应到:“大哥还是做生意的呀,在那里做呢?”王喜高兴的回到:“在我们村里开了个小卖部,村里人捧场,还能养家糊口”,接着问到:“兄弟,你是做什么的啊,家是哪里啊,听口音你是外地人”,此人答到:“我是闽建人,家里做点螃蟹的生意,这是第二次来到这里,不熟悉路,还望大哥帮我”,王喜一听“螃蟹”二字,瞬间愣住,不由得问到:“什么?做螃蟹生意?这可是大生意啊!”、“兄弟,你吃饭了没有,我这里还有馒头,吃个吧”、“来吧,不要客气,咱们俩一定有缘,要不怎么能碰见呢”,说着就拿出了馒头塞到了此人的手里。
不知不觉两人进入了聊天模式,此时的王喜已被“螃蟹”深深地吸引住了,而忽视了“卖螃蟹人”的真假,更加忽视了自己对螃蟹的了解离一知半解也还有很远的距离。
被王喜称为兄弟的这位“螃蟹人”,因为一个馒头的情义,给王喜仔细的分析了螃蟹的价值和利润,还有闽建那里的“小螃蟹大生意”、“投资少利润高”的市场情况,此时的王喜已是心花怒放,心里已经被利润占满,眼前已飘出一张张、一叠叠的百元大钞,钞票上的毛爷爷也在跟他微笑,跟他祝贺!
“这位大哥,我还要赶路啊,谢谢你的馒头和热情啊”、“哎呀,都聊忘了,我是想跟大哥打听个路来,上次去过一次,记不太清,怕走错了”,此位闽建人用不太普通的闽建普通话着急的跟王喜说到,王喜忙应到:“兄弟是要去哪里啊”,此人忙说到:“当然是中医院了,已经联系好,我是去送货呢,这不手里拿着吗”,王喜这才注意到人家的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随口问到:“你这拿的是螃蟹吗?”,“是啊,就是去送螃蟹啊,医院说今天必须送到,大哥,你给我指一下路可以吗?我怕走错了,耽误事”,此人应到,王喜说:“兄弟,让我看一下可以吗?我还没见过螃蟹呢”,“好吧,你看一下,然后我要赶快走了”,此人一边说一边打开了袋子,王喜看到螃蟹了,心中洋洋得意的肯定在想,村里人不是说我吃到螃蟹了吗,他们肯定不知道我今天真的看到螃蟹了,回去一定给村里人好好侃侃,里面的螃蟹还都是活的,有的头在动,有的腿在动,王喜还用手指敲了一下螃蟹的背甲,暗暗说到,这是真的螃蟹,不是假的。
王喜还正暗自盘算着,这位“兄弟”看到,慌忙说到:“大哥,不敢敲,这可金贵着呢”,王喜连忙问到:“兄弟,这、这、这是怎么卖啊,多少钱一斤啊?”,“多少钱一斤?按个卖,一个220元”,此人满是惊讶的说到,说的王喜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可知道王喜也是做生意的啊,也是本村的首富啊,怎么能够这么没有面子,什么也不懂呢?我早就吃过“螃蟹”了,我还不懂螃蟹吗,如果螃蟹不金贵,家乡怎么能够流传“吃到螃蟹了”这句发财的俗语呢。
人往往不是掉在别人的陷阱里,而是掉在自己看不清的暗井里。
聪明的王喜没有看到自己的暗井,而是一步步奔向了暗井,并且急着要跳下去,跟螃蟹一块生活。于是说到:“兄弟,咱们今天的遇见就是上一辈子的缘分”、“兄弟,我想跟你长期做螃蟹生意,可以吗?”、“你给我一个进价,我帮你跑,我还可以找其他销路”、“我有亲戚就在医院上班,他可以给咱们帮忙”、“可以不兄弟?让你大哥也赚点钱”,王喜等不着此位兄弟说话,就一连串的说到,生怕人家不同意,此位“兄弟”沉默片刻,然后说到:“大哥,咱们是有缘,你也很实诚,我愿意认你这个大哥”、“长期合作,我需要想一想,这次的螃蟹不多,也就40个,兄弟吃点亏,就让给大哥你了”、“我给你一个成本价,以后在这里也算有家了”、“就98一个吧,象征长久发财,这个价还不到成本价”、“下次来了,能去你家吃上个馒头就可以了”,王喜一听一盘算,40个,一个能赚122元,40个可是4880元啊,这数字都是发财的数字,这可是我一年也赚不到的钱啊,连忙答到:“好好好,成交!”
写到这里,我真的不想写下去了,不愿意看到这么聪明勤劳的王喜、我这么爱戴的老师栽倒在这个暗井里。
但事实就是事实,王喜把来时带的进货款都给了这位“兄弟”,还不够,还在批发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两位熟客借了近2000元,就这样跟这位“兄弟”愉快的、恋恋不舍的分开了,走的时候,王喜还把自己没赶上吃完剩下的一个馒头给了他。
然后王喜马上去了中医院,找到了这位亲戚,一开始还没有感觉到是上当受骗,因为中医院真的需要,但一听价格,这40个螃蟹的收购价拢共还不到98元,王喜懵了,腿也软了,脸也白了,不停的说到,这是螃蟹啊,还活着呢,还活着呢!
等他醒过来,拿上黑色的袋子就上街了,找啊找,一条街一条街的找啊找,一直找到下午,一直找到自己走不动了。
这时候,他想起了家,想起了他年迈的父亲,想起了村里淳朴的乡亲们。
但王喜就是王喜,他没有把那个黑色的袋子给扔了,而是把它们拿回了家,在回到家第三天的时候,挂在了房梁上,并且给他的孩子讲了卧薪尝胆和悬梁刺股的故事。
从此,王喜出门又少了。
村里也多了一个故事,就叫“晒干的螃蟹”。
王喜后来依然是村里的首富,家里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开了饭店和旅店,村里好多人家在王喜的影响下也开了饭店和旅店,现在成了多姿多彩的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