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我们一行七人,来到了四川茂县城边的凤仪镇避暑。
晚饭后,我们去岷江边散步,江水汹涌,凉风习习,顿时心情舒畅。走过白鱼桥,我们在江边拍照时,发现岷江西岸山上有一些高大的建筑,问散步的本地人,一个大叔说:“是中国古羌城,占地3000余亩,主要由羌王官寨、中国羌族博物馆、羌文化广场等景观及特色建筑组成,当地投入12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羌文化集中展示区。你们一定要去看看,每天上午九点有开城仪式。”我们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浏览,了解羌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开城仪式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古羌城,距离我们的住处只有1.5公里。中国古羌城坐西向东,面向九鼎圣山,头枕蓝天白云,庄严雄伟,气势恢宏。清晨,云雾缭绕于半山,建筑物在云端若隐若现,仿若人间仙境。
这些建筑的门上和窗户上都有羊头的图案。恰好跟在一个旅行团后面听导游讲解。
羌族自称尔玛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民族族姓记入甲骨文,并始终保存最初族源的最古老民族。羌民族的先祖是“炎帝”,治水先祖大禹也是羌族人,羌族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必需外,灵魂还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羌族先民选出了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
在石阶入口处,有两尊手捧红色绸带的羌族姑娘铜雕,叫做“献羌红”。用红红细细的布条,悬挂在庙宇前的树枝上,称为羌红,是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现在,“挂红”出现在政府工作、旅游观光和新人婚礼的地方,地方领导前来检查指导工作、外地游客来羌区、新郎新娘结婚需要“挂红”。献羌红是羌族待客的崇高礼节,它表达了羌族人迎接客人到来的热情。
在石阶两侧各有一排火炬雕塑,羌族人自古以来对火极为崇敬,认为火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千百年来,火祭已成为羌族重要的祭祀礼仪。
游客越来越多。九点,随着连续三次“开成”的吼声,模仿古代羌王迎接贵客时的开启城门的仪式开始了——
城楼上,“轰隆”炮声三响,号角“呜呜”鸣,关闭的古羌城两米高的城门在羌音和歌舞声中徐徐打开。鲜艳的羌红对联从高高的羌碉城楼顶缓缓下落,伴随着羌族的号角、羊皮鼓声,两列羌族美女双手高举羌红长幅缓缓从大门处走下梯步,四排士兵手拿武器随着音乐踏着整齐的步伐走在两长幅中间,然后分两列站长幅旁。十个手捧羌红的年轻女子走到石梯最下面,慢慢展开“中国古羌城欢迎你”的红色横幅。广场上身着古羌族服装的女子跳起欢快的沙朗舞,“释比”在羊皮鼓舞的节奏下,念着“纳吉纳鲁”的吉祥祝语引领队伍走在举欢迎幅的队伍后,他们拾阶而上。同时,威严神圣的士兵盛装簇拥着“羌王”,神气的“羌王”在城门口向八方游客挥手示意,将前来参观古羌城的嘉宾们迎接进古羌城。人们随着队伍进了城门,在四合院里,一些“释比”戴着猴头帽、拿着棍子、敲着羊皮鼓和铜锣、摇着铃铛在“跳舞”……
气势雄伟的城墙、磅礴浩荡的城歌,统一的羌族服装,再加上古典而又庄严的仪式,将中国古羌城的恢宏壮观发挥到极致。短短的十多分钟,内涵丰富。那首反复播放的浑厚男声领唱、合唱的歌,太好听了!“我们明天又来看!”同伴们说。
羌族婚礼和羌绣
“把温暖建成一座城,城里面住着那尔玛的人。把幸福真诚呀嘛一片景,景色里四季那故乡的情……”在悠扬高亢的歌声中,中国古羌城新的一天开始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看了三场羌族婚礼。
婚礼仪式融在开城仪式里。新郎新娘和他们的亲朋好友站在石梯子下的广场上,当“羌王”在城门口向下挥手示意的时候,两个新人手牵手走在释比后,亲朋好友戴着羌红排成队紧跟新人,接着是背喜背篼的大婶,最后才是游客。大家簇拥着两个新人走上石梯,每个人笑容满面。进了城门,几个男士敲锣打鼓迎新人,几个女子跳完欢快的铃铛舞后,新郎队的男子与新娘队的女子对歌,唱得新人和大家都很开心,气氛热烈。然后新郎新娘慢慢走在火盆前,一个老者念念有词,端着酒,洒一些在火盆周围,在新人额头上点一下。最后,“喜背篼”和亲朋好友送新人到沙朗广场,礼炮响几下,婚礼结束。“这个婚礼好有仪式感,好隆重!花点钱都值得!”一年轻女游客说。
婚礼结束后,还有工作人员大叔和游客搞活动,推杠。女人们手牵手在广场继续跳起舞,我们也加入跳了两圈。过后,那些跳舞的大婶就三三两两坐在广场边做羌绣。我坐在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姐旁,与她聊天,了解了些有关羌绣的知识:县城有绣房,她们去拿活干,计件的。羌绣又叫扎花,她们自己构图、自己画样,然后凭借一双巧手绣出画样。题材取自世间万物,吸收了多种刺绣工艺,用挑、扎、绣、勾、纳、提、拼、扣、纤等多种针法,单用或混用,绣在头帕、衣服、腰带、裹肚、围腰、香包、鞋袜等局部地方,美观漂亮又耐用。在羌城,随处可见阿姨们安静地坐着绣花,这也是羌城独有的风景。活态展演的演员大都为周边脱贫村民,他们在这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既向游人展示传统的文化习俗,也能获得一定收入。
我仔细观察羌族男女服饰——男子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青年妇女包着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妇女大多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戒指等饰物。他们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也有穿皮鞋、布鞋、草鞋的,裹绑腿。这些服饰朴素又华丽,穿起很有精神!
乐器和两大盛会
中国羌族博物馆是1988年建成的,占地60亩,馆藏近万件珍贵文物和藏品,其中国家级文物313件。内容丰富,印象深的是了解了羌族的一些乐器和两大盛会。
乐器——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的人都能歌善舞,热爱音乐,所以羌族的乐器很多都自己制作。
羌笛,是羌族著名的乐器。系用骨制成,前端吊一截皮绳,又作鞭使。有“宫、商、角、徵、羽”五音,现在所见羌笛为六声双管竖笛,用油竹制成,长约50厘米,双管双翼,管上齐开六孔,管头插竹,用“鼓腮换气法”吹奏,其声清澈、纤细,音域不宽,却悠扬婉转。早为文人墨客所咏吟:“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
口弦,是羌族妇女所喜爱的小型乐器,多自制,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托。妇女也能自制。制口弦主要材料为竹,须选竹青较厚、弹性较强的竹片剖削。其外形似脚踏风琴的发音簧片,长度仅及簧片的三分之二。两端系有麻线,奏时扯动麻线竹簧即发音响,其音袅袅,余音不绝,但音域狭窄。
盘铃,羌族宗教仪式摇击乐器,又名响盘。形似碟盘,响铜制,上部呈乳状,下部喇叭口外翻,直径约10厘米,乳状顶部有一小孔,内系古锤,外接铃柄,音色清亮柔脆,具有女性特征……
两大盛会——瓦尔俄足和羌年。
地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瓦尔俄足”活动(“歌仙节”)。相传,羊角花女神莎朗变成美丽的羌族姑娘,来到曲谷沟的西湖寨唱歌跳舞。她甜美的歌声、轻盈的舞姿吸引寨上妇女们去观学。女神的热情使歌舞很快在曲谷沟传开。“莎朗”意为“唱起来、摇起来”的歌舞,是一种典型的羌族锅庄舞蹈。“歌仙节”期间,女人们不分老幼,皆盛装打扮参加活动。家务和农活主要由男人操持,而且男人们还要以歌舞助兴,以腊肉、咂酒、馍馍等食品伺候。
羌年亦称“日麦节”“丰收节”“还愿节”,一般是农历十月初一,为期三至五天。羌年是集宗教、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要内容,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2009年,羌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咂酒和小吃
坪头羌寨距离中国古羌城仅一公里,海拔约为1680米,全村近2000人,95%是羌族,村内流水潺潺,栈道连接着房前屋后,并且一直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大片的绿荫簇拥着古朴恢宏的羌族民居,建筑大都为三层,一楼是客厅和圈养家畜,二楼为日常起居用,三楼为敬神用。院子前后果园环绕,苹果、李子随手可摘,羊角演化而来的屋檐,印着羊头图案的窗户,以及“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
我们参观了羌绣展馆,走过感恩墙,看了傩文化广场,来到咂酒广场。
羌族的酿酒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咂酒是羌民族饮用最普遍的一种酒,咂酒其味醇香爽口,是各种场合羌民饮用之佳品。“咂”即吸吮的意思。
咂酒大多选用本地出产的青稞、小麦,大麦、玉米上等粮食做原料。酿酒的日子由家中的老人用测试的方式确定。把洗净的粮食装入大笼中蒸熟,再用簸箕搬到厅房,用竹耙拨平,用竹竿把它围住以防“走气”。等酒料酿温后拌上酒曲,装入一人高的大肚子坛里,用麦草和泥封住坛口,置于一旁。七天后的开坛,然后用铁铲子把泥上凿开一条缝,一股酒香便扑鼻而来。老人先盛上一罐,添上凉开水,然后把酒从大坛子中取出,放入装水坛子里,再封住大坛子口。
喝咂酒要边喝边掺开水,使谷物颗粒内的酒精成分充分浸出,再用细竹管吸饮,亲朋贵客来后,要唱酒歌,大家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后,再吃酒渣。咂酒富含营养,功能。我们品尝了一下能解渴驱寒、去暑消食的咂酒,口感鲜美香醇,没有白酒烈,微酸。
寨里小巷通幽,干净安静,随处可见避暑的人。一民居的前院,矮围墙周围的花正开得艳,一棵高大的树笔直地站在矮围墙旁,几个游客在院子里,或看书或喝茶,或吹笛子,悠闲自在。不远处,一农妇在菜地摘豇豆,近旁的果园里有竹栏围着的群鸡在觅食……
上午十点过了,想在羌乡古寨找一人家吃午饭。找了几家后,走到坤家,我们说明了来意,并说只要有青菜,弄几个羌族的小吃就可以了。坤大婶两夫妇就忙起来了。
面片子——先将荞麦面用温开水拌捏成三柱体形状,搭锅烧油,把洋芋切成条状放锅里稍炒,加水煮沸,待洋芋二成熟时加酸菜,待锅里菜汤煮开时,就用刀把面削入锅里,煮熟。
坤叔在做饭——米饭将煮熟时,在面上放入玉米面,然后用筷子从上至下拌合均匀,蒸熟。由于大米是白色,玉米面是黄色,故而得名“金裹银”。
我们也帮着摘青菜,一个多小时后,吃饭了:青菜汤、面片子、洋芋糍粑,还有腊肉。先尝一块腊肉,纯香爽口,不油腻。听坤叔介绍:腌腊肉,由于气候原因,放很少的盐,把头、蹄、排骨剔开,分别挂于火塘上熏干,吃时按需切割。
他们还给我们介绍了以玉米、土豆、青稞、荞麦为食材的羌族的其他小吃。坤婶说,羌寨每家都做酸菜:把野菜或蔬菜洗干净,切细放入木桶里,掺少量玉米面或麦面搅匀,烧制一锅沸水倒入木桶里盖好,第二天就可吃。酸菜可炒、拌和烧汤。其中用圆根菜秧和野菜制成的更有酸味,可放几个月不坏。
……
在茂县避暑十天,把羌族非遗文化看了个够。离开茂县时,那首雄壮的百听不厌的古羌城城歌又在耳畔回响:“……高高低低九鼎山,杯杯婉婉咂酒坛,弯弯曲曲岷江岸。长长石板路,一步一百年。中国古羌城,人间新画卷……”
440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