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光英的头像

杨光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6
分享

老之将至,不要太留意

 


  

近日,在《世界散文精品集》中,读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论老之将至》一文,步入耳顺之年的我,不能不写点文字提醒自己:老之将至,不要太留意。

要健康,不要留意自己的衰老——

长寿的原因很多,遗传由不得我们,那是人类自然延续的结果。老了,你就会发现,健康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你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好好去享受生活,也少给子女麻烦。

罗素说,我们能让自己不老的最好办法是不要留功夫去留意自己的衰老,这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广泛而浓烈的兴趣能让你感到自己精力旺盛,那么就不用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和“我还能活多少年”这种纯粹统计学情况。

马识途,是一位才思敏捷、笔耕不辍、创作成就卓著的作家许多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马老十分幽默地说:“按四川方言说,不晓得是咋个搞起的,我忽然就混到100多岁了。”马老说,他的长寿之道可总结为“达观”和“提得起放得下”,百年人生经历练就了他处变不惊、乐观看待人生的性格。

马老规律作息的好习惯;也注重锻炼,只是随心所欲,不讲究固定模式。

另一个长寿秘诀就是勤用脑。百岁时,依然笔耕不辍马老自言:“我已百岁,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复何为?我偏不认命,还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来,便是这本《百年拾忆》的书。”这种“不认命”的心态,让今年107岁的他依然健朗豁达,出版了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马识途善于用书法修身养性,陶冶文心。长期书法不仅使人笔下生辉,谈吐高雅,同时还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极佳方式,怡养性情,能培养高尚人格。

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放松身心地生活,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

防止两种做法——

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二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身上获取力量。要做到这两点确实不易:老年人曾经所经历的美好时光以及许多切肤之痛很难让人忘记;幼小的子女与母亲的断乳相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断乳”要痛苦得多。子女“断乳”意味着成长,而父母“断乳”意味着衰老。

其实不光是老人,年轻人也一样。人为什么忧郁?为什么觉得不幸福?多半都是沉湎于过去的痛苦,生活在曾经美好的回忆中;或对别人的期望值高。

“人不能总是生活在回忆里。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重要的是现在我能不能过好每一天,每一个当下现在能不能不再浪费时间了。无关年龄,就算让你回到20岁,你也不一定能够活成最好的自己。如果你当下悟道了,就算你70岁了,你也能够活成最棒的自己。

“子女们长大成人后,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对子女的关心应该是含蓄而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感情用事。”

过度依赖儿女,难免要看脸色。父母住进儿女的家,一开始就需要看儿媳和女婿的脸色毕竟,他们不是骨肉至亲。老人孙辈要溺爱些,教育方式与儿女不同 ,无法避免争吵。过度依赖儿女,会失去生活自由。儿女的小家庭,生活习惯不会和父母一样,会让父母无法适应。父母只能迁就儿女,自己长期受委屈,逼着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要明白,儿女家再奢华,也不完全是父母家父母只是一个“客人”。我们应把依赖在精神、情感上,彼此都把对方放在心上,常常问候,互相关注,感觉到暖心就行了

遵守自然法则,人生自要轻松很多。

不要害怕死亡——

罗素说:年轻人怕死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享受完整世界的美好生活,还没体验到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苦痛。老年人不一样,经历了人世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还有什么可后悔和留恋的呢?最关键的是在活着的时候,要坦然、自然!

人,生老病死是常态。每一个人,都是一场与苦难的较量,与自我作斗争的修行。就算是年岁渐长,身体和精力不如从前,也不要悲哀和沮丧。生活本来就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必惧怕死,要活在当下。计划好自己的生活,晚年才能找寻到更多的快乐。人活着,是来体验世间百态的,活明白,就要懂得自寻快乐,能活出一种更好的心情。

转移注意力,根据身体条件,培养爱好兴趣,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老年人应当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学一门乐器、种花草、读书报、唱歌跳舞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罗素对人一生的比喻很形象:“每一个人的生活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时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向瀑布。渐渐地,河道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尖端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老之将至,不要害怕,扩大兴趣范围,悄悄地活,好好享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