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场合里,我都会提到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新华字典》,说法不一定准确,但事实正是如此。
如今网络已经很发达,遇着不理解的文字,我还是习惯翻看《新华字典》,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某种情怀吧。
小时候家里没有藏书,也不知道阅读的重要,能接触到的只有课本,所以很珍惜课本上的文章。
第一次真正意义接触课外书,是爸爸的一位朋友,教美术的,送给我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实在的那会儿看不懂,只记得作者是个外国人,书中的主人翁叫作保尔·柯察金。
我当时很奇怪,这些人怎么有那么多话要说,足足说了一本书。他们说的话,就像小时候,爸爸跟我在床头说的那些故事,百听不厌。所以为了听故事,我开始想尽办法弄到一些书。
最开始是在租书店里租书,一本书一天只要一毛钱。租书店里的书真是五花八门,同时也稂莠不齐。武侠、言情、玄幻应有尽有。《施公案》、《包公案》、《三侠五义》之类租的人比较多,书皮都扯掉了。那时候挑书的唯一标准就是封面得吸引人。
囫囵吞枣地看了点书之后,开始觉得应该有选择性的阅读。没有认识的作家,就请教老师。当时有位历史老师非常推崇王小波,课上课下给我们洗脑,让我们找王小波的书来读。正好租书店里有王小波的《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读了之后深深地被王小波风趣的语言打动。
后来,在租书店陆陆续续地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上大学在图书馆里读的。租书店最终还是倒闭关门,不知道那些书老板是怎么处理的,可惜了。
那时候还不知道图书有盗版,直到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才知道,钱倒是没花多少,可惜背诵的那些诗词,不是错字,就是错词。但我还是喜欢在旧书摊上淘书。
贾平凹的《废都》、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金庸的《碧血剑》,不知道书摊老板是按什么标准定的价,或三块或五块就能买到一本,有时候一次性买得多还可以优惠打折。作为穷学生的我,何乐而不为。
或许租书店里的书流落到旧书摊也说不一定,总好过当作废纸卖掉。
后来,到北方求学,离学校不远有条街,有几家固定的摊位,出售旧书,因为常去,会给我一个很公道的价格。
实体书店其实很好,可以看看版本质量,读上几页感受一下再决定买不买,只可惜大部分实体店里出售的都是教辅书、考试书,实用类较多,而我喜欢那些“无用”的。
网上购书现在很时髦,作者、内容、评价、出版社等信息都可以一清二楚,也节约了不少时间。现在每年在网上花费的购书款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慢慢地总结了一些经验,开始选择出版社。像上海译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辞书出版社都是很好的选择,质量上乘,编校准确。
买书是门熟能生巧的学问,其中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