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磐安情结
导读:
陆游在诗稿、文集中有数十次提及的“东阳山中”是指哪里?妇孺皆知的《游山西村》又是指哪个村?不妨沿着陆游的“诗路”,一起来发现磐安的陆游印记。
“东阳山中”是磐安
在浙江的中部有一座县城,既不通铁路也不通高速,它就是磐安县县城安文镇。
这座县城四周山峦叠嶂、群山环绕,连县政府也是依山而建坐落于海螺山下。高速、铁路都统统毫不犹豫地绕开了这座县城,选择在县城外围通过磐安县境内。
磐安县地处东阳市东南角,县城安文镇距东阳40公里,自古以来绝大部分辖区是东阳的一部分。
从东阳去磐安,经过横店这一大“店”后,就数安文这一“村”最大。
沿着国道G351行驶大约18公里,经过东阳境内最后一个村徐宅村后,一入磐安境内,国道线就开始沿着左突右弯的山势迂回打结。从徐宅村到安文镇西北入城口红梅隧道不到2公里的路上,至少有七八个峰回路转。山谷底部清澈碧绿的文溪水蛇形游走汇入徐宅的南江水库。
出了红梅隧道,有一座马鞍山横亘于前——这是安文的最后一道屏障。马鞍山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此,磐安被古人称为“东阳山中”,被现在东阳人称为“山里”,而安文镇就是南宋时期“东阳山中”的一个村。
安文的南边有独秀峰,独秀峰下有安福禅寺。一条文溪从独秀峰脚下,从南至北蜿蜒到马鞍山脚下狭窄的山谷口后流入东阳境内,将安文分割为东西两岸。
安文东边有海螺山,海螺山下西北侧是原先磐安中学(现为磐安二中),再往前追溯是安文陈氏宗祠所在地;安文的西边是花台山,安文就位于青山四合的山中。
爱国诗人“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曾多次到访磐安,而其中第一次,在安文一住就是三年之久。
第一次(1130):童年避乱到安文
《杂兴》
家本徒寿春,遭乱建炎初。
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
于是冗两髡,几不保头颅。
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陆游寓居安文的三年时间,却是他终身难以怀念的美好童年时光。陆游在《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家世旧闻》中均有多处回忆。
建炎四年(1130),年仅6岁的陆游,跟随父亲陆宰避难“东阳山中”。当时兵荒马乱,陆宰遇到一位曾经相识,来自婺州东阳的惟悟道人,他说其家乡安文有个叫陈彦声的人“其义可依,其勇可恃”,不妨到那里去避避乱世。
陈宗誉(字彦声,安文人,1091-1165)是一位侠义之士,他保境安民,受到过朝廷的表彰和任命,方圆百里名声很大。
《陆游年谱》有载:“务观童年东阳避兵处,在今东阳安文。安文,位于东阳县城东南约七十华里。其地青山四合,只一山口可供出入,复有河流贯其前。境僻势险,宜于避兵。”
建炎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当时的安文村,人群熙攘,车来人往,往日宁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会稽公陆宰携家眷,拉着13000册藏书和龚家(包括后任参知政事的龚茂良,时10岁)、晏家(包括后任尚书的晏敦复,时11岁,北宋宰相晏殊曾孙)及其家眷一共数百人,从山阴(绍兴)避乱“东阳山中”——安文。
陈宗誉为安置陆、龚、晏三家,在东洲“辟聚贤斋以居之”(现安文镇东溪社区一带),三家的小孩如陆游、龚茂良、晏敦复等则在陈氏宗祠上学。《陆游年谱》中有关于陆游在安文读书处的记载:“其处原有陈氏宗祠,祠中有一室,榜曰‘放翁读书堂’。”陈氏宗祠内有一泉,陆游常取水煮茗,洗涤笔砚,如今此泉被叫作“放翁泉”(现磐安二中校内)。
陈宗誉知道,陆、龚、晏三家都是当朝饱学之士,而小小的陆游、龚茂良、晏敦复等孩子日后也必定是国之栋梁,对他们三家竭尽其能照顾周全。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才情横溢,跟着父亲陆宰游历磐安山水,结交社会贤达,自然见多识广,学业日进。
陆宰和陈宗誉更是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当时,由陈宗誉、陈宗让兄弟牵头重建的安福禅寺,成了陆宰、陆游父子三年避乱时期最为常去的地方。
安福禅寺吸引陆宰、陆游的地方有三处。
其一、独秀峰上有猴子,安福禅寺中有猴僧。
陆游在《家世旧闻》上卷记载:建炎之乱,先君(陆宰)避地东阳山中者三年,山中人至今怀思不忘。有祠堂,有安福寺。方先君之归也,尝有诗云:“前身疑是此山(独秀峰)僧,猿鹤相逢亦有情。珍重岭头(梅枝岭)风与月,百年常记老夫名。”
因为香客众多,安福禅寺里供奉物品也多,吸引来山上的猴子。吃了供奉佛祖的斋物,久而久之,猴子们自然也就通了佛性和人性,和香客、僧人们相安无事,被人们称为猴僧。这些猴僧对六、七岁的陆游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其二、安福禅寺里有名门望族之后人。
安福禅寺当时有个和尚是北宋丞相沈义伦的后代,曾经当过陆游的老师,所以他称之为“沈师”。而陆游母亲唐氏就是北宋丞相唐介,所以说他们都是丞相之后,又一起避乱于山中,陆宰、陆游和沈师当然也就分外亲切了。
一次在安福禅寺,父亲陆宰曾经当着众人的面,有意考考7岁的陆游,指着对面飞过的乌鸦,让他出个对联,陆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穷达得非皆有命,吉凶谁谓汝先知。”博得众人一片喝彩,真可谓“黄卷青灯自幼童”,这就是历史上存世最多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处女作《非乌诗》,它的诞生地就在磐安,在安福禅寺里!
其三、独秀峰地势高,可揽安文全城,秀丽风光尽收眼底。
独秀峰突兀一脉,独自一秀,陆宰避乱寓居安文时,陈宗誉在山麓建独秀亭供陆、龚、晏三家人等聚首和游览。陆宰曾有《题独秀亭》诗:“突立晴空一柱巍,峥嵘宁与众山齐。俯窥尘界三千近,仰视云天咫尺低。欲陟危巅心尚壮,未临深壑眼先迷。君今卜策成幽隐,况复高门枕碧溪。”
绍兴三年(1133)二月初八,陆宰一家离开安文归山阴时,陆游特意写了《别安福寺僧》送给安福禅寺的“沈师”来表达自己与僧人分别时那依依不舍的心情。
《别安福寺僧》
避乱到安福,与僧相往返。
溪头分别去,黄鸟正绵蛮。
第二次(1156):上任途中故地重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是他一生经历坎坷,少年颠簸流寓,青年科场不得志,中年病患、罢官、游宦抗金前线,老年“僵卧孤村”还在想“戍轮台”。对于他来说,“东阳山中”三年童年时光就像山阴老家的玩具“泥孩儿”一样令人珍惜、难忘。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陆游父亲陆宰去世,同年因唐琬不孕,被陆游母亲逼迫出妻,另娶王氏为妻。王氏隔一差二的,到了1156年,陆续为陆家生了四个儿子。1153年,陆游到临安参加锁厅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排在秦桧孙子秦埙之前,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1154年,陆游再次参加礼部考试,秦桧直接指示礼部不得录取陆游。1155年十月秦桧去世,陆游的仕途才算明朗起来。同年秋天,唐琬去世,《钗头凤》便是写于这一年。
秦桧去世后,宋高宗赵构起用了一批受秦桧打击迫害的良吏与贤士。陆游的恩师曾几,于秦桧死去一个月后被起用为浙东路提点刑狱,管辖绍兴府及温、台等六州。曾几赏识陆游,很快他就推荐陆游到其管辖下的瑞安担任主簿,陆游写下《新夏感事》:“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应该说,1156年是陆游的一个转折年份,那年陆游32岁,初入仕途,出任瑞安县主薄。
1156年正月,陆游赴瑞安上任,途径安文。对于当时东阳的安文、郭宅,陆游是了如指掌,就像外婆家一样的亲切和熟悉。安文有小时候招待他们的长辈陈宗誉、莫逆之交吕友德、晚辈陈黼;郭宅有他的朋友石洞书院创办人郭钦止。
拜访郭宅石洞书院郭钦止后,陆游继续沿着驿道,第二次上了梅枝岭,距第一次避乱来安文26年,而这一次应该算是上任途中故地重游。66岁的陈宗誉老人在家里热情地招待了陆游。那一晚,他在安文东洲陈家喝着腊月新酿的东阳山中老酒,可谓是故地遇故人。陪着陈宗誉老人家喝完几盅老酒,陆游面色绯红,他想起了白天在梅枝岭上腊梅含苞待放,天空澄澈明亮、一碧如洗,加上自己也算是拨开云雾见青天。三巡酒毕,陆游有感而发写下《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东阳酒),丰年留客足鸡豚(金华火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梅花)明又一村(安文)。箫鼓追随春社近(元宵迎灯),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等我老了还再来)。”陆游寻思着,主薄虽然只是个极其不重要的九品芝麻官,但至少得到了高宗的任用,不能不说是柳暗花明的良好开端。
诗中的“山西村”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梅枝岭上可以看到位于安文东面当地最为出名的海螺山,安文在宋朝属于东阳瑞山乡,所以被文人墨客称其为“山西村”,既指东阳瑞山乡,海螺山西面山脚的村。我们可以从诗中“又”字看出,表示陆游从郭宅石洞书院出来以后又遇到一个大村庄,而这个村庄就是陆游童年避乱寓居地,当他再一次来到这里时,不管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使安文再次呈现在他的面前,从而激发了他的文思。因此,这首诗可以看作陆游在转折之年,途径故地身临其境抒发情感的天作之笔。
第三次(1160):北归路上话说“东阳酒”
《东阳郭希吕、吕子益送酒》
山崦寻香得早梅,园丁又报水仙开。
独醒坐看儿孙醉,虚负东阳酒担来。
1158年,陆游从瑞安县主薄调任福州宁德县主薄,继续南下。
1159年,陆游由宁德主薄转任福州曹决(相当于地方法院院长)。
1160年初春,陆游自福州奉命北归,一路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再次途径安文。这次陆游到安文,住下洛(现龙山公园一带),正逢酴醾花盛开之时,赋《东阳观酴醾》诗:“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他把安文深山春晚、从越地一直开到吴地的一路荼蘼花开景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另外补充说明一下,在第一次陆游避乱寓居安文期间,晏家有一女儿嫁给安文陈大晖次子陈杞为妻,陈杞仕从政郎,任池州酒官。晏刚中,登进士第,娶安文陈宗誉之孙女为妻。龚家有一女儿嫁给安文陈忠显长子承忠郎陈大怿,陈大怿承父善作酒,作莞库,任杭州清河坊酒官。从这两位酒官也可以看出,在宋朝“东阳酒”也是很出名的。
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有诗《东阳郭希吕、吕子益送酒》记录了东阳晚辈郭希吕(郭钦止儿子)、吕子益(进士,善酿酒,自称“东阳曲道士”)不远百里送东阳酒的事情。
而在东阳、磐安至今还有在重大喜事“担酒”的习俗。
陆游后来赋闲到郭宅石洞书院讲学时,可真是没少喝东阳酒。
这次北归,陆游在安文小住,拜谒安福禅寺,再次看望陈宗誉老人,和其小酌叙旧,感叹世事如烟。陈氏宗祠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在风雨飘摇的大山深处,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光荣梦想和繁盛荣耀。陈宗誉已经是70岁的老人,但精神尚好。陈宗誉因为之前功绩,“以功补承信郎,遇登极恩,迁承节郎、盱眙军守,奏为沿淮巡检,不赴。”这位老人于乱世之际保全乡里,有所为而不慕功名,富贵之时保家族之安,立功业而不志在公侯,让陆游肃然起敬,倍感亲切。乾道元年(1165),陈宗誉去世。次年,应其第五子陈愔之请求,陆游悲痛之余为其撰写《陈君墓志铭》,在文中盛赞其义行,表达了对陈宗誉的感激之情。
第四次(1197):庆元党锢再次避乱安文
《题安文山居诗》
谁道山居恶,山居兴味长。
水声喧枕席,山色染衣裳。
日馔溪鱼小,时挑野菜香。
昨闻新酿熟,还许老夫尝。
淳熙八年(1181)夏秋之间,浙东一带水灾不断,造成严重的饥荒。八月,因朱熹在江西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九年(1182)春节期间,朱熹拜会了赋闲在山阴的陆游。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谈论茶叶、抗金形势、浙东灾情和风物民情。
朱熹说:“我自上任以来,绍兴府诸县已走访完毕,贪官该抓的抓,粮仓该放的放,灾民该补的补,基本上处置完毕。务观兄熟悉浙东,接下来的工作有何见教?”
陆游呷了一口茶,说:“朱子啊,浙东地方可大了去了,没个一年半载恐怕你是巡视不完的。我建议你从浦江开始,再到东阳。东阳有石洞书院,你可以顺道去郭钦止那里讲讲理学。另外,东阳山中有个地方叫安文,那是我小时候呆过的世外桃花源,你顺路也帮我去探望一下陈氏家人和其他乡亲。如果那里灾情严重,还麻烦朱提举酌情赈济。然后,从安文你去永康找陈亮,再去武义、兰溪、龙游、江山、开化一带。回过头来你还得去台州、宁波……这样一大圈下来基本就巡视结束了。”
告别陆游后,正月初八,朱熹“单车屏徒从”,从绍兴提司府出发前往婺州、衢州一路巡视灾情、讲学。
正月初十,朱熹巡视灾情到东阳,后在郭宅石洞书院讲学三天。
正月十四,朱熹离开石洞书院,经梅枝岭入安文。在梅枝岭上,朱熹拿出陆游誊写送他的《游山西村》一诗,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对面山坳里坑坑洼洼没有植被覆盖的被台风、洪水肆虐后留下百孔千疮的山体,朱熹顿时悲从心生。
来到陈家,朱熹见到了陈宗誉的儿子陈恽、陈恪、陈愔等,转达了山阴陆游带了的问候和书信。
一阵寒暄介绍后,朱熹问:“村口岭上对面,西北山中的沟壑塌翻也是去年洪涝造成的山体滑坡吧?其他地方还有吗?”
陈恽回复说:“是的,提举大人,去年的洪水把整个村都浸泡了个透,您看,这门板上的水印。梅枝岭对面西岗头那山坞土厚经不起雨水浸泡,就塌翻下来了。其他地方都还好。”
朱熹接着询问:“村民损失大吗,粮食够不够?”
陈恽回复说:“房屋、财产损失不大,就是被洪水浸湿而已。农作物大部分也种在高地,只有低处水田冲毁、淹没了一些。还有您在梅枝岭上看到的,在西岗头那条前朝修筑的驿道塌翻损毁严重,一时半会修复不了。”
朱熹沉思后说:“好吧,眼下朝廷也不宽裕,各地都需要赈灾,我就奏请户部拨些银两修复这条官道吧。”
第二天,朱熹在安文亲自查看各处灾情,慰问百姓,情况确如陈家兄弟所说。下午,他就在陈家兄弟的陪同下走着塌翻、泥泞、坑洼官道离开安文。
下一站他要去永康巡视,永康有他的朋友陈亮。
在正月十五,朱熹在永康见到了陈亮。然后,陈亮陪同朱熹去武义明招山祭拜四个月前刚去世的吕祖谦。史料记载:“正月十七日,(朱熹)巡历到武义县,往明招山哭祭吕祖谦墓”。
朱熹一路从婺州到衢州巡情赈灾,很快,他上奏修复安文官道的银两也拨付下来。在陈家兄弟的组织带领下,四个月之后,安文西岗头上的官道铺上了崭新的条石,从之以后再也没有被雨水冲毁过。为了纪念朱熹的赈灾功德,安文百姓把这条官道靠安文的一段命名为朱熹岭,靠东阳西塘安的一段叫做太师岭。
庆元党锢期间,赵汝愚、朱熹被罢黜,众多官员受牵连,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而此时,因“嘲咏风月”罪名被削职罢官的陆游,赋闲在自己山阴家里的“风月轩”中。
年逾稀古、悲愤不已的陆游决定再次去安文“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次,陈家兄弟依旧安排陆游居住在安文东洲,后因陆游觉得不够隐蔽移居靠应古方向的山边。陆游甚至谨小慎微地建议把朱熹岭改为朱锡岭,以免祸及无辜的安文百姓,这就是现在朱锡岭、朱锡岭脚村、朱锡坞地名的由来。
放翁走后建再思亭
再思亭初建于南宋末年,清代、民国期间多次重修、重建。再思亭,三开间,面阔11米,进深为7.2米。建筑结构为抬梁式,七檩,前后共有20根方形石柱。从东阳进来方向的亭门上刻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联;从磐安去东阳方向亭门上刻有“旅即次且漫壮于趾,讼终凶当思艮其身”对联。
风雨800年,梅枝岭脚跨于古道上的再思亭,就像一位沧桑的陈家老人在山中默默等候着什么。它与南边独秀峰下的安福禅寺庙和磐安二中校内的“放翁泉”遥相呼应,表达了磐安人民对爱国诗人陆游最质朴、最深切的怀念。
(首发于《钱塘江文化》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