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基米花的头像

阿基米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8
分享

风雅柞子豆腐

——从《诗经》里飘出来的磐安美食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译文:

黄鸟黄鸟,不要成群落在柞树上,不要啄我黍稷。这里的人啊,不好相处。还是回去吧,回到叔伯身边。

——《诗经·小雅·黄鸟》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译文:

野雁羽翼响,聚集柞树上。 差役无休止,不能种谷粮。 父母怎依靠?万古问苍天,我路在何方?

——《诗经·唐风·鸨羽》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译文:

柞树枝条一丛丛,它的叶子密密浓。诸侯君子真快乐,镇邦定国天子重。诸侯君子真快乐,万种福分来聚拢。左右属国善治理,于是他们都顺从。

——《诗经·小雅·采菽》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登上高高那山冈,柞枝劈来当柴烧。柞枝劈来当柴烧,柞叶茂盛满树梢。此时我能接到你,心中烦恼全消掉。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驾起四马快快行,挽缰如调琴弦丝。今遇新婚好娘子,满怀欣慰称美事。

——《诗经·小雅·车辖》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译文:

又除草来又砍树,田头翻耕松土壤。

——《诗经·周颂·载芟》



不读《诗》,无以言;不读《诗》,不知食。

在上面五段摘自《诗经》的文字中,提及了两种东西“栩”和“柞”,均指一种树,而这种树就是我要介绍的柞子豆腐的原料来源。

而在介绍柞子豆腐之前,我想首先有必要先为这种历史悠久的食物进行正本清源。因为目前网络、各地方最新的文字记录里面清一色在使用“择子豆腐”,查其出处、究其原因却往往语焉不详、不知所终甚至有些无厘头,大抵原因我想是首倡者据方言做了简单粗暴的翻译,然后大家人云亦云、一拥而上所导致的。很多人都知道柞子粉有祛痱止痒、治疗腹泻的功效,不妨就先从相关医药典籍入手看看有关记录。中药大辞典》中注释“橡实”引用《雷公炮炙论》论述:别名芧栗(《庄子》),橡栗(《吕氏春秋》),梂(《尔雅》),皂斗(《吕氏春秋》高诱注),橡子(《庄子》司马彪注),杼斗(《唐本草》),橡斗子(《日华子本草》),柞子(《本草纲目》),栎子(《医林纂要》),麻沥果(《纲目拾遗》)。

清代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记载:药中所用橡实,其木之名称。《诗经》曰栎、曰栩、曰柞,《尔雅》又曰柔橡实,一名皂斗,俗称野栗子,涩肠止痢,功胜罂粟。杭州学廨傍有一大株,夏日阴浓,借以避暑,深秋结实繁茂,凉风吹堕,扑檐抛屋,终夜有声,颇耐清听。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别名录中有明确注明“橡实别名:橡斗、栎、芋、皂斗、柞子、栎。”

根据以上三段资料可以看出,橡实是现代和明清时期对“柞子”比较普遍的叫法;这一点,也可以从同一时期的科技类古典文献中得以证实。

《梦溪笔谈校证》中有:庄子齐物论篇: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司马彪注:芧,橡子也。【按】司马彪注庄子,以芧为橡子,是也。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有:橡实,即橡栗也。曰柞、曰栎、曰芧、曰栩,皆异名同物。说文:“栩,一曰样。”又:“样,栩实。”系传云:“今俗作橡。”

综上,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栩”就是“橡”,“橡”就是“柞”,柞子就是橡实、橡栗、橡子。

关于“柞”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如下两条:

一、柞 [Zhà]

〈名〉水名 。汉水支流旬水又东,南迳旬阳县,与柞水合。水西出柞溪。——《水经注》

另见 zuò

二、[zuò]

〈名〉栎的通称 。栎属的乔木或灌木

另见 zhà

在我确定了哪一个字后,又出现了另一个疑惑,柞子豆腐的“柞”应该读哪一个音?根据金华地区各地目前的方言来对照应该是第一种发音,然而根据意思似乎应该选择第二种读音。

于是我又查阅了相关文献,终于有所发现。

在钱塘、姚炳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诗识名解·卷十五》木部“栩”字释文后有这样一段文“柞:【小雅车辖篇】风土记云,历山在始宁、邳郯二县界上,舜所耕田在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栎,故曰历山。按此,则陆玑所谓五方通语者有据矣。故李时珍谓《本草》所说柞木乃凿子木,高者丈余,叶小而有齿,光滑而韧,其木及叶丫皆有针刺,经冬不凋,五月开碎白花,不结子而别以柞为橡栎之名是也。书传或称柞或称栎或合称柞栎或别称栩杼要是一种。今并入栩部俾览者得互证焉。”

“严华谷合引《采菽》及此诗之‘柞’,以为释文,分‘昨’、‘作’(Zuo)二音,值此一木不得,自为参差,愚按‘柞’只有‘昨’音,其余,或随文变叶不一,如《大雅》‘载芟载柞’下泽音则《周礼》‘柞氏’之‘柞’(zhà),郑司农读如‘唶唶’之‘唶’(jiè),‘屋笮’之‘笮’(zé ),又汉有‘五柞宫俗’或读如‘乍’(zhà)或读如‘柘’(zhè)则音之讹耳。”

读完上面这两段文字后,我心里就有些坦然了,因为古代文献也记载了由于语言讹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典型读音,同时我还发现了和现在“择”字相近的发音“笮”和“柘”。所以,我又进一步查阅上面引文出现的《周礼》。

《周礼·秋官·柞氏》:“柞氏(zhà shì),掌攻草木及林麓……凡攻木者,掌其政令。”“柞氏”原来是秋官司寇的属官,掌管伐木除草。

到此,可以得出结论:《诗经》里的“柞”应该读“zhà”,柞子豆腐的“柞”也应该读“zhà”。当然《现代汉语词典》、《中药大辞典》的注释、注音也是正确的,只是没有囊括所有的名词。我倒是建议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的时候把“柞子豆腐”列入到第一个读音后面,作为一个新词条。

名正而言顺,这样柞子豆腐吃起来才会更加爽滑顺口。

柞子豆腐应该是很多人磐安人酸酸甜甜的童年盛夏记忆,像是一种近近的乡愁和怀旧。

在杭州的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我还经常见到捡拾柞子的大爷和大妈们,当然在金华地区的磐安、东阳、义乌、永康、兰溪等地摘柞子、沥柞子粉、吃柞子豆腐更是蔚然成风。这些年随着山货土产的网络销售渠道开拓,还出现了专门的柞子粉工厂、柞子豆腐网红店铺等等。

说到柞子粉,那毋庸置疑要数磐安的柞子粉地道。磐安多山,山上多柞树,柞树结的果子就是柞子,沥的粉叫柞子粉,用柞子粉熬的羹就叫柞子豆腐。

柞树3-4月份开花结果,果小时青色,中期青黄,果老时呈棕褐色。10月下旬是最佳采摘期,青果粉少,到11月初就掉果。柞子如花生米大小,圆头体光滑,底壳斗状。

100斤的柞子晒干后大概能沥出10斤粉。

柞子粉的沥制要经过多道繁杂工序:摘果、晒果、去壳、晒果瓣脱衣、浸泡、磨浆、澄清、晒粉。晒果就是把从山上采下来的柞子晒干。去壳是用去壳机或人工土法脱壳,并除去果瓣外的红色衣膜,并扬尽余物。再将柞子肉瓣浸泡到水缸里,天凉时需浸20多天,将肉瓣浸得涨大为止。然后从缸中将柞子肉瓣取出用清水洗干净,倒入磨浆机或石磨把柞子磨成浆。磨成浆后,把果浆一勺一勺地慢慢倒入特制的纱布袋内过滤,滤掉杂质。过滤工序需要反复多次直到滤出的浆水均匀一致毫无粗杂质为止。最后在水缸里加入清水沉淀,只要缸中水浑浊,就要一次一次地将浑水换掉,直至缸中水清、粉变白色为止。澄清后,把湿粉从缸中掏出翻晒,晒得松散成一颗颗均匀小颗粒,即成为柞子粉。另外,柞子粉老鼠很爱偷吃,一定要盛入容器内干燥储藏。

有了正宗地道的柞子粉,就可以做柞子豆腐了。

第一步、洗粉。取200-250克柞子粉,倒入容器中,用水浸泡,将柞子粉捏碎搅拌,再让其沉淀,待柞子粉沉淀完毕以后,把水倒掉(水略偏黄)。反复清洗几次后,将沉淀下来的柞子糊备用。

第二步、熬制。取2.5L左右的水(水的比例根据个人口味喜好,水少,柞子豆腐硬有嚼劲;水多,柞子豆腐软滑。),大部分放入锅中,剩余部分倒进备好的柞子糊中搅匀。待水烧开后,一边将柞子糊均匀地倒入锅中,一边用筷子快速搅拌,以免粘锅、结块。等锅中柞子糊已均匀透明成浓稠糊状并起一个个大泡时,再用小火烧上一两分钟即可。

第三步、成形。烧好后,趁热把柞子糊盛到备好的容器中(不要太深,选平坦口大的容器为宜)。待自然冷却后,用刀划成小立方块,然后放入凉开水中浸泡。

第四步、调味。玲珑剔透的柞子豆腐切好之后,食用时,再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的糖、醋或者果汁,若适当冷藏后,入口会更加冰爽。

人们食用柞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比水稻、小麦更悠久。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柞子一直是许多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物。唐代皮日休《橡媪叹》诗中写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末期柞子还是民间的一种粮食。

《列子说符》中就有“冬日则食橡栗”的说法。《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唐杜甫《北征》诗:“山果多琐细,罗生橡栗。” 杜荀鹤《闲居书事》诗:“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张籍《野老歌》诗:“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清赵翼《静观》诗:“食不如橡栗,衣不如纻麻。”

……

写柞子的古诗有很多很多,足见它的普通和悠久,而正是这普通和悠久才导致人们忘记了它真实名字的写法和叫法。

一把历历在目的柞子,一碗酽酽咖啡色嫩糕,刮着夏商周的礼仪清风,飘着《诗经》的千年甘醇余味,磐安柞子豆腐,怎一个清凉了得!

 (首发于《磐安文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